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之窗 |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以党建工作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今日报道:《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以党建工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党委自转设以来始终坚持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等最新党建文件精神,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穿学院工作的全过程。学院主动融入全省全国党建工作大局,着力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根民族地区办好教育,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并助推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学院党委被贵州省高教工委授予“贵州省属高校先进党组织”称号,被推举到贵州省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工作部署会上和全省独立学院党建工作推进会上进行特色做法和亮点工作经验交流,学院思政工作被省教育工委评估为良好,学院党建工作被州委评为优秀,学院党委被黔南州委选为党建示范点单位进行重点建设,主题教育工作被县委推选为优秀单位,机关支部被授予“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计科系、机关、管理系等9个支部作为“五星级”支部建设。学院被评为惠水县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多次接受上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检查与指导,得到了省委组织部、教育工委及州县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党建工作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贵州省党建云、贵州日报当代先锋网及黔南教育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
学校党委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担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向治理体系更科学,办学质量更优质目标迈进。2022年6月22日,经黔南州委教育工委批准,中共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委员会更名为中共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委员会。自转设以来,学院党委认真探索民办高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坚持把“党团共建”融入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中,以“健全组织”为前提,以“建立制度”为保障,依托党校、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有效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截止目前,学院共有党员900余名。
狠抓组织建设,夯实阵地堡垒。学院是全省民办高校第一个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成立党委的院校,2017年,在黔南州教育工委的领导和惠水县委的指导下,通过选派挂职副书记和党建指导员不断优化和加强院级党委班子;学院所属系部和院机关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会议,成立了7个基层党支部,选举了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配备专兼职党务工作人才队伍;随着学院的转设,2022年,黔南州委教育工委批准成立了经济学院党委,同时成立了7个二级党委、19个党支部,各支部按实际情况建立了党小组,创造性地把堡垒建在学生公寓,把阵地建在网络,推进“党员是一面旗帜”活动,开展有困难找党员活动,成立党员爱心车队,为学生有紧急事情需出行提供便利,评选党员示范寝室、党员示范床位、优秀党员示范岗,实现了党员先锋模范全覆盖。
狠抓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学院党委认真研究落实高校党建工作20项重点任务,明确和规范学院的议事规则,推动校董会、党委、行政工作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学院党委委员均进入院行政班子,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进一步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党风廉政等制度,先后建立《关于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50余项工作制度;明确并规范学院“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内容、程序和要求。学院党建工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态势,学院党委在与贵财大母体学校、希望教育投资主体之间沟通协调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建立党务人员月度考核机制,结合思政检查指标体系和党建工作要求制定各组织党务人员考核方案,根据考核结果每月给予党务人员发放相应工作津贴,有效提升了党建工作的开展质量。
学院在转型变革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不断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凝练了以“一个特色、两大论坛、三大品牌、四个中心、五个满意”为载体的营造育人环境和拓展教育新途径的思政教育工作特色。
以“一个特色”平台建设为抓手,拓展思政途径,突出经管特色,服务民族经济。学院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搭建服务平台,贯彻执行扶贫战略,助力脱贫攻坚。
以“两大论坛”文化建设为依托,融通人文科技、锻铸儒魂商才。商务论坛、名师讲坛作为支撑学校“儒魂商才”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教育平台,融科技人文、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于其中,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突显了学院特色。
以“三大品牌”活动打造为载体,弘扬民族美德、传承经院文化。通过“感恩季”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人的帮助;在活动参与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感恩氛围中,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通过“迎新季”系列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当代大学生新风貌;通过“毕业季”重温感恩文化,秉承“上善若水,博学明德”的校训。
以“四个中心”服务宗旨为起点,明确办学导向、充实办学内涵。学院秉持“办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师生是教学工作的双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来主导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把质量意识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管理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学院的管理围绕育人功能服务于教学;“宣传以育人为中心,以亮点为导向”,学院的宣传围绕人才培育为中心,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学院通过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促进教育教学,以“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不断打造红色阵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两有一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的红色阵地。
着力提升“硬件”,夯实教学基础。学院先后修建实训楼、建立“三中心”、创新创业园、体育馆、校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着力打造“红色长廊”“文化长廊”“教室走廊”等思想文化阵地,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目前,学院正积极加快建设“红色经济博物馆”,力图依托红色经济博物馆讲好红色故事、讲好经院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
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扶贫战略,积极响应贵州省高校帮百村的号召,对接惠水县摆榜社区甲坝、高寨、石板三个贫困村作为帮扶对象,实施了支教扶智、文化下乡、路灯照明、发展养殖、捐款捐物等扶贫措施;实施乡村振兴帮扶摆金镇马道村和杨茂村,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师生得到成长。通过调研发现三个村所在的乡村小学及社区中学,老师严重短缺,特别是高寨小学的老师,不到编制人数的2/3,工作组形成专门的工作报告,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将人文系英语、汉语言等专业的学生重点选派到这些地方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将实习与学分奖励进行挂钩,既解决实习支教的时间保障,又确保学生课程学分问题以确保顺利毕业,2019年以来学院先后选派60余名老师分别到摆榜小学和鸭绒中小学、甲坝小学、摆榜中学等9所村小学进行支教,学院已和高寨小学、鸭绒中学等学校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接下来每年将选派20-30名支教老师进行规模化、常态化的支教工作,逐渐打造成学院智力扶贫、支教扶贫的品牌项目。学院还扎实开展“三下乡”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调查活动,250多名师生奔赴惠水县的10个乡镇进行为期五天的调查走访、评估,共完成调查问卷7000份,取得良好的成效,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院团委根据党委安排,经常组织学生到惠水县多所贫困小学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组织学生为扶贫点的小学表演节目,关心儿童成长。学院学生得到锻炼,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实践基础。
助力乡村振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将学院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做出实效。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和制度,择优选取100余名基层教师开展基层服务工作,2022年3月15日,学院决定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3月16日,在摆金镇马道村和杨茂村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夜校),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共700余人次参与开展乡村振兴暨基层服务工作,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留守儿童等方面为对接联系村贡献经院智慧,提供经院方案。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引领作用,助推学院党建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往 期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