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流节目,打9.6分都低了

枕云 24楼影院 2022-08-13

怀旧的风气,近几年似乎尤为兴盛。电视剧、歌曲、明星八卦等等,只要和过去的回忆挂钩,就能掀起一波“文艺复兴”浪潮。


在这种大潮下,TVB节目《寻人记》无疑是其中的清流。


第一季评分稳居豆瓣9.3分,新播出的第二季也维持在豆瓣9.6分



它的怀旧主角不是明星,而是一众素人


30年前那个凭一己之力干翻诈骗公司的“反诈先锋”安仔如今怎么样啦?


1993年那个生活在单亲家庭每天都在街上流浪的志文如今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呢?


1981年香港《新闻透视》里住在李政屋迁徙区的群众后来有没有搬到更好的地方?


知名香港音乐人黄霑先生曾说:“宁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不让伪君子霸占全世界”。


而这种平民视角,或许只有在《寻人记》这样的作品里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01


该系列的主持人是TVB的“冷面笑匠”和“金句之王”,方东昇


方东昇有记者、新闻主播、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等多重身份,在香港的地位,就类似于赵忠祥在内地的地位,称得上家喻户晓。



他的作品不算多,但部部高分。


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交通工具的《那么远,那么近》9.3分;到世界上各个冷门国家和小众地点挖掘有趣故事的《世界零距离》9.3分;走进全世界的敬老院,采访老人的《长命百二岁》9.5分。



从中可见方东昇的风格:纪录片主题切口小但新颖有趣,能以小见大,观察和体味到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变化。


这也是TVB或者说香港影视作品的那种,对于小人物的尊重和体察,对于市井烟火气的眷恋与沉浸,即我们常说的草根精神。


这样的精神同样贯彻到了《寻人记》系列作品中。


实际,《寻人记》可以看作是素人版的《人生三十年》。


当大部分节目都在求新求怪,求爆点求话题的时候,他们却只是安安静静地想要回顾三十年前——


寻找八九十年代TVB采访过的新闻故事主角。



比如寻找20世纪80年代,那个11岁就撑起整个家照顾弟弟妹妹的大姐倩怡。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比如寻找1985年TVB《香港新一代》拍摄过的放榜后的“校草”韦约瑟和他的两位死党。


36年过去了,曾经年轻帅气的校草,如今成了韵味十足的大叔。当年的两位好友,已经离世。



还有当年炒邮票的小学生和“电脑狂人”,如今有的依旧狂,有的也会对着镜头说:“不要把自己的一生,押在一个未知的赌注上。”


《寻人记》不仅寻的是人,还是那股曾经荡漾在香港社会中的人情味、烟火气,以及人世的变迁。


三十年,一个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个社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02


疫情三年,我们得以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小人物们,可能没有多么突出的能力,多么耀眼的光环,但他们都是如此鲜活和美好。


新一季中前两集的采访主角是安仔



20世纪80年代,安仔常常上电视,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惊人的才华,而是因为安仔过于“古怪”,什么事都要投诉。


巴士不按他说的地方停,投诉;打狂犬疫苗救护车不来接,投诉;买烧肉不搭骨头,投诉……投诉到甚至每一级的政府部门都有专人接待安仔的投诉。



如今的安仔依旧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妥妥的“元祖级投诉天王”,有时虽有滥用公共权力报私仇之嫌


第三集中,小时候的志文,常常在街上游荡,俗称“街溜子”。


他不愿意回家,回家就要被哥哥揍,告诉爸爸也无济于事;也不愿意去上学,尽管学校离自己躺平的小型游乐场只有一道墙的距离。



其实我们很容易想象这样的小孩有什么样的未来,生活对于他来说有太多的岔路,走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好在,志文遇到了青少年中心的负责人之一黄sir,他会让志文去中心吃饭,也会为他准备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日蛋糕……


在一众吸毒打架和鬼混的一种街头小混混中,黄sir的爱,将志文从堕落的边缘,拉了回来。



三十年后,原本那个最喜欢吃东西的志文,如今在面馆打工。原因很简单,包两餐。他没有邀请摄制组去家中拍摄,这么多年志文依旧不喜欢回家,依旧喜欢吃。


与黄sir再次相见时,志文为这位“半个父亲”煮了一碗面,两人一起吃完了面,相顾无言。



能够遵纪守法自食其力,还能吃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第五集中,摄制组找到了三十年前住在李郑屋迁徙区的徐太和冯太。


当时这个地方住宿条件极差,64个家庭要共用一个厕所,一家五六口人挤在一个转身都费劲的小屋子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这里的治安也非常差,什么东西都会被偷,衣服啊,锅碗瓢盆啊,都得严加防范。公共浴室还会发生各种抢劫和骚扰事件,母亲要陪着女儿去洗漱。



三十年过去了,李郑屋迁徙区改造成了李郑屋邨,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头发发白的冯太对着镜头说:“我怀念当时的街坊,守望相助。那种人情味,现在找不到了。”



第八集《非凡婆婆》中的胡月华婆婆,已经93岁了。


摄制组找上门时,双目失明的她大声喊,不用脱鞋,因为我儿子是负责拖地的,惹得一行人哈哈大笑。



年轻时,还是十余岁少女的胡婆婆曾有过很多好友,姐妹团一起上课玩耍。后来,日本入侵香港,学上不成了,当护士和教师的梦想也泡汤了。


于是,胡婆婆通过和外国人学习英语,掌握了一门流利的口语,得以到一个大酒店当保姆,帮助外籍游客带孩子。



回忆带孩子的时光,胡婆婆威风十足。


有些小孩毛病多多,她就对他们说“我不在乎”;有孩子说讨厌她,她就立马回一句,“我也讨厌你!”直爽霸气,魅力十足。



这样乐观豪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


她听电视节目,听出声音是谁的,却又补充“她已经死了”……最后忍不住感叹同学都去世了,就剩自己一个人。



主持人问她:“你会不开心吗?”她说:“不会,人生是这样的。”


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没有什么大不了。新生也好,死亡也罢,都是经历而已。



03


《寻人记2》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因为它把镜头对准生活洪流中的一位位普通人。他们或许不完美,或许平庸,但都鲜活可爱。


而人生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惊喜、转折,或是鲤鱼跃龙门,逆天改命。但真诚地面对生活,已经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了。


正如这档节目开始的金句所言:“人生不只是营营役役,也是寻寻觅觅”,或许会有“成果”,但更多是“食白果”(白干一场)。



跟随着摄制组走遍大街小巷,我们见证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体会到了很多人情味。


比如三十多年未见时的激情和欣喜;比如一个婆婆因为一句嘱托,每天为节目组留意他们要寻找的人;比如摄制组走在路上,一些老人都会主动问他们在找什么等等。



而当这些老人不再,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能否保有这份人情味呢?


其实《寻人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内地《谭谈交通》这档节目。它早已停播,但由于真诚、幽默和朴实,在网络平台上持续被观众怀念着。


《谭谈交通》的主持人谭乔近几年也曾多次回访过以前的视频主角。最触动人心的无疑是现实版《活着》“福贵大爷”的故事。


2011年,这位大爷出现在节目镜头中。他自称69岁,父母双亡,妻死子殇,相依为命的只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和一条“快老死了”的老狗。


尽管人生不幸,但大爷乐观的心态和一句“向前看”引人泪目。



十年后,在谭乔的回访视频中,大爷坦白,其实自己才60岁,目前以捡废品为生。


除了老狗被人偷走外,他的生活还算安好,组建了新家庭,有了一个闺女。



在随后的几次回访中,福贵大爷的低保、弟弟的医疗、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得到解决了。


尽管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面对谭乔一行人,大爷凌晨四点起来做饭烧水时,因为摄制组带了打光灯,硬是没舍得开灯烧水。



五点,大爷准备和弟弟一起出门卖废品前,特地嘱咐了谭乔一句:“谭警官,帮我把灯关了。”



无论是蹭节目灯光的福贵大爷,还是让摄制组报销打光电费的安仔,和许许多多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一样,大家过的都是笑中带泪的人生,手里一分一厘的钱都要算着花。


很多时候,城市的快速发展,等不及底层的劳动人民。


还好有《谭谈交通》《寻人记》这种亲民的接地气节目记录着平凡人的酸甜苦辣,让我们看到悲凉生活中的温暖底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