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作文的八股化

维舟 维舟 2023-01-27


不久前一场饭局,席间有媒体主编,有社科院文学所的,还有像我这样经常写稿的,但我们居然都不约而同地感慨:不知道怎么辅导孩子写作文。


说来也许很多人不信,现在教儿子写作,是我最头痛的事之一。老大四年级了,数学、英语都很轻松,但语文他却不喜欢,尤其不喜欢写作文。每次到写作文,就耷拉着脑袋,磨磨蹭蹭,好久也憋不出一行字。


去年4月有一次,老师布置命题作文《我烦恼的事》,要至少400字。他又不会写,无从着手。父子俩讨论时,我说:“你可以写你的真实感受啊,你有什么烦恼的事?”他眨巴着眼,挖空心思想了一阵也不知如何回答。我说:“那你现在的样子,不就在为写作文烦恼吗?”他一笑:“那我可以写这个吗?”我觉得没什么不可以,于是他写了这个:


要说让我烦恼的事,我觉得就是写作文了。平日里,如果是做手工、做实验、英语对话,这些我都喜欢,因为这些很轻松有趣,我不会觉得烦恼;但是写作文就不一样了,尤其作文常常是命题作文,我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在这种情况下,我常常陷入苦恼,觉得好像要硬是想一些东西出来。有时候我就跑去找爸爸妈妈,问他们该怎么写。爸爸给了我一个建议: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着手,那么最好把这个难题的步骤写下来。


然后我就想起,小时候做折纸、做手工的时候,有那种步骤图,可以把一个难题拆解成若干个步骤。那如果是这样,写作文也是类似的道理,我应该可以把它拆开来考虑;所以我可以分别考虑,开头怎么写,中间部分要讲什么,最后怎么收尾,这样想办法一步一步完成,再组装成一个整体。


所以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个办法,就是遇到烦恼的时候,自己在心底里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一些步骤,这样我就可以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最后问题被解决之后,也就不烦恼了。


这也不仅仅是写作文的问题,其实生活中的其它烦恼都是这样,有时很心烦,其实就是因为理不出头绪,心底里又很抗拒,那最后就磨蹭着,自己心情也很糟糕,但其实大部分的烦恼,是有办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只是怎么找到那个方法。


写完了交上去,晚上回来问他老师怎么说,他蔫几几地说:“退回来重写。”因为老师说不可以写“写作文”本身,要写生活日常中的烦恼。


重写,是他经常遇到的挫败。前一阵老师要求描写一段蝴蝶飞舞的情景,100字。他回家写完,被打回来重写,因为老师说,必须仿照课本中的段落,写“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分别呈现蝴蝶的动作。


最悲惨的一次是两三周前写“我学会了一门技能”,他写的是在家学会了做松饼。大致分四段:缘起,在杭州的民宿里可以自制松饼,回家来自己也想做;怎样做松饼,最详细,对他来说就像实验步骤;如何不断尝试,从失败变为成功,掌握了技能;做好了松饼,家里人吃得开心,自己也很满足。


这本来确实是他喜欢的事,也不像凭空杜撰那么难,但因为规定要写400字,他先在iPad上打草稿组织段落,这是初稿;拼装段落,注意衔接,再誊抄到作文本上,第二稿。交上去后,老师打回来重写,理由是“没写遇到哪些困难,并且困难要夹杂在过程中写”,他一下子卡壳,不知如何修改,磨蹭了半天,熬夜到晚上11点半,写完了第三稿。但因为睡太迟,第二天睡眼惺忪,匆匆出门,忘了带到学校,老师要求在学校里重写,这是第四稿。老师在此基础上批改,自己修订完再誊抄清样。前后加起来,一共写了五稿。



对孩子来说,打回重写是格外打击写作兴趣的。不妨直说吧:现在小学作文已经八股化了。像“困难必须夹杂在过程中写”,这真的毫无必要,孩子本来就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和不同写法,但现在却只能按照某一个规定的套路来写,而这个套路,有时甚至事先都未明说,这意味着要想过关,就要去揣摩出题人的思路。这与其说是训练写作技巧,不如说是思想规训。


1905年废除科举前后,国人对八股深恶痛绝,《清朝野史大观》中痛斥“科举八股之弊,自明迄清坑陷天下聪明材力之士几六百年”。但历史学家高华之前就注意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计划体制下,科举居然以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复活了。不仅科举复活,而且当年的科举制度下选官和学校制度不分的老毛病再次复发。新中国的高考,怎么看都像是科举的变种,不仅形式像,而且考试内容也充斥了八股味道。”(《历史学的境界》)


但以前也不过还只是批判高考应试作文,现在是连小学作文也八股化了。我们那时至少总会要求切题去写不同的作文,如今一些学校据说老师都公开鼓励学生背熟一些满是套话套路的标准作文去应对不同的命题。日前因而有朋友感慨:现在国内大城市里,小学英语、数学教学已经大体与国外接轨,最僵化的就是语文了。


当然,我不是老师,也清楚“八股”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如果考试要大规模标准化,几乎别无他法:你总是得设法把一个整体拆解为几个可以标准化评估的部分,否则结果就是考试可能失去客观性和公平性。这就像奥运会的体操比赛,选手做的动作看似眼花缭乱,但其实都是一组难度系数不同的规定动作,不然无法通过打分判定高下。真正的高手是矛盾的统一:既完成每个规定动作,又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这无疑是很难的。


不过,“标准化”实在也没必要开始得太早。孩子本来就还在未定型的阶段,有很多可能性,好的老师本应看到、欣赏这些特异之处,激发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但在这里也正可见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缩影:它并不鼓励天才,而旨在像工业化一样生产出标准化的个体。其结果,“作文写得好”和“文学好”变成了两回事,不少人甚至要在毕业后花不少力气去清除自己当初写作文留下的习惯


回头想想,我当初是怎么会喜欢写作的?除了自己本性偏好文史、那个时代的学校氛围也尚属宽松、又遇到几个鼓励我的好老师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阅读。虽然乡下没多少好书,但至少有唐诗宋词这些基本的古典文学书籍,可以沉浸在其中体味再三。


英语的“学校”(school)一词,源出希腊语skhole,本意就是“闲暇”,这反映出一种雅典式信念:思考和学习是文明人闲暇时的产物。但现在的中国孩子太忙了,做作业常常就做到夜里九十点钟,已经没有多少时间阅读。教育体制和市场上教育产业合谋,让他们过早体会成年人的生活,这也许是中国版“童年的消逝”。这样的人生太苦了,应该让孩子知道:一定要有闲暇,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做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