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用人的启示
(剧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的一天,两江总督于成龙向皇帝提了个过分要求:推荐比自己小22岁也叫于成龙的一个人,接替病故的江宁知府陈龙岩。
按清朝干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地方首长可敦请朝廷补充干部。但指名道姓、指定岗位,还要由从五品越级提拔到从四品的,则极为罕见。
于成龙写道,陈龙岩忠诚可靠、廉洁自律。陈去世后,他顿感失去了左右手,而在两江辖区内,尚未发现合适人选。恳请皇上特事特办,召集大臣开会讨论,推出合适人选。
在报告末尾,老于点了一个人:像通州知州于成龙那样的好干部,一定会脱颖而出。
于成龙动了吏部的奶酪,吏部自然不爽:“话说得很在理,但‘廷臣会推’知府,没有规定和先例,还是照章办事为宜。”
康熙帝浏览了报告,当场拍板:这事拖不得,“廷推”来不及了,就让通州的小于去吧。于是,江宁城有了两个于成龙,一时成为美谈。
小于到任后干得风生水起,官民口碑极佳。两年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老于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江宁议论纷纷:小于前途到头了。
不久,康熙帝到江南考察干部,亲笔题词送小于,告诉他:你的级别不应享有此等荣誉,但大家都反映你廉洁有为,这是应得的。临行,他叮嘱小于永葆本色,不久提拔小于为安徽按察使。两年后,小于成了直隶巡抚,然后是左都御史,直至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
康熙皇帝接见于成龙(剧照)
康熙帝支持老于成龙的人事方案,是有深刻背景的。康熙上任时,肩负着稳固政权的任务。从哪里入手呢?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官员油滑懒惰、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现象非常严重,必须先抓吏治。
在康熙任内,共有500多名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制裁,6000多名无能、无为的干部分别被免职、降级或辞退。
有破就有立。康熙的另一手是扶持清官能吏,鼓励忠诚担当,甚至打破常规,树立崭新的用人导向。他一生公开表彰、重用、破格提拔干部达700多人,两个于成龙只是很小一部分。
他注意为清官能吏遮风挡雨。康熙第五次南巡下榻江宁的龙潭,发现床上有一摊蚯蚓粪。大家都为负责接待的江宁知府陈鹏年捏把汗。康熙帝不动声色,工作间隙问一个孩子:江宁有好官吗?这孩子说:有,陈鹏年。
经查,康熙帝弄清了真相。两江总督阿山打算向百姓增加赋税,陈鹏年死活不执行,阿山便把他支去龙潭给皇上搞后勤,一为调虎离山,二为等着他犯错误。按照老习惯,皇上身边人员悄悄向这名地方官要钱,他假装听不懂。于是,蚯蚓粪便到了皇上床上。后来陈鹏年升为河道总督。
(剧照)
康熙用人还有一大特点是注意保护干事创业积极性。小于成龙在治河问题上决策失误,与同事激烈争执,造成了损失。事后小于很后悔,向皇上作检讨,皇上谅解了他,让他继续负责水利建设。结果只用3个月,小于便把桀骜不驯的浑河、无定河治理得服服帖帖。康熙帝很高兴,给这条河起名为永定河。经过一个甲子的不懈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队伍蔚为壮观。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为政重在得人。当下,如何抓住用人这个牛鼻子,把锄草与施肥、“拔烂树治病树”与“植树造林”统一起来,涵养良性循环的官场生态?今天的官员可以从清康熙用人的故事中获得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