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纪录片,温暖了深夜疲惫的灵魂

楼主 24楼影院 2020-02-18

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纪录片我最爱两类。


一类是BBC的自然纪录片,大卫·艾登堡的标志性旁白,鲜为人知的瑰丽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类就是勾连食物与人文的纪录片,垂涎欲滴的食物,酸甜苦辣的味道,映衬出的是人的迁徙,城市的温度。


最近,就有一部很好看的聚焦宵夜文化的纪录片上线了——


《宵夜江湖》



01


一共8集,一集一个城市。


节目第一集,来到东北三省枢纽、中国最铁的城市——沈阳。


沈阳人对待宵夜,就如同广东人对待早茶,一日不吃,想念至极。


每到暮色四合,华灯初上,香气就开始从街巷里窜出,店家备好酒水,等待宵夜开席。


人们也如约而至。结束一天的忙碌,约上三五好友,撸串喝酒和唠嗑。若是兴致高昂,不断转场,能从晚上八点一直吃到东方露出鱼肚白。


每个地方的烧烤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沈阳的烧烤则浸染着东北人的豪气,无肉不欢,生猛当道:


寡淡的猪心、牛羊骨头都能烤出香辣的味道;



路边摊的焦炭烤鸡架是硬火对硬骨,满满的重工业风情;



最特别的是张泽的琴江串吧,一家专门做羊的生殖器的烧烤店。


在张泽母亲的精准解剖下,羊枪一分为五,羊蛋一分为三,一个地方一个味儿,串在一起,放上烤炉,撒上香料,滋滋作响。



“老板,十个羊枪。十个羊蛋。”“枪头吃不?再来二十枪头。”


来这儿的沈阳人,不会娇羞以对,不会遮遮掩掩。中年男女,三五成群,大大方方地来,大大方方地点串。



还记得小林薰主演的《深夜食堂》里,一个干净的居酒屋,一个永远穿着蓝衣服围着白围裙的男人,为前来的客人提供一道又一道精致的食物,天妇罗、寿司、蛋包饭,客人吃着食物低头絮语,厨房里的做菜声默默陪伴,温暖周到,整个画面淡泊又恬静。


后来,它被引入中国翻拍,却遭遇了强烈的水土不服。因为中国人的宵夜是热闹外放的,是烟火缭绕的。


而沈阳人,则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像歌手耀威所在的音乐串吧,就是夜晚的热门场所。不论男女,个个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道理,沈阳人早早体悟了。



这就是沈阳的宵夜江湖, 没有精致的餐桌文化,也没有令人心累的客套和防备,有的只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肆意人生。


和精心装扮的白天相比,这个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宵夜江湖,才更接近她的真实温度。



02


网上有一句话很引人共鸣,“没有在凌晨两点半吃过宵夜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是啊,宵夜不止于食物,还有人生百味。而这部纪录片,就将镜头对准那些被宵夜串联起的江湖儿女。


在沈阳人的宵夜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架,却是永远的头牌。炸鸡架、焦炭烤鸡架、炒鸡架、熏鸡架……而最得人心的,是煮鸡架。


中药调味,经火慢熬,捞起鸡架后,汤头再煮碗抻面,在寒冷刺骨的冬夜里,果腹又暖胃。



这也是代驾司机钱哥夫妇俩,收工后必点的食物。


沈阳人爱喝酒,代驾需求一直很高。代驾司机夜幕降临出工,凌晨三点收工,接不到客人心急,接到了形形色色的醉酒客人,又是五味杂陈。


“上回还有一个客人说要投诉我,你一个女的怎么能做代驾。你明天再做代驾,我就投诉你。” 钱哥的妻子琪姐无奈地讲述着自己的某次遭遇。



周围友人沉默了一会,缓缓说出,“谁都不容易。这句话像是在安慰琪姐,也像是在安慰他自己。


小时候作业繁多时,总在畅想长大以后就好了。可是,长大以后才意识到,“人生艰辛,谁都不易”原来是一辈子的事情。



高压的工作,还不完的信用卡,和那些柴米油盐里的争执,伴随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一起涌来。就像耀威所说的,一个男性顾客,原本戴着眼镜,打着领带,“老斯文了。”可喝着喝着忽然扯开了领带,解开衣扣,放开嗓子跟着他的歌嘶吼,“压力太大了。”


我特别能理解这位客人,中年人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全在硬扛。大概也只有在深夜,卸下一天的坚毅外壳,真实的情绪才会流露出来。


而这个海纳百川的宵夜江湖,就像一块自留地,为那些压抑的情绪,提供了释放的出口。约上三五好友,三杯两盏下肚,一起吹吹牛皮唠唠嗑,那些寂寞的、委屈的、不满的、压抑的情绪全都宣泄而出。


▲琪姐说,一想到能与丈夫工作时互相打气;收工后,一起吃碗鸡架汤头煮抻面,那些辛酸,也都被抹平了。


但宵夜的疗愈作用,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刻明白。节目中,一个叫“利子烤鸡架”的路边摊前,一位女生裹着大衣,抖着腿,扯开鸡架边往嘴里塞边叫着,“好吃,好吃。我在国外最想念的就是这一口了。” 



“但以前叫你来,你都不爱来。”旁边小伙伴挤对她。“你慢点,谁跟你抢哪。” 另一个同时搭腔。


工业城市性格,一览无余,没人在意细节;在意的,是集体的温暖,是那些能在凌晨深夜里陪你大口吃肉的人。



国外没有好吃的了吗?当然不是。国外也有炸鸡,国外还有左宗棠鸡,但这些跟此地此处此家的焦炭烤鸡架,却有着天壤之别,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


宵夜江湖里流传的食物,往往都有家的味道。而这份戒不掉的深情,有些人要在离开后才会明白。



03


整集节目看下来,最意外的,是一个烤板筋的老奶奶。


五十岁的时候下岗创业,和拿着计划书等待风投的创业完全不同,她的创业是逼不得已。年纪大了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推着烧烤车做个小本买卖,深夜寒冬,日复一日。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如今七十岁的她,不是辛酸,而是深深的感动。


她已经由一个推车发展到了雇佣了近十人的小店,还买了房。白天购买食材,穿烤串;晚上,在小店里唱歌助兴,笑迎来客,协调全局。



店里的客人基本都是慕名而来,我想慕名的,不仅是她的独家烤串,更是她那热烈的、坚韧的生命力。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以前,总觉得这句话矫情,但看到这位老奶奶才发现,说的可不就是她嘛。即便人生过半,也依然脚踏实地,不抱怨生活,也不怠慢自己。



烤板筋难入味是业内共识,但老奶奶通过比别人多几道工序,多花点时间,就打破了僵局,把“难吃”的烤板筋变成自己的招牌。其实,有时候不是工作太难,只是我们不想难为自己而已。


后来买房要花二十二万,对她来说是天文数字,她却一毛一毛地挣到了, 如今不仅买了房,还盘下了一个小店。“钱是重要,不是白来,这不挺好的吗!”



前文我们感叹“谁都不容易”;而现在烤板筋的老奶奶却拨云见日,给出密钥,“困难是将来的福。”


早早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早早地开始负重前行。



宵夜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本土味道的体现,更是这座城市人心与人情的聚集地。平凡又生动的市井气息,聚散之间的感动与感伤,都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食物本身。


【好文推荐】

1.谁能想到,古装剧也会有今天

2.曾经有多爱,如今就有多想骂

3.近期尺度最大的纪录片,集集都在“剧透未来”!

在看点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