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Editor's Note
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主要是靠多写、多练。但必要的指导、借鉴还是必要的。看看别人稿子是怎么写的?看看获奖作品是如何做的?看看稿子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有助于自己写作能力的迅速提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文融媒云 Author 刘国昌
作者刘国昌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原题:一本助你提高写作能力的好书
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以下简称《好新闻的样子》)一书(朱建华、郑良中著),可谓一本助力媒体人提高业务能力的好书。
该书内容共有10辑,特点、亮点不少,如指导性强、针对性明显等等。然在我看来,更为突出的则是以下两点:
一是结合实例说真经;
二是提炼警句道规律。
下面就此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结合实例说真经
时下关于指导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书中所强调的基本理论指导、基本知识的掌握,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
但新闻写作与其他形式的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具有操作性更强的特点。因此,结合实例来说写作的真经,更有益于人们特别是初学者的实际操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这方面,《好新闻的样子》一书提供了一个范例。
该书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所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闻写作中的诸多议题,为人们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和宝贵经验。
1、议题得当,正合时宜。
该书在10辑内容中,分别就主题宣传创新与突破;新闻发现与价值提升;典型人物挖掘与报道;重点生产、目标生产、团队生产;报道现象不局限于现象;增强新闻报道的问题感;影像更有生命力;一个记者能够走多远;答好媒体融合“必答题”;学习永远在路上等议题,进行了研究。
以上这些议题都是新闻媒体界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话题,也是当下热议的话题。结合实例就这些话题进行研讨,有助于新闻写作能力与水平的大幅提高。
2、形式新颖,便于研习。
该书每一辑里的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点评文章,二是以“阅读+”形式收入的所评的获奖作品。
如:
从公共信息中独家发现“金矿”
阅读+: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再如:
饭桌闲聊中抓出好新闻
阅读+: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这样的形式,既有点评文章,又有作品原文,人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反复阅读,体味其中的奥秘,使研习得以深入进行。
结合实例来讲新闻写作,能收到极佳的效果。1985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时,人民日报社老报人谭文瑞、范荣康、高集等都给大家授课。他们也讲一般的新闻理论,但其间必有精彩的范例来说明。特别是讲如何做标题,举的都是中国报刊史上的典型例子,使大家听后大有收获,很快就都用上了派场。
《好新闻的样子》一书也是这样做的,相信也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二、提炼警句说规律
该书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在点评文章总有一些精辟的话语揭示写作规律,给人以启发和收获。
如:
关于如何写好通讯,点评文章结合实例写道:
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
再如:
关于好新闻的特点,点评文章写道:
好新闻都有一个实标题;
好新闻都应给人以启发;
好新闻都有个性化写作手法;
好新闻都是站在读者角度写的;
好新闻能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好新闻都是客观报道。
还如:
点评新闻名专栏《市民大讲堂》时,作者对办好专栏提炼出以下的警句:
新闻专栏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媒体的队伍素质和策划水准。
打造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专栏,在传播方式上走个性化之路,才是媒介发展乃至立足的根本。
个性化解读,在“深”字上下功夫;
个性化贴近,在“情”字上下功夫;
个性化讲述,在“绝”自上下功夫;
个性化参与,在“联”字上下功夫;
个性监督,在“新”上下功夫。
像以上这些揭示规律的警句妙言,几乎在每一篇点评文章中都有。为方便读者阅读,这些警句妙言用橙色字排出,格外引人注目。
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但也需要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警句妙言的指引。不要小看了这些话语的作用,它们是诸多新闻人经过千辛万苦、反复提炼总结出来的。正因为是源于实践的总结,因而在指导实践方面的效果格外的好,这已是许多媒体人的共同体会。
小结语: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主要是靠多写、多练。但必要的指导、借鉴还是必要的。看看别人稿子是怎么写的?看看获奖作品是如何做的?看看稿子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有助于自己写作能力的迅速提高。
在这方面,《好新闻的样子》一书能给你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