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旧中国的世情片,竟出自日本人之手!

楼主 24楼影院 2020-02-17

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民国历史剧,以谍战片为盛。《潜伏》《暗算》《伪装者》《风筝》……每一部都在精彩剧情之外,描摹了抗战者们所栖身的那个动荡、复杂的大时代。


但最近,一部以日本大文豪芥川龙之介视角,讲述民国故事的新剧问世,为我们揭示了别样的民国风貌——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根据芥川龙之介所著《中国游记》中的《上海游记》一文改编,讲述的是约100年前,作为《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与森鸥外、夏目漱石一起并称日本文坛三巨匠。日本著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文学奖”就是以他命名。


此前,他的作品就曾被搬上过大荧幕。导演黑泽明将其作品《竹林里》与《罗生门》合二为一,改编为电影《罗生门》,斩获日本首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从此日本电影正式走入世界舞台。

《罗生门》剧照

之后,他的另一部作品《地狱变》也被导演丰田四郎改编成电影。在这部作品中,他写道:“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在某种层面上,我也是一个饱受孤独地狱折磨的人。”这段话无疑是芥川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今天介绍的这部《异乡人》则由加藤拓执导,松田龙平主演,日本的NHK电视台制作。全日本班底,传记片的题材,也使得这部剧对于旧中国面貌的呈现方式和以往的国产片会有截然不同的观感。

剧名为“异乡人”,便可以看出,中国在其中作为被观察的客体出现,它是芥川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更客观、更个体化的认知视角。

因而,你会在这部剧里获得一种全然不同的观剧体验。一边是日剧精致又复古的画面和腔调,一边又是夹杂着吴侬软语的中国场景,20世纪20年代的国,从庙堂到市井的混乱、糟糕和绝望,就这样通过一个日本人的视角被一一呈现。


剧集的开头,担任《大阪每日新闻》报社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漂洋过海,来到当时的中国上海考察参观。

时年1921年。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个年份正是“大正时期”——一个处于明治和昭和夹缝之间的转瞬即逝的小阳春,短暂而绚烂。

在明治维新和日俄战争胜利的背景下,此时的日本正处于蒸汽时代,一切朝着西洋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日益膨胀。

而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这个年份也别具深意。这一年,上海交易所成立、梅兰芳时值鼎盛,中共一大召开。中国正处在政治极度混乱,各种文化思潮蓬发,旧中国向新中国转变的中间时期。

在此背景下,当时的上海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都会。


剧集以独白开场,通过芥川龙之介的讲述,带观众缓缓进入游历的视角。

对中国文学如数家珍的芥川龙之介,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却是与幻想中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

初来乍到,他最先学会的两个中文字是——“不要”,强行拉客的人力车夫,强买强卖的卖花老妪,让他与讨生活的底层百姓扑个满怀。


随着游历的深入,芥川龙之介又目睹了这个繁华大都会背后的堕落一面。

大街上军阀肆意杀戮,河边男人们任意解手,戏院里名伶台上优雅,台下用手熟练的甩着鼻涕,普通民众沉迷于鸦片带来的狂欢。这个昔日的强大帝国如今已是大厦将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底层民不聊生,那庙堂之上的有志之士又在做些什么呢?

在村田孜郎的带领下,芥川龙之介先后拜访了各方名士(革命家章炳麟,郑孝胥,李人杰)。但从这些人口中, 他没有听到什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反而感受到了更深的绝望情绪。

就连最有声望的名人志士,也对中国的前途迷惘无助,寄希望于奇迹,甚至说出“想摆脱现状,唯有等待英雄的出现”这样的话。


在芥川龙之介的旁观之下,一个处于危机之中,亟待革新的泱泱大国被真实还原。

目睹了这一暮暮景象,芥川心中匡时济世的小火苗,也暗暗燃起。

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清瘦,拘谨,面容颓丧,却带有知识分子的满腔热血和悲悯心性。他吃着油条看《新青年》一幕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理解了在仙台的鲁迅,何以愤怒地选择弃医从文。


在芥川的游历主线之外,剧集还特意设置了男娼“露露”这一条暗线,暗讽当时中国动荡的时局。

耳不能听口不能说的露露,刚开始因为一包烟,被人误解为骗钱的可怜人,只有芥川先生对他怀抱着信任。

几次纸笔交流后,芥川才发现露露竟然识字。一手娟秀的字让他得知了露露家道没落,沦为男娼的悲惨身世。

芥川同情露露,但同时也劝解他勤勉苦学,将他这样的知识青年看作中国未来的希望。他满怀热忱地为露露送去喜爱的书籍,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一幕悲剧。

露露早已在革命运动中被乱棒打死。



少年之死,撼动了芥川,也让他开始深刻理解脚下这片土地。

国之衰微,固民生之多艰;在这样的混乱世事,有志之士往往下场惨淡。

剧集巧妙地借助露露这一角色,引出一个重要的意象——带血的饼干。

这带血的饼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药》中的人血馒头,同样是沾染的烈士的鲜血,但这里背后的情绪却全然不同。


露露死后,妓院的女子们将饼干沾着横死街头的露露身旁的鲜血,和芥川一起分食。

她们悲愤地吞下带血的饼干,借此纪念露露,同时也让他的鲜血流淌在自己身上,就此将革命者的意志继承下去,等待他日国之崛起。

这一幕既让人心酸,也热血沸腾。


看到这里,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带有浓烈情怀的剧集竟然是出于日本人之手。

剧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芥川那颗不分国界,不分阶级的悲悯之心。

在他的笔下,“人”是最重要的。观察人类境遇是这位天才作家踏上异国的目的。


这也让本剧脱离以往历史传记片中常见的民族主义的狭隘视角,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在和李人杰的对谈中,他也曾提到对政治和艺术关系的困惑。

政治是否低于艺术?参考当时的中国,芥川似乎又有了新的认识。


与其说芥川是担忧中国的衰落,不如说他是为这个古老国度如今因时局而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没落痛心疾首。

他带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性关怀,记录下了当时中国残酷处境下的一隅,也为它的未来大声疾呼,希望这个泱泱大国,有一天会再度崛起。

为了刻画芥川这一路以来的心境转变,剧集的呈现方式也别具特色。

一方面,剧集在画风上是绮丽、迷幻,极尽诗意和浪漫色彩的。昏黄暗淡的灯光,迷离虚幻的梦境场景,时真时幻,暗喻着芥川面对中国现状压抑、无力的心绪。


几处细节的铺陈也满是深意。比如对章太炎堂前那只鳄鱼的特写,暗喻了这些当朝名士在政治上的冥顽和守旧。


乞丐背后的那一行行字迹,则透露着乱世末路人的酸楚和无奈。


另一方面,前后几处的对比也精妙传神。一开始,芥川学着接待人对卖花人说“不要不要”,最后却对卖花的小孩子表示“全要”,一把送给台下的伶人。

开始时,他听不惯戏院里喧闹的乐器声和鼎沸的人声,如今,这声响也成了某种慰藉,渐渐习惯起它。


最后,芥川倚在河边的长廊,颓丧的神情给剧集多了些许留白。

透过屏幕,那股淡淡的忧伤到底从何而来,我们无人知晓。


只是,历史记载,就在芥川龙之介访问中国6年后,他在日本自杀离世。

离世时,他身上穿着的正是中国的戏服

这段中国故事到底在他身上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记?看完这部剧集,又想再去翻翻他的《中国游记》了。

【好文推荐】
1.90岁的他,新片依然耐看!
2.看到评分这么低,我就放心了
3.李安2019最喜欢的电影,是它!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