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压正》怎么了?

巴颤 24楼影院 2020-02-17

千呼万唤,姜文的新作《邪不压正》终于上映了。


可一天之内,豆瓣评分却从8.5分一路跌到了7.2分。



观众的评价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有人说电影出色,“兑上十杯水也能品出酒味”,姜文尽显鬼才本色;而有些人却表示台词拖沓剧情混乱,充满“恶趣味和偏见”。



为什么一部电影会有如此极端的两种评价?


这,还要从导演姜文本身说起。


在中国的电影人里,姜文算是一个异类,我们很难将他归类于任何一代导演中去,他不是第五代,提及第六时也往往将他忽略。他的电影,只能用他自己的逻辑去阐释。


因此,我们总感觉到姜文的盛气凌人,从这一点看,姜文和周星驰是一样的,和贾樟柯却不一样,我们可以用一些模式化的、甚至既有的知识去分析贾樟柯,去抓住他,但姜文却不行,他不拘于既有的规则,为了表达自我,无所不为。



譬如,他总喜欢在电影里埋下一些伏笔等人去解读,像《邪不压正》里讽刺蒋介石爱写日记,“正经人谁写日记?写日记的人说出来的话能信吗?”又把李天然称做BRUCE LEE,日坛决战时,让李天然模仿李小龙的步法与吼叫声。


而这些伏笔里更有一部分是极为私人的(历史和常识也不顶用),像是深夜里自言自语说出的话。观众抓得住就抓,抓不住就算,他从来不会主动去给出线索。


这对于观众来说,情况就更为复杂,我真的理解了吗?哪怕他和姜文想到一块去了,他也不敢确信哪。这也是故事主线极为简单的《邪不压正》,却被许多观众评价为“不知所云”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姜文近来的作品里,人物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正邪区分越来越暧昧


《邪不压正》里,李天然想杀仇人朱潜龙,朱潜龙也想杀李天然,而姜文饰演的蓝先生与日本人根本一郎、乃至洋医生的搅局,使得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变得非常复杂,上一秒可能是仇人,下一秒可能就达成了共识,成为了短暂的利益共同体。



这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历史也同样是复杂的。至少,历史不是教科书上所写的那种,不是深入老百姓人心的历史。


历史是一个暗箱,就像《让子弹飞》里老百姓永远不知道,张麻子杀掉的是假的黄四郎。《邪不压正》中也是一样,蓝先生作为正义的一方,却毅然下手杀掉了李天然的养父,嫁祸给了朱潜龙。


这往往不是电影中,正义一方的做派。在惯常的电影模式中,正义的一方要赢,就要光明正大地赢,即使敌人倒地,英雄也不该补刀。就如同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的交战,赫克托因一块石子倒地,阿喀琉斯正色道:“起来,我不会让一块石头夺走我的荣耀。”


所谓英雄,正是如此。




历史的暧昧性,在影片中一直在凸显,朱潜龙杀了师父一家,却给师父立了相,并且把李天然做成狗的样子,拜在师父高大的雕像前谢罪。至于真相,只在李天然的心中,他无以为证,甚至不能证明师兄是坏人。


朱潜龙在老百姓心中,是罪恶的克星,他枪毙人犯,老百姓群起雀跃。这个段落、这个镜头中的老百姓,和鲁迅写的被日本兵杀头,老百姓围观的场面并无区别。


在复杂的历史与人物关系下,整部影片的核心议题,是人如何成为自己,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李天然身怀绝技,人品自然没话说,但李天然也有他的软肋,他一个需要“父亲”。但父亲又是一个非常随意的符号,人人都可以当他的父亲,师父可以,洋医生可以,蓝先生也可以。



李天然一切的行动,都需要得到父亲的指引。可在姜文的眼里,父亲就意味着父权,而父权则是阻碍个人自我实现的重大隐患,也是历史不得已真实的原因。


所以,姜文赋予了女裁缝更多的意义。周韵饰演的裁缝,实际上是李天然自我实现的引路人,她一直劝李天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行事,你要恨日本人,就去烧他的鸦片仓库,你要恨朱潜龙,就去杀了他,杀一个是一个。


而李天然则不同,他非要两个绑在一块儿杀,因为师父死时,就是这两人一块动的手。这个设计暗示了,父亲仍然是李天然记忆中不可驱散的阴影,他如果不两个一块杀,他的内心就无法真的解脱。



周韵饰演的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原型,就是刺杀孙传芳的施剑翘,施剑翘是民国时的奇人,她一个弱女子,隐忍多年,最终杀掉孙传芳为父报仇。在个人的实现上,施剑翘非常符合姜文的审美,这是一个永远自己做决定的典范,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整体来看,电影是浪漫的,影片中钟楼上的感情戏,似乎像是在埃菲尔铁塔拍摄的巴黎夜景;电影也是有才华的,那些迅猛有力的台词,只能出自姜文的手笔;电影还是幽默的,就连打斗戏都做得深入浅出,张弛有度,时不时说两句俏皮话。


但要说它有多么出色,却称不上。


首先电影的节奏出现了紊乱,因为前面人物关系的铺垫太多,过于复杂而反转过快,使得后半部分变得拖沓臃肿。


其次,姜文又一次走向了彻底的自恋,走向了自我重复的道路,反反复复地叙述自己无数次叙述过的内容。


而更让人感到难过的是,他似乎开始对某些观众做出妥协,主动博他们会心一笑,哪怕只有那么一秒钟。




在我看来,姜文电影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在这个分界点之前,姜文是天才的、自我的、同时在艺术的完整度与观众的默契上也是完美的。但这个分界点之后,姜文的作品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部电影就是《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包括当下的《邪不压正》,都难称极品。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不服气,《让子弹飞》多好啊,票房多成功啊。对不起,票房不是衡量艺术的准绳。《让子弹飞》固然才华横溢又不乏思想,但仍然缺了点自由,多了些匠气。


或许,姜文再难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一脚蹬向米兰屁股的时候了。




【好文推荐】

1.男版《金枝欲孽》,预定今年港片十佳席位

2.这部纪录片揭开"失眠"背后的真相

3.都在pick山争哥、山石哥,她却想快点把哥哥带走

4.豆瓣9.1,这部年度最过瘾美剧我追定了!


点个赞再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