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乡村孩子通往大世界的起点
乡村孩子的世界,或许是从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是放学后在家活动的几个平方,抑或是在家门口的独自等待。
生活里的世界很小,但书里的世界很大。总有一片天地,为乡村孩子心中的诗意而留。
小锋一手提着灯,一手夹着爸妈买的望远镜,穿梭在熟悉的乡间。远处的黑夜里,有个湖边的小土坡静静地等着他——那是他的“观星台”。天上的星星又一次朝他眨眼,突然间他脑海里的文字组合到一起:月亮和星星在天上拼命玩,有一颗星星跑得特别快,一闪一闪地,它的名字叫“天宫”。一首名为《星星》的短诗就这样脱口而出。
山水是大地的书籍,书籍是案头的山水。阅读之于乡村孩子,是不断拓宽世界地图的过程,从一个家到一个村庄,从一座山到一片星空,从有限的认知到无限的可能,阅读浸润他们的成长,一点点打开他们的视野和想象。
美珊、晓莹、小锋,是乡村孩子的典型。在无须忧虑温饱问题的当下,他们有机会走进书的世界,在书本中感受万物,更用文字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都参与了一场持续进行中的乡村阅读推广试验。从2019年至今,这一试验在全国多个省份展开,以阅读守护乡村少年的求知欲和梦想。
他们的小世界
小江镇坐落于澄碧、安静的清远阳山连江畔,四周群山环绕。晴天的时候,连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星光,日夜流淌,又渐渐消失在山的转弯处。
从山上看去,连江就像一条带子飘绕在山间,串起飘着袅袅炊烟的村落与熙熙攘攘的城镇,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三个孩子便生于这片大山,长于这片大山。
为了让美珊得到更好的教育,爸爸妈妈在她三岁那年,举家搬出大山,来到小江镇。爸爸做建筑活,妈妈边打散工边陪读。去年,美珊家在镇上买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在老家读书,孩子每天要走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山路,搬到镇上可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未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更大。”美珊妈妈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妈妈的坚持,也给了美珊无形的压力。
美珊的同班同学晓莹,也从大山里来到了镇上。她是因为爸妈常年不在家,只能搬出来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爷爷奶奶已经年迈,除了日常在镇上照顾晓莹兄妹,还要每天打理庄稼,与晓莹几乎没什么交流。内敛的晓莹也很难找到和哥哥、和爷爷奶奶的共同话题。她时常一个人拍着篮球,想念大山里的一草一木。
小锋也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一楼是爷爷经营的杂货店,收入足够日常开销。五年级的他从小就对天文、航天感兴趣,但同龄的小伙伴很少有相同的爱好。父母在外地打工,会给他寄回一些火箭玩具或望远镜,却也无法解答他关于星空的困惑。“我看新闻上说,航天员都要做严格的体检。”于是每天早上,小锋会早早起床,绕着附近的空屋子一圈圈跑步。
推开“大世界”的门
一年前的暑假,一支施工队走入了他们所在的小学——小江中心小学四楼最东边的一间空教室,叮叮咚咚地装修。几天后,一列列木质书架、橙黄色的椅子和白色的桌子被安置上,书架上是满满当当的新书。一间平常的空教室,被改造成了崭新的“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
秋天开学,阅读室的门打开,迎来了文化学者于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专家,以及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他们连续几天在里面给孩子们上课。
美珊、晓莹和小锋都有参与其中,那是他们第一次走进这间阅读室,第一次接触“阳光关爱”项目。
因为阅读室,学校里也有了一些变化。每个班每周会被安排到阅读室里上课,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书阅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变成了最值得期待的一堂课。
美珊与晓莹的班级被安排在星期五。老师会要求写阅读笔记,有时是当堂写出来,有时是课后回家写。美珊喜欢把书里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也会写一些自己的感悟。
有时看到美珊的作文,妈妈都会诧异她怎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我问她是在哪里学的,她说看到书上人家用得好,就记了下来,学用人家的写作方法。我听她说过学校里有一个阅读室,我们自己的钱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都买。学校阅读室挑的书也比较好。”美珊妈妈说。
阅读也成为妈妈和美珊交流的新方式。只要有空,母女俩就一起看书。妈妈一直鼓励女儿坚持阅读,“经济不宽裕,不能带孩子们到处去旅游、看博物馆,只能让她从书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外面的世界。”
小锋的班级通常是星期二的最后一节课上阅读。老师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张借阅卡,想要借书的时候,就扫一下卡,还书的时候也扫一下卡。
他很喜欢那间阅读室,“那里有很多有趣、好看的书,我都很喜欢看。比如火箭是怎样制造的,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的那些书。”回到家后,他也会按照书里学到的知识,捣鼓火箭积木玩具。爷爷有时会帮他一起拼,一起收拾。
爷爷说,小锋以前爱看动画片,如今更爱看书。他的记性特别好,时常给两位老人复述书里的情节。今年暑假,老人参照阅读室和老师推荐的书目,给小锋买了几本书放在家里,一个家庭小图书馆建了起来。“希望他有出息,好好读书。”
今年,他们的暑假过得如往常一样,又有一点不同。
除了帮妈妈一起给工厂串珠子、写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其他空余时间,美珊会坐到桌前翻看从学校借来的书。在这些五彩缤纷的书籍中,她忘记了来自成长中的烦恼,通过阅读逐渐领略到世界的精彩。
晓莹坐上爷爷的摩托车,绕过一道又一道盘山的公路,回到了大山里的家。除了日常换洗的衣物、心爱的篮球,她还多了一些伙伴——从学校阅读室里借出的几本书。有时打完篮球,她坐在树下静静地看书、思考,把自己投入其中,内心逐渐变得像大山一样厚实起来。
小锋依旧坚持每天早起跑步,做仰卧起坐或练习自行车。老师关注到了这个对星空感兴趣的孩子,为他推荐了几本学校阅读室里的书。小锋开始用书里学到的知识,向身边的伙伴介绍火箭上的每个零件、天空中的每颗星星,以及自己希望有朝一日飞到太空中的梦想。
无论是从大山里来到小镇上的美珊,独立的留守女孩晓莹,还是怀着航天梦的小锋,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阅读。他们和大多数乡村孩子一样,生活的世界不大,但他们得以通过书不断进入一个个“大世界”,在其中感受万物,体验多种人生。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阅读教育。
很多年以后,这些孩子或许不记得远道而来的志愿者老师上的那些课,也不记得自己看过的那些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会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养分。在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被他们写进稚嫩的诗歌里,有一天也会融入到他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脚印中。
无限可能的起点
想象与做梦,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而阅读,正是给想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孩子们走出日常,在书海藏着的“大世界”里寻找一份乐趣、一种力量,寻找一生的方向。
打开通往世界的门对很多乡村孩子来说并不容易。
目前,我国有2.5亿儿童,其中1亿在农村。可以说,乡村儿童的阅读资源决定着中国儿童的整体教育水平。而曾经乡村儿童“无书可读”的瓶颈,在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推动下,已得到显著的改变。
但书目更新滞后,图书类型与需求不匹配,阅读方式缺乏科学指引等仍然是困扰着乡村阅读教育的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与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项目,通过捐建阅读室、捐赠图书及开展公益课程,多途径改善乡村学校的阅读环境,培育乡村儿童的阅读兴趣及方法,用阅读的力量推动孩子的成长。
自2019年起,“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项目已先后走进全国11个省份,捐建了12间全新的“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累计捐赠超过34000本全新图书。而在硬件帮扶的同时,40余位来自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加入其中,携手社会各界热心志愿者走进“村小”,为乡村师生累计开展超过450节各色阅读课程。
从发起至今,“阳光关爱·i读计划”始终致力于打通获取阅读资源的“最后一公里”;更希望聚合来自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乡村学校及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阅读共同体,守护更多乡村少年求知与做梦的权利。
小江中心小学正是受益的学校之一。美珊、晓莹、小锋也是成千上万受益的乡村孩子中的代表。阅读,承载着这些乡村孩子对诗和远方的寄托。
一间阅读室带来的改变,或许暂时还无法衡量,但这份由内而外的改变,正随着时间推移而持续累积,指向更长远的未来。
正如一位参与“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志愿者所说,“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建了一所阅读室、送了几本图书、上了几节课,更希望让改变从此开始。”
如今,美珊家的客厅里有满满的一墙奖状,她被学校多次评选为“阅读之星”。美珊妈妈觉得阅读对女儿的改变很多,“开了看世界的眼,她不再是大山里的井底之蛙了”。
2022年9月,“阳光关爱·i读计划”将延续下去,从葱郁的粤北连南瑶乡,到风光秀美的四川凉山西昌,再到“华夏第一都”山西临汾,以及伏羲文化发源地甘肃天水,科学探索、艺术体验、历史传承、美丽家乡……不同的站点主题与孩子脚下的土地深刻连接,指引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家乡、身边的人与生活。
以笔为帆,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诗表心,展开美丽家乡的写意图景
扫码观看乡村孩子笔下的诗画童年
(专题)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乡村孩子的诗画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