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不变的人设,没有人能驾驭得了

维舟 2023-0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妈妈的红豆粥 Author 红豆和小y


让我想到这句话的,是最近被骂的很惨的林爸爸。

我会知道林爸爸,是因为四年前发生惨剧的小区,一个关注了很多年的博主刚好也住在那里。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转发大量的相关信息,我也连带着了解了事件的细节,和林爸爸其人。

一个深情又悲惨的男人,一个几乎完美的受害者。

后来微博时间线变得混乱,19年之后又出了分组查看功能,我只在微博follow少量的几个人,就没再看到林爸爸的消息了。

上周,又看到他占据各个群和公号话题,说渣男有了新欢还卖深情人设,说四年来消费亡妻搞商业变现,说他处心积虑吃人血馒头……

我能理解网友的愤怒,这就好像追更了四年的深情好男人剧情片到了最后几集突然转性,任谁都要骂一句编剧/作者神经病,拿观众当大傻子,但要说林爸爸的“表演”不真诚,我也是不信的。

1 人设是一种共同创作

人很难一直骗自己,惨剧发生当下的感受,午夜梦回时的回忆,我相信他的表达都是真诚的。极度痛苦的时候,将感受用文字书写下来,是一种疗愈,一种纾解。我也是个努力写字、喜欢表达的人,个人经验是,只有情真意切地代入,才能真情实感地动人(至于表达者调动的与接收者感受到的是不是同一种感情,这是个需要单独讨论的问题)。

人是很复杂的,我们不会时时刻刻都无限痛苦,人体也会努力让自我恢复到一个常态。我们依然会回想起过去就落泪,但同时,也会因为吃到好吃的冰淇淋而由衷地开心,这两种情绪,并不矛盾,同样真诚。

变数在于文字和传播。文字把当下的感受凝固下来,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脱离了当下的表达几乎是一种活物,会走到想看到的人面前,将毫不相干的人们联系起来。

公共表达是需要冒险的,观点一旦发出去,便不再受作者控制,它会收到负面的和正面的反馈。

收到攻击与否定,人会真实地痛苦和抑郁,我认识很多做媒体的朋友,都有过那种负面评价汹涌而来、睡着了都要被噩梦惊醒的经历;而收到赞许与肯定,人也会真情实感地觉得人间值得,还有这么多人爱我支持我,我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在某些时刻,即使隔着千山万水,即使跨越过去将来,我们也能与另一个人产生了共鸣,这种感觉很美好。

互联网放大了共鸣产生的范围,还加快了得到反馈的时间,海量的连接感与认同感汹涌而来,很诱人。

于是,人会对表达的内容做出选择,很多时候甚至都不是故意的,“他们”似乎更喜欢这样的“我”,那么,我可以多展现这一面的“我”。

一轮一轮的反馈强化之后,“人设”便形成了。

它不一定是故意设计的,也不一定是有意为之的,它是在一次一次的反馈、调整的过程中形成的。塑造者和观看者,甚至都会觉得特别自然。

没错,“我”/“他”就是这样的。

2 维持或者不维持人设,都有代价

也确实是这样的,只是,“它”只是一个真实人类的一部分的真实。

徐熙娣有一次在《康熙来了》(暴露年龄)中说,小S其实只是我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是我送给观众的一个礼物,私底下的我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康熙来了》里面的小S,泼辣,搞怪,大胆,热烈,百无禁忌,观众们会以为她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徐雅君被拍出轨、混夜店,小S的反应让很多人觉得她怂,又所以在《康熙》停掉之后小S好几次在微博上发喝酒哭诉的视频,更让人觉得,她怎么这样了?

再后来我看四姐妹(大小S、阿雅、范晓萱)的旅行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小S也还是有她搞怪、热烈的一部分,也有其小心翼翼、委委屈屈的一面,我心想,对,这是徐熙娣,不是小S。

她不可能一直活得像“小S”,人的生活是复杂的,状况在变,人也会跟着变,但是人设不变。

“小S”,已经比徐熙娣有名太多了,它把徐熙娣的一部分整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徐熙娣过往的荣光,也是她继续前进的负重。

没有人能驾驭得了永远不变的人设,对于真实的人生来说,维持它的成本太过沉重。

此次林爸爸的人设破裂,对于他本人来说,未尝不是好事。维持人设是有利可图的,增粉,卖货,商业利益,但一直活在人设里也是危险的,人要为过去创造的形象,去妥协当下的人生。

3 人设是生意,真实是生活

人设塑造了某种一成不变的一致性,而人人都喜欢一致性。《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在书里说过,想到希特勒也喜欢小猫咪,人们都很难接受。

但世界本身,人本身,就是这么复杂。希特勒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坏,在某些场合有好的一面,在另一些场合表现很正常。这可能是更符合事实的描述,但“希特勒是个大坏蛋”,更简单,更有力,与史书记载更一致,也更容易传播。

在注意力就是经济利益的时代,简单、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博得关注、得到传播,从而换取更多的利益,这是生意,不是生活。当生意结束,要回到生活里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去面对那些真实的、不完美的复杂人性。

汪曾祺在一篇不太有名的小说《王四海的黄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江湖艺人王四海,靠卖艺卖膏药为生。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件事,其一,张贴广告大肆宣称王四海“力大如牛”,其二,到当地药房进货买膏药。

待到开张之日,王四海的小伙伴就开始了表演,彪形大汉们打猴拳、耍力气、与水牛摔跤,同时卖膏药,什么病都能治好的膏药。

“一帖见好,两帖去病,三帖除根!三帖之后,包管恁身强力壮,就跟王四海似的,能跟水牛摔跤!”

后来,王四海跟当地客栈的小娘子互相看对眼,准备留下来。

这回他干了另一件事,找到当地药房的管事,认认真真地讨要膏药的方子,原来,他之前卖的膏药里,只有黑乎乎的膏子,没有药。

他说,“要是过路卖艺,日子短,卖点假膏药,不要紧,这治不了病,可也送不了命。等买主发现膏药不灵,我已经走了,他也找不到我。我想在贵宝地长住下去,不能老这么骗人。往后我就指着这吃饭,得卖点真东西。”

所以啊,要想真实地生活下去,“一贴见好”的人设不会持久,“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的真药,才能长久地吃到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