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一个月拒了30家VC

王满华 小饭桌
2024-09-06


“去年具身智能项目还可以讲PPT,今年得拿产品和订单说话了。”

 作者丨王满华
编辑丨张丽娟
最近,投资人Ben向小饭桌分享了两个发生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真实案例。

其一涉及一个水下人形机器人项目,这家公司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得益于创始团队强大的产研背景和已经到手的海外订单,门槛几乎被络绎不绝的投资人踏破。Ben透露,光是上个月,该公司已经拒绝了近三十家机构抛来的橄榄枝,理由也很粗暴:“因为不缺钱,拿了也没用”。

另一个则来自某二线梯队项目,去年具身智能概念刚火起来的时候,这家公司曾顺利拿到两轮融资。但进入2024年,由于进展不及预期,公司融了挺久也没拿到新一轮。

这两个案例也生动地反映了当前具身智能赛道的一个现状:在经历了一年的迅猛增长后,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行业的马太效应开始凸显,大多数资金和资源正涌向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甚至手握订单的少数玩家;相反,逐渐掉队的非头部项目,获取资金的难度正在与日俱增。

而在天平的另一端,资金向少数项目高度集中,某种程度上也拔高了VC的准入门槛。这给本就“看的多、投的少”的大多数投资人,无形中又增加了一道阻碍……

PPT融资不灵了

“去年具身智能项目还可以讲PPT,今年得拿产品和订单说话了。”FA曹旭的一句话,道出了时下具身智能赛道的新趋势。

他向小饭桌透露,过去半年里,具身智能赛道中融资较为顺利的,往往是那些在去年已经拿到大笔融资的团队。“这些公司如果在Demo上或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进展,通常能够轻松获得追加投资,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然而,对于新成立的企业来说,除非团队实力极为出色,否则要获得大额融资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曹旭这一观察也从数据中得到了佐证。在具身智能领域,一直流传着“新旧四小龙”的说法。“老牌四小龙”包括优必选、达闼机器人、非夕科技、宇树科技;“新四小龙”则非分别是智元机器人、有鹿机器人、逐际动力和银河通用。

仔细梳理今年具身智能赛道的投融资事件不难发现,亿元量级以上的大额融资,几乎都是围绕上述八家公司展开的。

比如前不久刚刚官宣融资的银河通用,一轮就融了7亿,被誉为今年最大一笔天使轮。而在半个多月前,“有鹿机器人” 也宣布完成了超1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创新工场、元璟资本、百度风投等。

如果把时间回倒至一季度,这一现象则更加明显。根据来觅PEVC的数据显示, 2024年一季度机器人领域合计发生融资案例59起,涉及融资金额45.22亿元。

其中,宇树科技在2月获得了10亿元的B2轮融资,紧随其后,智元机器人也在3月宣布完成了A++++轮融资,虽然当时公司并未透露具体金额,但在媒体报道中,这笔融资金额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若传闻属实,也就是说,光是这两家公司,就拿到了一季度市场总融资额的一半。

而进一步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今年以来上述企业普遍在产品研发、商业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比如宇树科技在今年5月发布的 G1人形机器人,定价9.9万元起,直接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进一步下探。在此之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默认的最低价约为15-20万元。

同样是在5月,有鹿机器人则宣布正式签订一笔超千万元的具身智能通用大脑Master2000的订单,订单来自中国头部清洁设备制造商,公司也因此正式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阶段。

这显然是一场强者恒强的游戏。参考去年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投资热潮,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些在早期就获得最多资金支持的公司,在随后的技术迭代和人才集中方面,通常能够获得更加积极的进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资金的注入。

如今这一规律,在AI大模型的重要应用场景——具身智能身上同样得到了体现。

“资金集中流入头部企业,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结果。具身智能行业经历了一年时间的成长,很多企业已经融了两到三轮,这一阶段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向那些已经证明了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AI投资人韩建表示。

不过这对于大多数腰部企业和刚入局的新玩家来说,并不算一个好现象。韩建也坦言:“如果这些企业无法找到优质的团队做背书,或是短期内在业务和商业化层面取得突破进展,将很难再得到主流资金的青睐了。”

马太效应下, VC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围绕着具身智能投资一直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尽管讨论热度高涨,但落实到投融资出手上,大多数投资人仍存有保留情绪。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看的多说的多,但是真正投的人很少。

这背后除了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商业化前景不明朗导致的出手谨慎外,价格贵、估值高,则是让大多数机构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中腰部投资人就曾向小饭桌透露:“本来其所在机构动了想抢明星项目的念头,可当老板听了价格之后,立马就放弃了。”

放眼当下的具身智能市场,明星项目的估值很多被架到了数十亿的高度,比如智元机器人,估值高达70亿元,宇树科技的最新估值也来到了10亿美元。

“就目前这些公司的商业化进展来讲,对标A股,这样的估值无疑是存在巨大泡沫的,只有拥有足够资本规模的投资者才能参与到这些大型融资轮中。”FA王洋表示。

而他指出,随着今年行业马太效应的加剧,未来VC的准入门槛恐怕会被抬得更高。

王洋向小饭桌解释称,一方面,随着资金大规模地向头部企业聚拢,自然会加速行业内的优胜劣汰,这也导致了VC可投资机会的缩减。与此同时,随着资金的持续注入,头部项目的市场估值亦会随之上涨,目前许多机构面对数十亿的估值已然感到力不从心,更遑论进一步攀升呢。

另一方面,对于不缺投资人的明星项目来说,当资金不再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时,企业会更倾向于寻找对它们的技术有深刻认同,并且能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投资机构,这无形中就对机构在技术认知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王洋的担忧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体现。

一位早期投资人向小饭桌透露了一个发生在近期的真实案例:一位“不差钱”的人形智能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在与某地方政府接洽中,因为对方问了句“你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现在能用在我们当地的产业里吗”,就决定不再继续聊下去了。

因为在身为“技术理想派”的他看来,目前讨论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场景为时尚早。“这表明对方缺乏对行业的基本认知。”

首先保证留在牌桌上

尽管在创和投的层面,压力都在升级。但大多数访谈对象都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具身智能代表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长远发展方向,并且被认定会是人工智能产业的下一个α。

这背后有政策推动的结果。就国内而言,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予以了具身智能发展高度重视:早在2023年10月,工信部就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2027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入2024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纷纷发布了相关产业政策,针对有颠覆性突破的项目,还给予高额的补贴支持。

此外曹旭告诉小饭桌,与美国相比,尽管国内在AI大模型领域长期扮演追赶者角色,但在具身智能方面却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指出:“国内在机器人硬件领域的产业链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虽然在软件和算法层面可能稍微落后,但考虑到目前海外也同样缺乏成熟的机器人模型,因此国内做具身智能是有优势的。”

不过,发展具身智能的道路也并非坦途。即使是头部企业,也面临着数据匮乏、泛化能力不足等行业痛点。

艾欧智能陈相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智能机器人行业在数据和本体上存在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数据的匮乏从而缺乏 AI 理解能力,机器人就难以独立工作,形成商业和数据飞轮的闭环。”

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也曾表示,机器人在车厂、工厂应用落地的障碍不在于操作精度、移动精度,而在于泛化能力。高泛化性,也是当下机器人必须提升、攻克的关键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布局具身智能的厂商也出现了技术分野。

一部分创业者选择聚焦在具身智能本体,比如做人形机器人的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加速进化、松延动力,就是该领域的代表玩家;另一部分则是从感知入手,聚焦在具身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具身大脑”,代表企业有银河通用、星尘智能。

然而一个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做“本体”还是做“大脑”,其商业化都是一个非常长周期的过程,想要实现真实商用,至少要以十年为单位。在此之前,企业首先要保证自己能留在牌桌上。

至于怎么做,硬科技加速器研究员宋玉杰在参加小饭局活动时曾给出方向。在他看来,目前所有具身智能公司都要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在保持适度的融资节奏的同时,用尽量少的资金,尽快跑通盈利模型和建立独特壁垒。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Kimi爆火背后,源自投资人的“AI落后焦虑症”?90后投资人创业,让全球年轻人“1分钟成为特斯拉股东”21.59万起!造车 1000 多天后雷军终于官宣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饭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