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灵武城隍庙与“城隍出府”

2018-04-05 文图/刘宏安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灵武城隍出府活动(2013年)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一方城池的神。


      古时候有城池的地方都建有城隍庙。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时对城隍格外推崇,曾下诏加封天下城隍,此后全国各地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修建起来。


      在我国许多城市,人们为了纪念地方民族英雄或刚直不阿的名臣,就把他们尊立为当地城隍,祈望城隍爷来视察人间善恶,为老百姓消灾赐福。


      每年清明节,灵武城隍庙管委会都要举办传统民俗文化庙会“城隍出府”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群众的簇拥观看。


      古时候宁夏各地都曾修建城隍庙,为什么只有灵武在清明节这天要举办隆重的“城隍出府”活动?灵武城隍为何名叫韩成?

灵武城隍庙风雨500年

      据清《光绪灵州志》中明代岁贡李孕英撰写的《重修城隍寝宫碑记》记载,灵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是明宣德三年(1428年)修筑灵州城后城内首座庙宇。


      百余年后,因后殿寝宫倾圮难堪,人迹罕至,会长李洁、汪若汉等发起倡议重修寝宫,这次修建功劳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安石卓的人,庙中大碑、卧碑、雌雄石狮子等都凿刻于山中,他运送到庙中分文不取。


      在清《嘉庆灵州志》灵州州城图中,标注城隍庙的位置在城内西北处(今灵武市邮政局北侧)。此后各朝各代都曾不断扩建修葺。


      2013年4月,据灵武市东塔镇城一村时年92岁的杨生山老人回忆,解放前,城隍庙占地15亩,有殿堂禅房60余间,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堪称灵州城庙宇之最。


      城隍庙山门外照壁上刻有“城隍庙”3个大字,二门内戏台面对大殿,大殿高10米,殿前一对铁铸狮子重达1500公斤。


      城隍庙殿宇梁柱、飞檐斗拱、瞻廊门窗等木结构均以榫卯结合,雕龙画凤,技艺高超。


      院内砖刻浮雕缠枝莲、宝象花等图案工艺精湛,历代石碑、石刻制品形态逼真,粗壮的椿树、古槐苍翠成荫。


      新中国成立前夕,城隍庙成为国民党“军粮局”。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殿堂拆毁改建为粮油加工厂房,城隍庙从此在灵武民众的记忆里消失。

嘉庆灵州志中记载城隍庙的位置

被朱元璋授穿龙袍的城隍

      新中国成立以前,许多灵武老百姓世代相传灵武的城隍爷姓韩,至今很多老人对此事仍深信不疑。明代史书中有关“韩成救主”的记载和灵武民间传说十分吻合,为城隍庙平添几分传奇色彩。


      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时,灵州籍壮士韩成投军朱元璋帐下,因韩成与朱元璋长相十分相似,遂成朱元璋贴身侍卫。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被困,危急之下韩成换上朱元璋的衣服投湖溺水而亡,陈友谅不识金蝉脱壳之计,命大军撤围。


      韩成替朱元璋死后,尸骸护送回灵州解家桥,择风水宝地进行安葬。


      后人写诗追颂韩成:征云惨惨起湖中,貔貅百万气如虹,巨舰艨艟翻血浪,杜鹃啼血染水红。古来多少英雄事,莫如韩成救主忠。舍却一身入湖去,鄱阳千古颂英风。


      朱元璋得天下后,为纪念韩成救主之恩,赐封他为灵州城隍,加授龙袍,还命灵州官府在秦渠处开渠口,渠道两岸良田归韩成后人世代耕种,“韩渠”由此得名。


      韩成后人世居此地,如今人口繁衍达三四百口之多。


      新中国成立前,几户韩姓人家移居灵武城内东北后街处,韩家一直将韩城隍奉为自家先祖进行祭祀。


富绅捐资安放檀木城隍像

      灵武城隍庙内最早有一尊泥塑城隍像,因笨重不便,每逢清明节城隍出府时,人们只好抬着城隍画像出巡。


      清末,城内有位乐善好施的富绅名叫许相,他捐资600两白银从西安定制一尊用紫檀木雕刻的城隍像,安放在庙内大殿东边的寝宫。


      这尊檀木城隍金面长须,相貌温雅,穿起龙袍冠戴宛如活的知县。城隍爷的眼睛有机关操纵,可以灵活眨动,四肢用铁芯装卸,既能骑马也能坐轿,很受群众敬仰。


      后来两个城隍各有分工,大殿里的泥塑城隍受理善男信女香火,处理日常事务;檀木城隍每年清明节出巡,负责惩恶扬善事宜。“文革”时期,檀木城隍被烧毁,浓烈的檀香味在城内飘荡几天后才散尽。


关于城隍庙道长的记载与传闻

      在《光绪灵州志》历代祥异中记载,城隍庙里有一位来自崂山的道士名叫道一德,清同治三年(1864年)秋天,这位道士突然披头散发赤足跑到街上,他用手巾拴系两只柿子吊在眼前,手里拿着红枣和玉皇李子边走边唱:“枣李,枣李,柿在眼前……”


      当时人们不解,不久灵州发生战乱。原来,这名道士预测战乱即将来临,他用谐音“早离,早离,事在眼前!”暗示人们赶快逃离州城躲避。


      据灵武文化人士朱承阳老人介绍,他小时候曾听祖父、晚清秀才朱生江讲述,这位山东籍道长熟读四书五经,擅长十八般武艺。灵武兵乱后他徒步赴京,向朝廷禀报地方军情。道长80多岁高龄仙逝后,葬于灵武东山坡下。道长平日里养的一只小狗每天傍晚在城门关闭前跑到他坟前守灵,第二天清早又返回城内觅食,后来这只狗因劳累过度抑郁而亡。

追忆城隍出府过程

      城隍出府也称城隍出巡,该习俗从明清一直沿袭至民国年间。


      城隍出巡寓意惩恶扬善,御灾捍患,保佑社会安宁。


      每到清明节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庙内,街道两旁人潮涌动。檀木城隍爷头戴冲天冠,金面长髯,神态端庄,身着杏黄色龙袍,脚穿白底皂靴,骑着一匹枣红骏马整装待发。


      三声炮响之后鼓乐齐鸣,出巡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最前面是4名皂吏鸣锣开道,12面龙虎月牙旗队紧随其后,8名武士手执“肃静”“回避”牌威武庄严。


      护送城隍的马夫身着黄马褂在队伍中间缓缓而行。喜好玩社火的志愿者装扮成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鬼卒等,挥舞着铁链、哭丧棒、狼牙棒、勾魂牌即兴表演,一路嬉闹吓唬路人,吸引观众目光。


      沿街店铺掌柜纷纷摆出水果点心热情招待,途中妇孺纷纷从城隍轿下钻过,意在驱除身上的晦气和病魔。


      浩荡的队伍走遍城内主要街道,出东城门来到教场滩后安静下来,人们将“万人坑”内散落的尸骨进行收集掩埋,一些老百姓开始烧纸祭奠先祖,道士诵经祈福,举行完祭祀仪式后,城隍队伍返回庙堂,戏台上唱完几折秦腔大戏后活动才算结束。

演员化装

      1991年5月,灵武民众李贺彩、蒋升等人集资重建城隍庙,新庙位于灵州大道与东环路交叉口处,掩映在百年长红枣林之间。


      庙宇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大殿坐北向南,殿堂四角飞檐,两面坡顶起脊挂红砖绿瓦。殿内泥塑城隍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身穿龙袍端坐在太师椅上。大殿东西侧殿泥塑十代阎罗彩像。


      新建城隍庙内有一件从原城隍庙遗址挖掘出的铸铁香炉,香炉高70厘米,上部是莲花瓣盆,盆外壁铸有康熙十三年铸造时间及捐资者姓名,底座下部有兽首图案和4只老虎爪形足。


      城隍庙还保存民国时期城隍木制印章一方,该正方形印章长15厘米,装在特制的木盒内。

城隍庙大殿

      近年来,老百姓逐渐恢复“城隍出府”活动。2008年6月,灵武“城隍出府”项目被列入银川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活动作为汉族群众清明节祭祀、娱乐交流中一项精神文化生活,体现群众向往真、善、美,追求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愿望,对传承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文章选自刘宏安著《灵州记忆》一书

更多精彩文章

■ 石炭井往事(上):沸腾的矿山

■ 石炭井往事(下):消失的建制

■ 探秘老银川:孩提时代的大银湖

■ 清末时端郡王载漪因何落户宁夏

■ 你不知道的灵武高庙

■ 宁夏平原那些消失的古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