查看原文
其他

4天诞生两笔亿元融资,这个赛道火了

王满华 小饭桌
2024-09-06

“只做机器人不做大模型的具身智能公司,很难融到钱”

作者丨王满华

编辑丨张丽娟

具身智能领域再现一笔亿元融资。

6月3日,AI柔性打磨机器人公司斯帝尔,宣布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浙商创投和航天科工共同投资。

而就在5月31日,由前阿里达摩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俊波创立的“有鹿机器人”,刚刚宣布完成了超1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创新工场、元璟资本、百度风投等。

4天之内诞生两笔大额交易,具身智能在一级市场的热度可见一斑。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自2023年下半年,VC/PE们就开始在该领域频繁下注,并已经在短时间内投出了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现象级明星项目。

正如2023年AI大模型成为集体追捧的焦点,2024年,投资具身智能已经成为一级市场的普遍共识。

近期,小饭桌联合中金资本以“具身智能浪潮推进,AI或迎最终形态”为主题举办了线下小饭局活动,邀请到英诺天使基金投资人郑天依硬科技加速器研究员宋玉杰小笨智能技术副总裁陈焕龙小饭桌创投董事总经理邱健威等行业投资人、创业者、研究专家,围绕具身智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投资机会展开了谈论。

总结下来,具身智能毋庸置疑是一条性感的赛道,尤其是作为重要形态之一的人形机器人,投资潜力巨大。不过短期来看,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无法实现商业化闭环。

这一语境下,能够持续融资、和头部企业之间不掉队,是目前具身智能创企保持竞争力避免落后的必要条件。
“只做机器人不做大模型,是很难融到钱的”

关于具身智能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 1950 年。

当时,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在其经典著作《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不仅是抽象计算的智能,更是配备了最好的传感器,能够与人类交流、像婴儿一样学习的“具身智能”。

跨越了70多年的光景,图灵的这一前瞻性构想正逐步转化为现实。而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爆发,具身智能已然成为时下最热的风口赛道之一。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也曾公开预言: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大潮将是具身智能。

纵观国内市场,目前具身智能领域的参与者众多,据小饭桌不完成统计,从去年到今年初,国内涌现的具身智能企业已经多达数十家。

英诺天使基金是最早关注与布局具身智能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之一,据其投资人郑天依观察,目前国内具身智能创业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派聚焦在具身智能本体,比如做人形机器人的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加速进化、松延动力,就是该领域的代表玩家;另一派则是从感知入手,聚焦在具身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具身大脑”,代表企业有银河通用、星尘智能。

“这两部分都是英诺密切关注的方向。”郑天依表示。

而在众多创业公司中,哪些企业才是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郑天依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一个优秀的具身智能创业团队通常需要具备创新性、持续性和成长性这三个特点。

- 英诺天使基金投资人郑天依 -

硬科技加速器研究员宋玉杰则认为,在评估具身智能企业的投资价值时,应该从三个关键维度进行考量:首先创始人要是位超级产品经理,对具身智能的理解和认知深刻,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终局思维;其次还要是位超级总工,包括产品化和工程化能力;最后,还要考察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宋玉杰也坦言:“坦白说,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团队在当前是非常稀缺的。”

- 硬科技加速器研究员宋玉杰 -

此外,小饭桌创投董事总经理邱健威也分享了他对具身智能领域的一些洞察:他注意到,从去年开始,很多具身智能创业公司都拿到了融资,目前市场上融资最顺利的企业,其技术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复合背景,不仅精通机器人技术,也对大模型,特别是具身大模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邱健威进一步指出:“目前在资本市场上,具备这样复合背景的团队是非常吃香的。短期看,机器人专家不少,但能自底向上搭建起具身大模型的人才非常稀缺。长期看,同样稀缺的还有具身数据。”

- 小饭桌创投董事总经理邱健威 -

而当谈论到具身智能细分领域的未来投资和创业机会时,小饭桌观察到,围绕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布局是被提及最多的。

硬科技加速器研究员宋玉杰认为,除了除了整机以外,人形机器人的上游方向同样存在机会,例如高功率密度的减速器和关节,以及力传感器,投资逻辑和判断依据都很清晰,都是高胜率且高赔率的明牌。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创业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小笨智能技术副总裁陈焕龙则认为,在零部件方面,减速机及柔性材质的关节执行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
同时陈焕龙指出,人形机器人关节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就是控制电机。他介绍,目前控制电机都是用电压去做控制的,其问题在于会存在一定的反应周期,但未来如果用电流去控制的话,这个响应速率会大大提高。

- 小笨智能技术副总裁陈焕龙 -

商业化之前,持续融资、拿更多的钱

尽管在交流过程中,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短期内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闭环,但他们对于该行业未来商业化路径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那么,短期来看,具身智能最有可能落地的场景都有哪些?

陈焕龙表示,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或许是具身智能首批落地的应用场景之一。

传统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先行领域之一,这得益于其场景中存在大量简单和重复性任务,这些任务非常适合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率先落地。

以工业搬运和装配环节为例,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与现有的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持续改进它们的工作模式,从而灵活应对生产需求的持续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具身智能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生产线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此外他提到,在人口老龄化越加严重的背景下,医疗行业也存在部分可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如人类健康检测、家庭陪伴等。

而如果将时间轴延伸至整个行业的生命周期,郑天依指出,投资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核心逻辑是投资泛化性,根据商业化的难易程度,具身智能的应用落地将经历“从To D到To B再到To C”的三个阶段:

To D(To Developer)阶段,具身智能将首先迈向科研市场,帮助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给其提供一个实验性的平台,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具身智能公司所处的阶段;
To B(To Business)阶段,这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特种场景,这是急迫且能接受极高成本的场景。特种场景对智能体的要求没有那么完善,主要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其次是泛工业领域的场景,这是最需要也是难度很大的场景,对泛化性有极强的要求。现在大工业逐步走向小工业,非标小批量定制化是未来的市场趋势,在这种场景落地难度不小,要求智能体有很高的效率、安全性和精度。
To C(To Customer)阶段,当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且市场接受度提高时,具身智能将进入消费者市场,为普通消费者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当谈及到未来具身智能领域最大的落地场景时,郑天依认为,机会一定是在C端。“当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且市场接受度提高时,具身智能将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场景将成为最主要的落地场景。”

不过,郑天依也提醒创业者,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是一个非常长周期的过程,离真实商用还差得很远。而在此之前,企业首先要保证自己能留在牌桌上。因此,对于具身智能企业来说,持续的融资,是一个必要条件。

此外,郑天依进一步指出,回顾去年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投资热潮,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些获得最多资金支持的公司,在随后的技术迭代和人才集中方面,往往能够获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换句话说,在真正的商业落地来临之前,为了保持竞争力避免落后,除了保持一个良好的融资节奏,还应该尽量筹集更多的资金。
硬科技加速器研究员宋玉杰则温馨提示,一方面公司结合业务需求保持适度的融资节奏,另一方面投资人在投资时也要考察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所有具身智能公司都要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用尽量少的资金,尽快跑通盈利模型和建立独特壁垒。

- 现场观众交流讨论 -

活动预告
6月14日(周五),小饭桌联合清智孵化器共同举办“AI Open Talk · 线下沙龙”,邀请到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小象智合副总裁郝晓伟、猴子无限创始人&CEO尹伯昊“AI+”领域的优秀创业者、行业专家与一线投资人一起解锁AI技术应用新篇章,戳下方链接,了解更多详情:↓↓↓
Kimi爆火背后,源自投资人的“AI落后焦虑症”?90后投资人创业,让全球年轻人“1分钟成为特斯拉股东”

21.59万起!造车 1000 多天后雷军终于官宣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饭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