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确定时代的乐观

维舟 维舟 2022-01-02


1


眼睛一睁开,2021年已经到来。

这会是更好的一年吗?有些人相信是的,因为看起来不可能比2020年更坏了;另一些人则相反,正因2020年看到原先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竟然也都发生了,因而相信来年完全有可能更坏——说不定2020年是此后十年最好的一年。这就像那个以色列笑话说的,“我当然是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今天比明天更好。”

虽然这两种心态看似相反,但这与其说是“乐观”还是“悲观”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人们对未来失去了确定的预期。数年前很多中国人还普遍相信“明天会更好”,似乎眼下的好日子会无限期延续下去,但现在,别说是这样,就连“明天会不会更坏”,也没人敢打包票。

当然,这些大抵都只是潜流,有时被视为不值得认真看待的“丧文化”,甚至这么说的人自己,也只是出以戏谑的口吻。在媒体上,依然都是太平无事的正能量:昨晚B站跨年,五条人唱的歌词“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字幕却显示成“人生并没有什么异议”,倒像是这个时代的绝佳隐喻

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时常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欧洲除了零星的几场不大的战争之外,几乎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和平,那是漫长的黄金时期,进步主义大获全胜,科学和理性似乎已彻底驱散了迷信、愚昧和暴力的黑暗之雾。

然而,对当时无权的人们来说,这却并不是什么“美好年代”(Belle Epoque)。社会的不平等到了新顶点(1914年英国最富有的1/10家庭竟拥有全国私人财富的92%),而像德国这样新兴的强国也正跃跃欲试想要夺取自己“阳光下的地盘”,所有边缘的力量都在试图挣脱旧秩序的锁链——至于这是“毁灭”还是“解放”,就看你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问题了。

在那场战争之后,通往非理性世界的入口已经洞开。世事仿佛无规律可循,也难以理解,甚至显得荒诞而奇怪,人们被激情所驱使,但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也不再为将来做长远打算,何必呢?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世界的写照。此时当然会有像茨威格这样的人,留恋那个“昨日的世界”,但更多的人毕竟还是忙于应对纷至沓来的当下,或许你还不习惯,没关系,就当人生体验好了。


2


有朋友对我说:“你让我最意外的一点,是你经历了这一年的起伏,过得挺难,又看了那么多糟糕的事,但你却还能保持乐观。”

怎么说呢,也许是因为我从小爱读历史,就觉得历史上比今天黑暗的时代多了去了,更没必要太患得患失。在去年最糟的时候我就想过,像我爷爷那辈经历过旧社会、饥荒、战争,还有各种运动的磨难,而我父辈也经历了WG、上山下乡,种种波折,相比起来,我们可说是1840年以来生活得最安顺的一代人。

尽管苦难无法比较,但在多变的现代社会,要说一个人一生中能始终顺遂,不经历一点大变动,那恐怕是不可能的好运。何况那样的人生即便可能,是否值得羡慕,也很难说。

去年看到历史学者唐小兵在专访中说,历史学者往往会对未来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他有一番话让我颇有共鸣:
历史学者由于研究过很多历史的复杂性,一方面不是很容易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心态上也不会轻易走向一个非常幻灭、虚无主义的地步。当一段历史处在一个看起来很糟糕的、蒙昧的状态里,可能也同时意味着它孕育着某种变动的可能。
我的乐观,是因为我回顾历史,反观现实,察觉到某些全新的结构性变动已经在不可逆转地发生,这使得社会完全倒退回去变得不可能。当然,过往的历史并不会真正重演,也因此,“亲历历史”本身就是激动人心的体验,因为你可以置身其中看到不同的可能。

前一段时间读台湾学者黄俊杰著《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历史意识可能也是典型中国士人的取向。他在分析孟子的话语时指出,儒家对历史走向“基本上都抱持着某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因为在他们眼中,“人站在‘现在’的时空交错点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思考,赋予历史上的‘过去’以意义,并且通过历史思考对自己及自己的时代加以定位”,最终相信有某种必然性的历史律动存在,人应以乐观的态度迎向未来。


3


我有一种感觉:中国人活得很苦闷,即便是在经济繁荣的时代,也都承受着莫可名状的压力。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被巨大的外力所牵扯着,身不由己,一副随时准备应对挑战的架势,甚至就算休息时也都难以静下心来。

我理解这一点,是因为我自己也有过。早年加班是常事,但外力还并不仅仅是工作或家事的繁重,也包括频繁密集的信息轰炸——有时是眼花缭乱的干扰。不管怎样,这几乎是现代人的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人们对未来“乐观”或“悲观”,倒不如说那个未来对他们而言已变得模糊、不确定,乃至遥不可及。应付每一天的生活就已筋疲力尽,很久都没力气去设想未来了,更何况在抵达那个“未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又会突然冒出来什么事。


当然,我也深知,像我这样对历史走向的乐观,说到底还是一种长远的信念,一种理性的内在力量,但且不说这对不对,“远水解不了近渴”,每天两眼一睁面对的还是一地鸡毛。要达到“不安中的平静”,也殊非易事。

更何况,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弱者在现实中的抗风险能力要低得多,也就难以乐观得起来——去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只有一些头部的公司股价在疯涨。这意味着,脱离具体情境的“乐观”或“悲观”都没有意义,反过来说,一个人只有跳出自己的处境,才能豁达

前方当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这也未必是坏事;也许身为弱者的选择不多,但你仍然是有选择的——如果你放弃选择,那也是在做选择。设想自己的未来需要勇气,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