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退休后,幸福生活须“三忌”
退休,是每一名官员都要面临的问题。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了一本名叫《优雅地老去》的书,专门谈退休的话题。他说,退休对于一般的男人来讲,总不是件喜闻乐见的事。好不容易工作了大半辈子,突然被传话:“辛苦你了,以后这里不需要你了。”从此,收入一下子少了,多出来的是大把的时间、困惑还有不安。
可见,人性有着普遍的弱点,但如果没有智慧和定力来克服这些弱点,身心都有可能走偏,以致误入“禁区”,最后酿成不幸。官员退休之后,不忌讳这三点,伤身伤人不说,还可能误入法律禁区。
忌心态失衡怨天尤人
有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真实故事,一名退休的老干部,因为没人找他签字盖章,便与保姆立下规矩,每次保姆买菜回来的清单都要拿来给他签字。如此怪异的行为,只为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官场生活少不了签字、开会、讲话、视察……可一旦退休,“人走茶凉,门可罗雀”,某些患上权力依赖症的官员角色转换不过来,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曾担任某地级市处级干部的钟明退休后,大家对他的称呼也由“钟处长”变成“老钟”,他心里的弯转不过来,退休后每天早晨还是按照上班习惯6点左右就起床了,偶尔受到“惯性思维”驱使,起床后泡好茶夹着一个公文包,就往原单位走,走到半路上才忽然明白,“自己已经退休了,以前的办公室已经是他人在办公了”。 退休半年后,钟明才改掉这个“健忘”的“小毛病”。
但是,其他的“小毛病”随之来了,他在夜里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紧张、失眠,甚至出现手抖的症状。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得出的结论都是“没问题”。最后,当地的一名医生建议他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去看看,“这应该是焦虑症”。
某省厅一名老领导就不像老钟那般“无公害”,他退休后,仍天天坚持“上班”。该单位办公条件本来就紧张,他还占着一间办公室不撒手,搞得整个单位怨声载道。最终,单位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让他的脑子转过弯来,主动搬离。
除了“焦虑症”,还有得“抱怨症”的。个别退休干部给人的印象是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抱怨“世态炎凉”,慨叹“人走茶凉”,对原单位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他们今天批评新领导一无是处,明天抱怨身边人不明事理,时不时给新领导出难题,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千人烦、万人厌。
某地方官员告诉记者:经常受到退休老同志的“指责”,普通网友曝个光、批评几句,还可以承受,老同志们要发飙认起死理来,那可都是让现任吃不了兜着走的猛料。那名官员开玩笑说,不能让老同志们学会上网啊。
该官员表示,现任在工作上的缺点不是不能批评,但有的老同志并不了解新政策和形势,还总是摆老资格“指导”现任,时常怨天尤人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其实是因为他们退下后心态失衡。
实际上,心态失衡而牢骚满腹、四处发泄不满情绪的退休官员,与发挥正常监督作用的退休官员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大都是因私利得不到满足或因失去权力而感到失落,处处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过过嘴瘾;而后者多是为民请命,用实际行动为他者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某市原市委副书记退休后,曾尖锐批评该市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他说:“离退休干部提批评意见,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监督政府,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但是,我不鼓励其他退休官员像我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跳广场舞是不少退休干部的娱乐活动。
忌弄权干政破坏政治生态
像老钟这样的人需要心理辅助和自我调节,他们心态摆不正只是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而对于某些退休干部来说,退休后的心理失衡却成为了他们干政、贪污的催化剂。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当时的背景下,其中的含义涉及儒家所谓的“名分”思想。如果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就有僭越政治伦理之嫌,会被视为“违礼”之举。
置于当下官员退休的语境中,这句话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退休后要彻底放权,遵纪守法、摆正位置、放平心态,切莫对权力恋恋不忘,退而不休,继续弄权干政。
然而,极少数官员“人退心不退”,原单位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甚至人事任免都想“插一手”。
时评人陈杰人告诉记者:“目前所谓的老人干政,在各个层级都有,一些人因工作时间长,建立了威信或培养了一帮人,退位后通过裙带、朋友圈、关系网,影响政治决策、公共决策和人事任免。”
东莞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高少鹏退休后,仍利用在当地政法界的影响力,为废品收购商“抢地盘”,还插手公安系统内部的人事问题,将一名普通民警提拔为分局治安股副股长。退休4年后,高少鹏因涉嫌贪腐被查。
因犯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的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退休后仍活跃在当地的政界,并插手市政公共项目的建设。
干政是在阻止政治革新的步伐,给现任领导人制造施政障碍;而力所能及地献计献策则有助于改革与决策,即使所言得不到采纳,至少也不会给现任领导制造麻烦,不会给国家和民众利益造成伤害。
2003年,田纪云退休。关于退休,他说:“领导干部退休,关键是要‘休’。”他认为,领导干部退休后应安心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争取多活几年,千万不可再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朝政”或对现在的领导人指指点点。
某正厅级退休干部侯老,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退下来后,乐观豁达的他一心扑在喜好的书法上面,偶尔带着老伴儿出国游,对于原单位的人与事从来不议论。但是,一旦年轻人向侯老请教专业知识,或者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向他倾诉时,侯老都会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后来者解惑。
对于新班子的工作,侯老也积极支持,主动化解新班子遇到的难题和矛盾。单位的年轻同事一提到侯老,都是尊敬与赞誉。
忌人到黄昏晚节不保
某些官员一辈子在岗位上兢兢业业,退休前后受到“人走茶凉”的刺激,想为自己或后人留点什么,这种思想驱使其在临退前或退休后狠捞一把,结果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一般来说,接近60岁是党政领导干部退居二线或退休的年龄段,也意味着仕途到了“最后一站”。在近几年的反腐败中,出现了一种“59岁现象”,也就是说个别官员临近离退休时,容易产生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没能保住晚节。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某些官员在权力即将丧失时,内心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等症状,为了摆脱这些症状,他们可能采取违法行为,为自己牟取不正当的利益。
有的官员在任期内就不干不净,侥幸躲过了组织审查顺利退下来,退休后仍不收手不收敛,继续肆无忌惮地大捞特捞,或者退居幕后为亲属“保驾护航”,等到东窗事发,新账旧账一股脑儿被翻了出来。
现年67岁的郭耀光,退休前任广州市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在1999年至2005年担任广州市芳村区建设局局长、副区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地产咨询公司承接地块出让的中介业务提供帮助。退休10个月后,郭耀光还通过妻子收受该地产咨询公司贿送的人民币40万元。
在其退休4年后的2014年9月25日,郭耀光接受审查。他说,以为退休这么久已经“安全着陆”了,所以放松了学习,“我不应该拿这笔钱,因为自己是领导、公务员。”
如果说郭耀光溃败于他所谓的退休后“放松了学习”,那么,于5月18日因行贿、骗购外汇罪被判刑的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则是在退休后主动“施展余威”,为亲属捞好处。
赵少麟退休后在儿子赵晋的房地产公司担任顾问,运用自己在官场的朋友圈,助力儿子打造“商业帝国”。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有老爸撑着保护伞,“赵晋在天津可以说是手眼通天、呼风唤雨,想整谁就整谁。”在退休后第八年即2014年10月,赵少麟“落马”。
有些官员以“劳苦功高”自居,不甘心退休后落个“无人问津”、无权可使、无利可捞,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努力让那杯权力之“茶”热乎着,弄不好,热茶却烫伤了自己。
腐败分子毕竟是少数,不少退休干部退休后发挥余热,积极为公益服务,继续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年68岁的胡老从某市工商局退休后,被推选为工商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该职务虽不是行政职务,也无待遇补贴,纯属义务服务,但胡老还是坚持认真做好这些工作。“人到黄昏,要做一些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