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摄影作品拟获中国新闻奖

长江传媒研究 长江 2022-11-24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在公示。“长江”微信公众号今日推送拟获奖的10件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6件,组照仅选择其中一幅)供大家赏析学习。这些作品好在哪?欢迎留言互动。材料来源于中国记协网。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24件拟获奖作品

两篇抗疫文字消息将获一等奖

这件一等奖,好在哪?

这6件拟获奖的作品,好在哪?

5件拟获奖的网络消息好在哪?

这9篇拟获中国新闻奖稿件好在哪?



1.《习近平在陕西省平利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 新华通讯社2020-04-21,作者:燕雁;编辑:集体(罗晓光、鲍菲菲、徐金泉、侯昭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一等奖



作品简介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习近平总书记安排密集行程对多地进行考察,指挥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工作。新华社摄影部编发的稿件《习近平在陕西省平利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凭借其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被海内外媒体广泛采用,客户端浏览量近80万,被众多主流媒体深度解读,形成了刷屏之效,有力地传达了中央对于扶贫工作的部署精神。


全媒体传播实效  照片记录了珍贵而意蕴深远的瞬间: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出现在产业扶贫第一线,共抓脱贫攻坚,兑现对人民的承诺。新华社配文《第一观察:从党中央到小村庄,“五级书记”同框大有文章》,微信阅览量10万+;微博浏览量30万+;新华社官方抖音点赞量268.1万,转评赞8.6万。照片被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采用,学习强国置顶,今日头条、长安街知事等自媒体广泛转载,人民网和央视网专门配发评论。照片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后,拍摄地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有效带动了当地茶农脱贫增收。


推荐理由  新华社图片报道忠实记录了总书记在陕西省平利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的精彩瞬间,生动、丰满地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怀人民、运筹帷幄的形象,彰显了大国领袖的情怀。


初评评语  整幅作品构思精巧,人物生动,特别是从“总书记”到“村支书”“五级书记”同框的瞬间非常难得。这一瞬间的定格既有一定的巧合因素,也离不开作者把新闻现场放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大主题背景下进行的深入思考。画面中五位书记神态生动、主次分明,环境描写和前景人群恰当地衬托了主体人物,显示了作者的抓拍和构图功力。


2. 《空地联运 军队又一批12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 组照) ;中国军网  2020-02-17;作者:范显海 ;编辑:孙智英;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二等奖


作品简介 该作品聚焦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又一批医护人员抵达武汉的情况,这次运输分别通过航空和铁路运输方式进行,作者在2月17日先后前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火车站等地,用镜头忠实记录下这次全景式运输军队医护人员的难忘瞬间,海量现场照全景式展现了这场高强度与高精准的空地联运场景,特别是聚焦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继2020年2月13日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再次执行任务的情形。


全媒体传播实效 这组作品在军队增派的2600名医护人员全部投入支援的时刻发布,被广大中央级媒体和众多头部微信公众号转载,累积点击量达100万+,作品还被《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刊登,这些影像传递出军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强大信心,引起全国军民的广泛关注,也表明武汉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果,靠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靠的是民心相通、万众一心。


推荐理由 该作品很好地把握了宣传的时、度、效,以图像无言的力量感动人心,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有较好地全媒体传播效果,推荐参评。


初评评语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发生后,解放军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驰援武汉,也是最早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本组图片抓拍了解放军医护人员通过大型军用运输机和高铁,第一时间抵达武汉疫区的情景。图片很好地定格了解放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机动能力,以及医护人员听党指挥、不畏艰险、视人民为亲人的精神面貌。这一张张堪称历史时刻的图片,向我们展示和诠释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和取得最终胜利原因所在。


3.《一起看夕阳》,湖北日报 2020-09-08,作者:甘俊超;编辑:徐敏;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二等奖



作品简介 2020年3月5日傍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全媒体传播实效  该照片成为疫情期间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影像,被《致敬英雄》影像专版刊发后,湖北日报客户端同步刊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当天点击量接近11万,网易、搜狐、长江云、中工网、云南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受到湖北省委宣传部表扬,并在《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疫展中展出。


推荐理由 作品构图精美,在呈现落日余晖的大气磅礴的同时,展现了疫情期间医患携手战疫,最打动人心的一幕,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初评评语  这幅照片,画面取景构图看似没有特别之处,但每每看这张拍摄于武汉战疫最艰难时期的照片,如初看一样,总能被感动、振奋。一躺一站、患者和医生双双举手指向夕阳的肢体语言为视觉中心,构成了画面的视觉冲击点,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患者欣赏的不只是落日余晖,还是一个令人眷恋的美好世界,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武汉时刻,诠释了抗疫斗争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4.《跃·悦》, 湖南日报 2020-07-09,作者:辜鹏博;编辑:刘建光、李梓延、马俊达;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二等奖



作品简介 2020年7月8日,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考生罗子欣在高考结束后飞奔出考场大门,完成了两个健美操“一字马”动作。记者抓拍到罗子欣高高跃起的瞬间,充分展现了学子们考试结束后身心放松的喜悦。


全媒体传播实效  照片和视频通过报纸和新媒体传播后,“开心到劈叉”的罗子欣火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关注,成为当天传播热点。记者随后推出《独家!“开心到劈叉”的湖南考生曾获健美操世界亚军》、《独家采访!“开心到劈叉”却被绊倒的考生:“受了点皮外伤,谢谢关心”》等后续视频产品,累计浏览量超过500万。


推荐理由 这张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干净利落,信息丰富,所有人物都有合理、充分的表现,烘托了气氛。主体人物“一字马”漂亮展示,突出而动感,有如戏曲的高潮,在人生的第一个节点,放下重负,一朝起飞,一飞冲天,激情、理想和抱负瞬间迸发,闪耀着青春的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真实地传达了考生们的心境,令人印象深刻。


初评评语 该照片作品现场气氛喜悦、律动、洋溢青春气息。瞬间抓取得当、动感强烈,把疫情之下的别样高考胜利结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图胜千言,  图中有不凡。“空中一字马”考生这个主体人物激动得开心到劈叉、“一马当先”冲出考场的超常举动,其他飞奔到校门口的考生的兴奋喜悦和激动都定格在这疫情之下的特别高考这特别的瞬间。


5.《贵州山区“带货慢火车”重现繁忙》(组照),中国新闻社  2020-04-16,作者:瞿宏伦;编辑:李慧思;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三等奖


作品简介 往返于贵州省遵义市与重庆市的5630/5629次普速列车全程312公里,行驶10多个小时,是人们常说的“绿皮火车”,最高票价23.5元,区间内最低票价2元,列车穿行于山区,沿线25个站连通很多村寨,目前仍是当地群众赶集、购物的重要交通工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客虽然少了,但没有停运。获悉后,记者和铁路部门沟通联系并进行了采访。由于乘坐这趟列车的菜农集中在贵州境内的部分站点,在采访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记者拍摄了菜农上下车以及在列车上交易的场景。


全媒体传播实效 该组图片被巴西、美国、澳门的多家海外华文媒体采用,点击量过万、转发量过千。《中国日报》4月17日于4版刊登,《人民日报》2020年4月21日在要闻2版刊登一图;人民日报总编室邀请记者采制一期《谈图不凡》“好图片好故事”视频。


推荐理由 记者善于捕捉新闻线索,并在有限的拍摄时间内,完成多角度、多场景拍摄,镜头语言丰富,呈现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列车逐渐恢复往日的繁忙的景象。


初评评语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列车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摄影作品呈现的是贵州遵义开往重庆的“绿皮火车”普速列车的点点滴滴,尽管镜头是“带货慢火车”的繁忙以及菜农的忙碌的身影,但更深次阐释的是疫情好展下遵义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重启。作品对“带货慢火车”以及菜农的观察非常细腻,捕捉能力强。背菜上车,列车员帮助到站菜农下车的瞬间变得亲切、温馨,这让观众感到因为扶贫攻坚这一伟大决策而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6.《 金银潭ICU的呼吸》(组照),中国青年报 2020-03-06,作者: 赵迪;编辑:曲俊燕;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三等奖



作品简介 这组作品拍摄于新冠肺炎阻击战中的武汉金银潭医院ICU。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传染病专科医院,这里被称为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疫情期间收治的全部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几乎全是最重症。医院南七楼ICU,被称为“全国新冠风暴的中心眼”,也是“一线中的一线”。在里面,作者选择了从早到深夜“零距离”式记录,捕捉患者、医护人员等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ICU从患者“接连不断”到4月“清零”,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奋不顾身和生活日常点滴。


全媒体传播实效 该作品由记者完成采集后,在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传播机制统筹下,根据不同媒介属性特点进行编辑,《中国青年报》整版刊发,网站、客户端、公众号等PC、移动端第一时间发出。学习强国、中新网等央媒,腾讯、新浪等网路媒体纷纷转载。作品发出后,得到了业内和用户认可,青年和医护群体纷纷在个人社交媒体转发,形成广泛影响力,引起社会关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于抗疫一线医护等人员的敬佩之情和爱国热情。


推荐理由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新冠肺炎阻击战中的标志性地点,也是焦点汇聚的地方。那里发生的一切,都是这场历史事件的折射与见证。


ICU作为医院抢救最危重病人的地方,被称为“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作品发表前,关于金银潭医院ICU的深度系列图片报道几乎没有。作者选择了真诚地去  记录和表达,角度细腻、画面生动。在摄影语言方面,手法丰富、逻辑清晰。


此次采访,周期长、条件艰苦,体现出了年轻作者业务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勇气,令人敬佩。


初评评语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疫情的救治最前线,一组ICU的图片纪录了那个时期的艰难时刻。无论是等待消杀的病房、患者入院时随身携带的物品,还是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协同、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沟通,以及最后医务工作者的呼吸,无不从一个侧面纪录了那个艰难时期的某个断面,这些影像既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无限感慨。组照从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的纪录,历史的见证,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勇敢、社会责任和新闻敏感。文字说明简洁,标题一语双关。


7.《 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组照),恩施日报 2020-03-06,作者: 杨顺丕;编辑:邹洪涛、黎袁媛;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三等奖



作品简介 2013年,记者来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采访,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偏远山村的群众坐索道“铁篮子”出村的危险镜头,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7年过去,记者再次回访渔山村,发现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索道现在已成为网红观光景点。作品以强烈的对比,展示了村里的生活变迁,这是我国脱贫攻坚战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全媒体传播实效 在《恩施日报》首发后,被潇湘晨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恩施新闻网、鹤峰网等移动终端和门户网站转载,学习强国点击量近900次。


推荐理由 作品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历史命题,选取群众出行变化这一切口,以朴素的拍摄手法真实反映了渔山村群众生活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时间跨度大、视觉冲击力强。


初评评语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从没有过的壮举。如何展示脱贫攻坚的成效?作者别具匠心的选取这样一个群众出行变化的细小题材,即渔山村群众过去坐“铁篮子”出行和现在家门口坐车出行、过去用马驮东西和现在用汽车拉货进行对比,生动再现了该村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这组报道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影像今昔对比反差巨大、运用巧妙,从某一侧面揭示了绝对贫困这个困扰中华民族的“千年难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是举国上下开展脱贫攻坚成效最有力的见证。


是等待消杀的病房、患者入院时随身携带的物品,还是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协同、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沟通,以及最后医务工作者的呼吸,无不从一个侧面纪录了那个艰难时期的某个断面,这些影像既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无限感慨。组照从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的纪录,历史的见证,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勇敢、社会责任和新闻敏感。文字说明简洁,标题一语双关。


8.《 City dreamers 城市上空追梦人》(组照), 中国日报 2020-03-06,作者:  胡志民;编辑:匡林华、张磊;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三等奖



作品简介 这组作品聚焦于“城市上空的追梦人”——一群在超高层建筑工地上劳作的工人,他们在离地百余米的高空挥洒汗水,在追求个人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筑就了城市最美的天际线。摄影师历时4年拍摄,寒来暑往,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积累了数万张图片,记录了城市不断长高的背后故事,是表现中国城市发展难得的影像精品。《中国摄影报》评论,这组图片专注于“高空城市建设与建设者”,不仅能全面展示现代建设者的精神与智慧,也一窥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形象、新轨迹。网友留言称,“盖的不是大楼,而是价值观”、“无人机可触及的视角,但是无人机无法触达的情怀”。


全媒体传播实效  编辑与摄影师进行大量编前沟通,遴选了百余张图片,再根据主题提炼和版面篇幅,结合中国日报的国际传播特点,最后确定8幅图片上版,将作者撰写的拍摄手记进行英文编译,以第一人称生动地讲述了拍摄的初衷、意义以及不为人知的高空拍摄故事,整版图文首发在2020年11月21-22日《中国日报》,11月23日再刊发于《中国日报国际版》(全球33个印点印刷,总期均发行量30万份,覆盖6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端读者),随后被中国日报客户端、中国日报英文网转载;为满足中文读者的新媒体阅读需求,补充图片以中文在中国日报摄影部微信公众号“CD国传影像”推出,全网点击率达6000余次,受到业界好评并获《中国摄影报》青睐整版刊发。当年底,这组图片的采编案例收入在2020年中国日报年度精品图片版的业务报告再被《人民摄影》刊发。


推荐理由 这组图片报道是致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中非常难得的优秀新闻作品,也近年来少有的系统展现高空作业的纪实影像。摄影师克服高空拍摄在安全和角度等方面的挑战,以虔诚的人文关怀之心进行了长期不间断的拍摄记录,难能可贵的是影像没有满足于因高空拍摄带来的罕见视角和壮丽风景上,而是用心与工人交朋友,用镜头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采编配合到位,呈现精彩得当,版面编排叙事流畅极富节奏感,选图精到,通过优先主图定调、兼顾视角仰俯变化、讲究图片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呼应,用摄影语言、版面语言及文字配合礼赞了艰辛劳作的高空人,也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城市发展图景。


初评评语  作品聚焦“城市建设者”,通过8个不同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的艰辛和伟大,正是无数城市建设者的“逐梦之旅”铸就了现代都市的辉煌。作者不畏艰险,站在被摄人物的视点上,纪录了常人难以触及的景象,也从侧面表达了“城市建设者”的勇敢和坚韧。作者采用或平或俯的视角,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方面纪录了“城市建设者”的日常,另一方面也用“陌生化”的手法强化了“逐梦”的不易。文字说明简洁,突出了组照的图片叙事功能。携带的物品,还是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协同、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沟通,以及最后医务工作者的呼吸,无不从一个侧面纪录了那个艰难时期的某个断面,这些影像既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无限感慨。组照从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的纪录,历史的见证,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勇敢、社会责任和新闻敏感。文字说明简洁,标题一语双关。


9.《 2020珠峰高程测量》(组照), 新华通讯社 2020-05-27,作者:   集体(普布扎西、扎西次仁、边巴);编辑:集体(郭昱、任鹏飞、王庆钦、戚文娟、黄晓勇、徐金泉、李鹏、李亚辉、姚琪琳、金宇)、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三等奖



作品简介 本组稿件是在新华社摄影部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密切配合下,对珠峰测高这一全国人民广泛关注的焦点新闻做出迅速、全面、生动的报道。记者从海拔5200米、海拔6500米、7028米、7790米以及8300米出发、抵达以及登顶快讯,时效全面领先。尤其是登顶快讯,“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媒体终端及时播发弹窗快讯,实现全网首弹。前后方联动,精心采制新华社重磅图片专题。首次实现珠峰高海拔5个营地的影像采集报道,独家发布全过程新闻图片,以多种方式的全媒影像方式立体、全景呈现珠峰攀登之路。


全媒体传播实效 稿件播发后单张最高采用980家次,客户端累计浏览量超过4000万。《中国科学报》及40余家纸媒头版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央视网、中国网、中国军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等中央级网络媒体采用。实现了新华社报道策划组织方式、新报道技术应用和对内对外全媒体形态聚合传播等多项重大创新突破。


推荐理由 本组稿件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独家照片,稿件兼具实效性、现场感和画面冲击力,全程记录下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珠峰作业的珍贵画面,将永载史册。特别是登顶图片播发后,各编辑部和社办报刊新媒体创新力量纷纷介入,全面发掘移动互联网朋友圈传播和推广潜力,起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提振民众信心,推动新华社报道影响力上新台阶的重要作用。


初评评语 2020年珠峰测高是人类行动与科学的又一壮举。作品全程记录了登山队攀登艰苦卓绝的进程,壮美险绝的珠峰与登山队员无畏的身影互相印照,登顶的瞬间更是充分体现了“一图胜千言”独特的摄影魅力。整个报道过程中,现代化媒体动用各种科技手段,确保在十分恶劣且特殊的环境下完成图片的采集、传送与传播也是本组稿件的一大亮点。


10.《 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组照), 泉州晚报2020-03-08,作者:   张九强;编辑:朱淇齐、张偲、苏智峰;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公示三等奖



作品简介 2020年3月7日,福建欣佳酒店倒塌,由于该酒店为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居住点,且事发时大楼内受困人员71人,因此该事故在全国引发强烈关注。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真实记录这一重大事件。记者在残垣断壁与瓦砾中,拍下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救援瞬间,从多个角度,景别真实还原了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行动。连续多日的救援,记者始终昼夜坚守在现场,值班编辑彻夜坚守在岗位,把人们最关心的救援进度直观及时呈现。


全媒体传播实效 记者第一时间在现场拍摄并实时回传图片,图片由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制作,随之将组照发布在泉州通客户端上,并通过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融媒矩阵,将其中的部分图片根据需要进行二次传播,总点击量达80万+、转发量达6万+。相关图片也获得多家央媒、省媒转载。


推荐理由 作品既用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了安全事故的警示性,更用细腻的光影展示了救援过程中“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坚守。一幅幅静止无声的画面,却能将人拉入到那个震撼人心的救援现场。通过该作品,许多人了解到了救援队伍的艰辛,纷纷送去各种物资和慰问品,在全社会掀起了同心救援、守护生命的热潮。


初评评语 该组图片主要反映3月7日,泉州市鲤城区南环路欣佳酒店发生坍塌事故,71人被困废墟。事故发生后,作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运用无人机对救援现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全景式展现,场面壮观。从拍摄的画面看,时间跨度长,角度选取也不错,坍塌现场的环境交代,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都有表现。美中不足的是所有画面均采用无人机高角度拍摄,画面变化不大,缺少现场救援人员的细节表现。




这些作品好在哪?欢迎留言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