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全集,我要给这部“烂剧”打好评

陈陌 24楼影院 2022-08-13

不少观众给台剧《妈,别闹了!》打差评,说浪费了贾静雯、柯佳嬿、吴慷仁等这么好的演员阵容。看前三集时,我也有同感,这故事怎么这么浮夸?


但继续看,就慢慢感受到它的妙处,看似浮夸的外壳,其实四两拨千斤就把沉重的家庭问题、女性成长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可可爱爱。全剧看完,不禁长叹:导演编剧怎么这么会讲故事?



作为家庭支柱的爸爸突然去世,留下三个女人每天混战。


比莉饰演的妈妈王玫玫,天真幼稚、艳俗冲动,丈夫在时全身心依赖对方,丈夫走后,四处抓取生活重心。但也积极乐观、善良勇敢。敢千里迢迢网恋奔现,也会打破隔阂促成姐妹团和好,那种充满热情的热闹生活态度,是非常珍贵的魅力。你会忍不住一边对她翻白眼,一边又羡慕她,活得那么自然舒展、淋漓尽致。


她决定再婚、决定把老宅出售,遭到两个女儿反对,她摆起严肃的面孔:“我还能活多少岁?你爸爸也会希望我再婚时你们在场。爸爸走了,不在这个屋子里了,他现在在我们心里。”



母女的矛盾,有一半在控制与依赖的纠缠,一半在于错误的竞争。一旦双方都意识到,彼此都是独立个体,拥有对生活的全部决定权,而我们感受相爱的方式,也不仅仅只能通过占有,还可以通过欣赏与支持时,关系中沉重如冰山的部分就逐渐消解。


比起一个幽怨的、只会哀伤,也要求孩子关注她的哀伤,甚至承担她的哀伤的母亲,王玫玫这样的妈妈,反而更加能给孩子们松绑——我的生命我自己负责。以及给女儿们塑造了一个更开阔的模板:生活不是只有安稳值得追求,探险、热情也一样是美好的存在,只是你要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



贾静雯饰演的大女儿陈如蓉,顶着父亲希望她是黄蓉的期待出生。父亲去世前,交代她要照顾好妈妈和妹妹,于是她自觉做了五年的家长,管妈妈网恋、管妹妹和渣男藕断丝连。四十几岁,对生活并不满意。


对她而言,工作提供的独立价值和意义,远胜过平凡的结婚生子,但即便是她投入全身心的职业:小说家,很多时候也成为难以启齿的一个标签,因为她一直在遵循市场的喜好而写,那些俗气的剧情,即便她处理得生动有趣,也免不了被摆在便利店杂志架最下层的命运。不体面,是前男友家庭嫌弃她的理由,也是她自己自暴自弃的潜台词。


爸爸去世后,她失去了替她解压和寻找方向的人。她只能独立面对生活的战役。要怎么面对妈妈和妹妹,要怎么选择写作的题材,要怎么在兵荒马乱里重建自我价值感。


如果技术不够高超,陈如蓉的故事很容易被讲得很沉重、很教科书、很概念化,就像很多“话题剧”,只是为了呈现现下流行的冲突,而生搬硬套写人物模式。陈如蓉这个人物也可能因此很讨厌,满嘴大道理、永远真善美。



但在这部剧里,陈如蓉倒霉时候比正确时候多,滑稽戏份也多于励志感,她的犹豫、懊悔、遗憾、愤怒、花痴,都和寻常人一样。女性成长,也可以轻松和自然。自省与反思,也不见得每次都要配上歇斯底里的剧情和哀哀哭泣的表演。她最后的转变,从家长的角色中放松出来,从市场的绑架与所谓文坛同行的评议转向自己真正关心的题材,也是缓慢的、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柯佳嬿饰演的小妹陈若敏,是渣男收割机,因为贪恋温暖,她很难割舍掉任何一段关系,甚至可以为劈腿的男友借卡债,遇到事情常常闷在心里,只会借酒浇愁。爸爸去世,男友劈腿,妈妈远嫁,她不得不在这些事情里学着长大。看清男友的出轨,本质上不是因为她更好或其他人更好,而是内心没有爱的能力,而她渴望的那种爱,最好的是自己给的。



寇世勋饰演的爸爸,时不时就以回忆和想象的方式回到母女身边。因为自己有个不幸的原生家庭,所以他早早成立家庭,竭尽所能给妻女幸福。但完美老爸,不一定能孕育出完美的家庭,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拥有绝对健康的心理——这也是这部剧无声透露的。


因为心理学常识的科普,和孩子的珍贵化,导致“原生家庭”这四个字被过分放大,在科普心理与教育常识之外,许多时候被扭曲成另一些暗示,例如,孩子的一切问题,都该父母来负责。只要他们足够好,孩子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甚至在孩子成年后也该如此。


关于“够好”的定义,是要商榷的。而且,即便父母有问题,孩子成年后依然可以靠自己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不应该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怪到父母头上。


举重若轻的讲故事方式,是这部剧最大的特点。起初看疯疯癫癫,投入后才觉无比妥帖。那些所有家庭、所有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死亡、离别、出轨、重组,还有时下最时髦的女性成长议题,都以顺着人物性情发展的自然方式,渗透入视神经关联的所有情感与理智。


那些在其他剧中必须大费周章才能说清楚的话题,都通过巧妙的角色设置、剧情走向还有艳丽又癫狂的视觉形式,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紧凑又从容,幽默又有深意。可见在改编时,主创团队对原著进行了多深入的挖掘,将一个妈妈远嫁异国的故事,讲述成三个女性一个家庭的成长。


光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闲笔:陈如蓉的闺蜜在结婚前的犹豫、陈如蓉在书店遇见自己的偶像一位知名作家,却被她奚落的桥段,都轻松幽默滴推送着女性关于生活和价值的思考。我要做怎样一个人呢,我要过怎样的生活呢?


演员精彩的表演也没有被浪费,正因为她们表演的出色,才在轻盈的旋律中敲击下那种重音,将那些问题的答案送至人心中。


为什么起初几集会让人那么失望。大约也正是因为喜剧很难让我们信服,它可以被用作讨论这些大问题。我们太习惯(家庭,成长,女性)这类题材必须是哀戚与悲伤的,不然如何走向深刻。这大概是我们不知不觉中被教化它们与苦相伴。


但看过这样的讲述方式后,才觉得惯性的不靠谱,生命与成长并非只有苦,走过这段路的人,更能收获轻快与喜悦。而是否太多类似的故事,过分习惯悲沉化叙事,甚至依赖沉沉的调子,掩饰对故事核心的理解不充分呢?


对国内正在井喷的现实题材来说,它的轻松,恰好可以起到一个示范:故事的核心是人,而非道与理,中国家庭的故事,也并非只能通过哭哭啼啼来解决。但你必须得知道,在何处安置笑声,在何时敲下重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