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卫东大师工作室

欢迎点击关注→ 建筑结构学报 2020-08-31

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王卫东领衔的大师工作室,主要从事地下工程与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尤其在深大基坑工程、地下空间工程以及超高层建筑深基础工程设计与技术研发方面成绩显著。团队现有成员40余人,集聚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多层次人才,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英才奖获得者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6人,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获得者5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和浦江人才各1人。


团队在王卫东总工的带领下,经过十余年的科技研发和工程实践,在地下工程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各地完成工程设计30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规范标准20余部,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著作12部,获授权专利和软著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20余项。



为深入了解我国地下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2019年4月9日上午,《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走访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卫东大师工作室。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王卫东总工及其团队部分骨干成员,以及《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一行4人。



交流活动中,王卫东总工首先代表公司及工作室团队对编辑部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团队的发展历程及骨干成员,随后,吴江斌博士介绍了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工程业绩。



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近十年来,团队在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技术、深大地下空间开发深层地下水控制技术、超高层建筑深基础设计与沉降控制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1. 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技术


软土基坑工程大多采用临时支护结构,风险大,短期使用后即被拆除或废弃,耗能耗材量大,针对以上问题,研发了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成套技术。针对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变形控制和环境保护难题,研发了软土深基坑变形与环境影响评价与控制技术。形成了专著、规范标准、专利等系列成果,在全国范围200余项工程中推广应用,代表性项目包括上海500千伏世博输变电站土建工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天津117大厦基坑工程等。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 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技术


我国沿江沿海地区含水层深厚、水量丰富、渗透性强,对地下工程开发安全和周边环境影响显著,处理不慎极易引发工程事故,针对传统地下水控制技术存在的隔水深度有限、能耗高、易渗漏等问题,研发了安全高效、节能降耗的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成套技术,并形成了专著、规范标准等系列成果,在国内二十多个地区百余项工程中得到应用,代表性项目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郑州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项目(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等地下空间工程,并推广应用于南水北调项目多个水利工程。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3.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设计与沉降控制技术


针对超高层建筑超高集度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需求以及严苛的沉降控制要求,研发了大直径承压超长灌注桩和新型抗拔桩设计施工与检测关键技术;开展了超高层建筑深基础沉降长期实测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布特征和发展特性,研发了超高层建筑基础沉降实用分析方法与沉降控制关键技术。形成了规范标准、技术指南等系列成果,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地区逾50项超高层建筑中应用,代表性项目包括天津117大厦(597m)、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234m)、武汉绿地中心(475.5m)、成都绿地蜀峰大厦(468m)、武汉中心(438m)等。部分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代表性工程业绩


1. 上海500千伏世博输变电站土建工程


上海500千伏世博输变电站是中国首座、世界第二座大容量全地下变电站,地下结构直径130m,埋深34m。提出了超深圆形基坑支护结构与圆筒形地下结构相结合逆作法设计方案。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等,入选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2.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当时世界上最复杂、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基坑总面积达40万平米,挖深达29m,是当时国内面积最大的基坑工程。针对超大面积基坑提出了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以及多级梯次联合支护的新型支护型式,大幅节约了造价和工期。该项目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3.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地基处理工程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47万平米,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针对35万平米的超大面积展场软土地基处理,提出了大桩距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案,大幅减少桩基数量并有效控制了展厅工后沉降。该项目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4. 天津117大厦基坑与基础工程


天津117大厦是华北第一高楼,高597m,地上117层,地下4层。基坑总面积10万平米,最大挖深26m,是当时天津规模最大的基坑工程。基础工程基底平均压力逾1200kPa,沉降控制要求严格。针对超大面积基坑提出了多级梯次联合支护方案,大幅节约了工程造价;并在天津软土地区开展了100m深超长桩设计与实施,项目于2015年9月结构封顶,基础沉降满足控制要求。



5. 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地基基础工程


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两塔楼最高234m,均呈双向6度倾斜,顶部由14层高的悬挑结构连为一体,荷载偏心大,分布极不均匀。通过基础沉降分析与非均匀变刚度布桩设计,实现了双向倾斜塔楼大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的沉降控制目标。该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和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结构)金奖。



通过本次学术走访,加深了对王卫东总工及其团队的了解。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别感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卫东总工、吴江斌博士以及工作室团队的大力支持!在此,《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深表谢意!



戳一戳了解更多:

《建筑结构学报》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丨走访同济设计集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丁洁民设计团队

学术前沿丨走访重庆大学工程结构抗震防灾团队

学术前沿丨走访杨永斌院士研究团队


《建筑结构学报》新刊精选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6期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5期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4期


《建筑结构学报》足迹

《建筑结构学报》足迹之2018




微信编辑:刘安然

欢迎关注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jzjgxb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学术前沿”专栏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