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导演,处女作就拿下金马最佳影片

穆谢特 24楼影院 2020-02-18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在去年西宁First青年影展上惊艳亮相,也是评委会主席王家卫非常推崇的一部电影,但《八月》最终颗粒无收,但在之后的金马奖上,《八月》以黑马之姿摘下最佳影片,张大磊导演手足无措地上台领奖,他自己也没想到会走到这么远。



作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成长起来的电影青年,张大磊生活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厂区大院中,和许多八零后的国企厂区子弟一样,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镇痛历史。这段改革也成为《八月》中非常鲜明的故事背景。



和许多电影青年留学欧美不同,张大磊留学选择了俄罗斯,他的电影美学也确有一些苏联电影的影子,诗意盎然。学成回国后,张大磊开始准备处女作《八月》,它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就像《童年往事》之于侯孝贤,如此随心所欲地、自信地讲述,就是因为太熟悉了,童年经验都放在里面,感情都投射进去。


最近,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翻了一下票房榜,只有300万,意料之中。它缺少时下所需的爆点,也不见处女作品常见的“花哨与炫技”,而是安静又温柔地讲述着一段关于过去的记忆。


数据来源:中国票房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小雷一家在姥爷家玩儿,和妹妹眼巴巴地瞅着一袋香蕉,舅舅说拿去吃吧,不然放坏了。然后还交代了一句:黑了的也能吃啊。


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黑了的也能吃”这句台词是如此熨帖精妙,不是因为设计得多好,而恰恰在于那种不经意间的轻轻一句,尽显生活最本真的状态。

从这个小细节可以见微知全片,《八月》给人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然,几乎找不出任何设计的痕迹(创作者的隐匿),创作剧本的功力简单来说无非分两种:一种是上天入地抽丝剥茧般的想象力与创造戏剧冲突的能力;一种就是尽可能褪去所有创作痕迹只露出生活的本真肌理。

《八月》的创作明显是后一种,这一种表面上故事性很弱,但确如生活的原本面貌: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平淡乃至无聊,当然有戏剧性,但不是一天之内生老死别这种戏剧性,而是几句对话、几个动作散淡在生活的小细节里,然后慢慢发酵,最后在某一天不经意间开花结果。


一个可能不太合适的类比,《八月》和理查德•林特莱克《少年时代》就属于同一种路数:自然呈现生活的细节,不做明显的戏剧处理,但处理得又不是寡淡的流水账,一定有创作的用意在其中。这类故事有个特点,几乎找不出任何所谓高潮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是差不多的节奏,这种“反戏剧”的电影就特别需要观众的耐心与细心。



电影里大部分情节与细节都是通过台词表达出来,比如电影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线索:国有制片厂的股份改制,然后大批工人下岗。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近些年许多文艺片取材的背景,比如《钢的琴》、《黑处有什么》、《少年巴比伦》等等。《八月》也聚焦于这个变革期,但表现这一变革的各种细节,基本都是通过台词来表达。



比如小雷爸爸的那句“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小雷妈妈直接来了句”抬着吧“,非常幽默,也十足讽刺。类似的对话非常多,小雷舅舅说,“三十年的工龄,换来一屋子毛线”,这些巧妙的对话,将那个国企工厂变革期对老百姓的影响精准地表达出来,不需要什么厂区大会的场面,不需要呼天抢地的热闹情景,几句话就行了,四两拨千斤,点到即止。这就是《八月》的调性:安静如平湖,却暗藏朵朵漩涡。



再举一个细节为例,小雷的外公教育小雷的舅舅,说那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你老婆和孩子还是不来走动走动。隔了好多场戏,再次出现家庭聚会,舅妈和女儿终于出现,并向小雷的外婆道歉。——这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线,而电影也没有赘述当年“那件事”到底是什么事,也不需要讲,观众自己就能推测出无非是家庭内部的什么纠纷。

还有类似许多的小故事线,比如小雷和厂区小混混三哥的戏,小雷后来的装扮发生了小变化,就是腰间多了一条钥匙链,注意看的话会发现,这条钥匙链上什么都没挂,就那么晃荡在腰间,这是小雷在向自己的偶像三哥沉默地致敬,虽然三哥每次都让他滚。


后来父母花钱给小雷弄进三中,父亲问他为什么想去三中,他说因为三中校服好看,还发一条三哥那样的皮腰带。而父亲在出差前一晚,将一条新的皮腰带放在小雷床头。整个线索都连贯了起来,《八月》的叙事就是这样用不显眼的细节勾连,安静地一幕幕放过去,等你安静地一点点发现:原来这个细节的设计是有心的,是有原因的。



值得一提的是,《八月》的主角虽然是小雷,但最成功的角色当属小雷的父亲,这个电影制片厂的录音师,为人善良但也懦弱,受到欺辱就反复观看《出租车司机》里德尼罗演练对付敌人的经典段落,靠打空拳解气。他为小雷做的双节棍,也是他自己的某种愿望投射。父亲的角色是如此鲜明立体,充满生活的意趣,毫不失真,而且又作为国厂改革的当事人,从清高不屑到终于落地的过程,这个角色撑起了整个故事。



好的电影决不会拒绝任何观众,好的电影只会在观众自己都想不到的地方来一记温柔的电击,所谓共情,便是如此。《八月》这样的电影,需要观众的共情能力,需要观众的放松与专注,那么丰富的生活细节,抓住得越多,感触也就越深。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173641687@qq.com;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