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流出!视频+PDF: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空间句法研讨会

2018-01-16 城市数据派

点击上图,立即报名参与




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城市设计研创中心承办的“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空间句法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4-26日在深圳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赋予以空间句法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方法更为广泛的内涵,郭仁忠院士、John Peponis 教授、Akkelies van Nes 教授等重磅嘉宾,围绕城市与建筑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息化、多学科背景下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以及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活力与品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与经验交流。


演讲PDF免费下载


贴心的会议主办方和部分嘉宾分享了演讲PDF,可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

请访问【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即在电脑端打开以下链接,并拉到网页最底部可见下载

http://saup.szu.edu.cn/ttxw/768.jhtml


演讲视频免费观看


【城市数据派www.udparty.com】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和媒体支持,对会议进行了直播,直播观看人次达1000+。错过了直播?别担心,免费在线视频来啦!


在电脑端打开以下链接,点击“数派学院”,可免费观看本次会议的13场重磅演讲视频

https://www.udparty.com/index.php/detail/orgdetails/?id=1375


视频内容精彩预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13场重磅演讲视频的精彩内容吧


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空间句法研讨会开幕式致辞:李清泉、黎岩、盛强。


郭仁忠:

针对城市规划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在当前信息通讯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城市规划如何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实现行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应对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最后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享认识和体会。


John Peponis 教授:

Space syntax: Definitions, Intuitions and Aims.



Akkelies van Nes 教授:

Space syntax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杨滔:

尺度的变化因素是否对城市空间网络模式有影响?为什么是非匀质的城市空间网络且尺度变化在其中的作用?根据10个城市的研究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较高效率的空间在城市、片区、社区三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


可认为良好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依赖于不同尺度的高效率空间彼此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同时在同一尺度下不同效率的空间适度协同,形成空间效率精细叠加的空间网络形态。这体现了不同尺度的空间联系的丰富程度和稳定程度。


陆毅:

提出了一种新的可用于三维建成环境的可视性分析方法,并区分了通用可视性分析与目标可视性分析。通过四个具体案例的分析,这一新方法比现有的二维或三维可视性图论分析更有效。它可以帮助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在复杂三维空间系统中探索可视性和渗透性关系及空间认知与行为。这一方法和相关测度可以辅助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实现对三维建成环境和相关行为与认知影响的深入理解。



祁安龙:WalkableHK


盛强:

研究基于天津13个案例街区700多个街道截面的实地调研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POI和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等因素,综合对比分析了各案例内部和各案例汇总到大模型中各因数的综合影响。


研究显示当各个案例分别分析时,步行流量分布的空间规律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总体来看影响较强的因素为空间句法参数和功能分布,较弱的为轨道交通站点距离衰减和机动车可渗透性参数。当把13个案例统一到一个模型中分析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功能分布、2000米半径选择度对数、地铁站点距离衰减和机动车可渗透性。



凌晓红:

我们提出“建筑都市主义”的概念,旨在描述在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出现的持续功能演变和社会活动加剧现象,而这种现象在高密度建成环境表现尤为突出。因着城市与建筑边界的模糊,建筑空间参与都市空间结构的构建,并隐含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都市发展模式。


本课题以香港重庆大厦为案例,借助空间句法工具,探究其内部持续功能置换背后的动力、方式及适应性空间逻辑,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城市空间发展及综合体建设方面的启示。



董嘉:

最近几年,国际上开始出现将空间句法的原理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前端的思考和实践尝试。本报告首先介绍将空间句法应用于建筑设计方面的设计案例与算法工具的发展现状,其次介绍在grasshopper平台进行参数化生成与指标可视化的插件构架、算法原理与功能实现,最后结合集约化建设的空间特征对技术工具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张灵珠:

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与道路可达性的关系、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与站域空间开发的关系已得证实。上海市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上海市将在中环附近形成城市轨道环线以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显而易见,环形地铁线路可以提高地铁系统网络的连通性,从而减少平均出行时间、改善公交系统。


依此思路,本研究以上海2017年轨道交通网络为基线,提出采用两条重叠的椭圆环线构建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络,以期最大程度地提升轨道网络可达性。对中环环线方案与椭圆环线方案的比较表明,采用两个重叠的椭圆环线可以使网络平均距离减少8%,而单一的圆形环线仅减少0.13%;同时,椭圆环线方案可以提供更多的换乘站点,从而为乘客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随着轨道交通网络越来越复杂,研究可为规划者在早期设计阶段有效地评估多种备选方案提供有效的量化决策支持。



潘逸瀚、王祯栋:

利用三维可视性分析方法,结合三维空间句法分析城市综合体中的具体空间的可视性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包括消费者的店铺选择、消费者的路径选择以及消费者的停留选择。分别以店铺、通过型交通空间、停留型公共空间为核心,分析可视性及其他空间属性与店铺客流量、通过人流量以及停留选择及状态的相关性。




戴晓玲:

空间句法指标的计算基础是对元素之间最短距离的测量。默认使用的是“角度距离”,而非“米制距离”。从逻辑上说,由两种距离定义所分别显现的聚落中心可能存在三种状态:重合、搭接与分离。研究对二十八个传统聚落进行建模,仔细审查了五个代表性案例,发现:越是保存完好的聚落,两类中心的重合度就越高。而审视那些被改造更新的聚落,则发现一个稳定的规律:在两类中心搭接或分离的情况下,“米制距离中心”与“历史记载的活力中心”却高度重合。该发现引出一个猜想:历史聚落形态自身具有强大且稳定的记忆能力,应在后续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这里有好多大数据干货,

快到城市数据派官网看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