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论道】清代门丁的“微腐败”

2017-06-12 文_张鸣 廉政瞭望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清代的官老爷院子门口看门的门丁,名义上是下人,也就是奴仆,但地位却不一般。这种人大多不是官老爷从家里带来的,而是由人推荐投靠来的“专业人士”,人称长随,其中做门丁的,衙门里叫做“门上的”,属于“爷”字辈。

漫说衙门里的人,就算外面来拜门的官老爷,也得让他们三分。前来拜谒的,都得给门包,即小费。门包是有规矩的,随老爷的官阶不同而不同。如果给少了,门丁肯定是不依的。

一般来说,省内官员前来拜谒省级大员、巡抚和总督,门包数两即可,但是,如果是朝廷的重臣,比如僧格林沁或者庆亲王奕劻这样的角色,要想进他们的门,最低也得五十两。所以,当年庆亲王的门,还真就有穷官进不去,掏不起这份门包。当然,没见过庆王爷,这个官也就没法子上任。

门包不仅得给,而且银子的成色还得足。当年的散碎银两,有好些成分不纯,使用的时候,精明的商家会给你打折扣,因此,收银子的人讲究的是一个纯正的库平银,即官府上缴国库的银子。就像今天的金条,讲究的是国有大银行入库的货色。成色不足也不是不行,但按例得多给,如果不多给,那就有麻烦了。经常有门丁因为来客给的门包成色不足,而翻脸把门包掷回的。你还别说,来客就得老老实实把银子补足了才行。

一般来说,如果门丁属于下人,那么,来客随意打发就是,给多给少,没法跟人计较。但是,官老爷家里的门丁不是一般的下人,所以,不能按打发下人的规矩来。

这个道理,做官的都知道。门丁跟来客计较门包的成色,乃至强索门包,霸道得紧,其实,都有主人在撑腰。按制度,一省的按察使、布政使都是省级官员,只是级别稍低而已,并非督抚的下属。前来拜谒督抚,门丁强索门包,还斤斤计较,如果来客较真起来,告诉了主人,门丁岂不要受罚?事实是,还真的罚不了。督抚顶多当着客人的面意思意思,叫门丁卷铺盖走人,过了这阵儿,还是回来做他的门丁。

清末最后几年,庆亲王奕劻和岑春煊是政敌,俩人势不两立。西太后宠着岑春煊,却又离不开奕劻。所以,总是力图劝和他们俩。只要岑春煊来京,一定要他去见奕劻。

一次岑春煊还真的去见奕劻了,门丁不认识来客,一定要门包。岑春煊扭头就走,回头告诉西太后,说庆王爷家要门包,我没钱。西太后指责奕劻,奕劻回家问清了情况,居然真有此事。他火冒三丈,一叠连声地要打死那个门丁。家人回他说,已经跑了。

以当年奕劻的声势,抓一个跑了的门丁有什么难的?最后,居然就不了了之了。火消了的庆王爷,在门口贴了一个字条,上面写四个大字:不收门包!此后,门包依旧还是收。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门丁之所以能借势“微腐败”,就是因为权力专断而且有后门。当官的需要这个后门,找当官办事的人更需要这个后门。没有后门,上面的没法捞好处,下面的没法搞名堂。

后门以及后门通道里的种种猫腻,一定需要有低贱之人为之操办。唯其这样,才不显山不露水。当然,由于上上下下都这样办,这种事儿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即便如此,大家依旧假装不知,反正潜规则,你潜我,我可以潜你,潜不了你,还可以潜别人。





廉政瞭望——中国最精致的反腐败新媒体
微信ID:lzlwzz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