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核心素养专题】| 解读核心素养 展望未来教育新蓝图

2017-07-31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


当下人类已经踏入了“信息智能化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教育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使命,面对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时代的来临,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他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和生活?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逐渐引起全球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本期山长君要分享的就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下面跟着山长君一起去详细了解吧

↓↓↓

一.核心素养的国际背景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教育五柱

2、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2005):3类9项核心素养

3、美国21世纪学习体系(2007):1+3类11项技能

4、澳洲墨尔本大学(2009):4类10项技能

5、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2010):旨在培养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的公民

6、日本“21世纪能力型”(2013):三个同心圆表示着三种能力的关系,“基础能力”支撑着“思维能力”,而“实践能力”则引导着“思维能力”

7、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2014):3类9项核心素养


山长君发现,无论是OECD还是美国或者其他地区,“核心素养”无非关乎“学习力”、“适应性”、“创造性”、“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上合格的人才,必须得具备“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下面山长君将从“框架”、“背景”、“历程”、“内涵解读”、“专家观点”等方面和大家一起梳理“核心素养”在我国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核心素养在中国

框架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的原则。

背景

一是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历程

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联合课题组历时三年(2013—2016)完成。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了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招考专家论证会60余次,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

3、全国性征求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我国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素养的发展深入调研研究,劳心劳力,在这里山长君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上面提到,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18个基本点,面对18个基本点,可能大家很难一下把握重点,下面山长君将带大家一起解读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内涵解读

1.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回答。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动,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的“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任务。

 

2.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认为:大多数时候,“核心素养”翻译成“胜任力”,这种能力不单单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解题能力,而是个体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该达到的 共同必要素养。

 

3.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素养”是要比“能力”的含义更宽广,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而“核心素养”则是指较为核心而重要的素养,是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必须因应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多元维度的,可以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4.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纯粹是我国创造出来的教育名词,“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国际教育接轨,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同时关注学生的技能、情感的开发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健全的个体,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5. 在培养上,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建构的过程,是在外界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6. 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需以定性、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强调对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高度关注,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7. 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

各国在核心素养选取时都涉及文化学习领域、个体自我发展领域和社会参与互动领域。这三大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与概括性,基本能够涵盖多个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反映了个体与自我、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8.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它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因此,核心素养是有阶段性的。而每个人都是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又是具有终生连续性的。

专家观点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司长撰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适应于一切情境、所有人的普遍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决定房屋的高度。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红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

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现表明: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未来的教育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构建新的蓝图,教育将进行“从学科课程到主题课程、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变单向为多元的学习活动”的变革。


山长君认为,国家十分重视和支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实施,至关重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号召,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携手《中小学德育》杂志联合举办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中小学教育变革”主题征文比赛。


本次征文比赛旨在鼓励广大教育研究者、中小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教育现状,总结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致力于培养与提高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提供一个展示教育成果、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众多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单位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经过两轮征稿,组委会共收到参赛文章200多篇,投稿作者遍及广东、湖北、四川、重庆、江西、江苏、贵州、天津、吉林、甘肃、山西、浙江、宁夏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过两轮的评选共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60名。


获奖作者都是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面对新的课改,结合实际所教的学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形成观点并撰写成文,这些观点对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从明天开始,山长君将和大家陆续分享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中小学教育变革”主题征文比赛中的获奖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明天将分享的文章是在本次征文中获得一等奖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作者是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洪世林。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1、放慢知识的脚步,回到核心基础

http://mp.weixin.qq.com/s/RdfHvyQoRFtQDw6BxuJslg

2、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 ——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

http://mp.weixin.qq.com/s/7DF8TA0nmDH5kY4whs5YcQ

3、回到核心基础需要“核心技术”:

http://mp.weixin.qq.com/s/yZ6l7kKblzZK3UViUcuyYQ


(以上三篇文章作者为:王红、吴颖民。作者简介:王红,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吴颖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首任院长)


编辑:山长君

参考资料:《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林崇德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 作者 左璜

审核: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助理兼秘书长姚轶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