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2021年

维舟 维舟 2023-01-27

1


相比起惊心动魄的2020年,2021年我已平静了许多。我猜想很多人也是一样。

虽然我们的生活早已回不去了,但再异常的生活,在常态化之后也都习以为常了。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而我们就像那些在大灾变之后幸存下来的那些物种,凭借着自己的本能,默默地设法活下去。

相比起很多生活受到更多限制的外地朋友,我在上海其实还算好,除了戴口罩、刷码,表面上一切照常,有时甚至给人一种“疫情没有发生过”的错觉。然而在这平静之下,这一年再一次证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个易碎品。

在年初的时候,我原本已适应了自己新的生活节奏:在写作之余,每周去一家教培机构兼职半天。收入当然远不及从前,但至少可以自我宽慰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多了。只是没想到,连这样短暂的平静也不可得,5月间教培风暴已山雨欲来,在失业一年多后,我终于连这份短暂的兼职也失去了。

当然,这也不过是疫情之下无数微小的风浪之一,好歹我也还有一点稿费可以托底。家人没有给我压力,我只是需要想想下一步得怎么走。到8月初,我得到了在“中欧商业评论”的机会,开始撰写“维舟读城”系列,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一年里,我的生活好像分成了不同的三截,但只要有书可读,我就还能获得那种持久的平静。那是我在动荡生活中的锚。

戴安娜·格哈特在《夫妻和家庭治疗中的正念与接纳》中说过一段话,原本当然与疫情之下的冲击无关,但当下读来倒也同样贴切:
宁静的关键在于意识到,生活就是会在三种时间之间游移——好的、坏的和两者之间——以一种频繁的、难以预测的节奏流动。
就算我年轻时读到这番话,很可能也无法真切地理解,唯有在经历了这两年的浪峰波谷之后,我才目睹了生活的真相,也更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值得自己过的生活。


2


看到德国一个关于疫情的短片。儿子问妈妈圣诞愿望,妈妈答:
我希望你不要总在家里颓着……你可以偷溜出去……我们不会知道你去了哪里。我希望你需要爸爸把你接回家,因为你会喝醉。我希望你在学业上能放松一点。最好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我希望你能在家里举办一个派对……告诉那个女孩,你爱她。我只是希望你能找回你的青春。
中国人可能未必会有这样的感叹,相反,很多人会说“没办法”——不管多么可惜,为了保命,那这就没什么可想的,在我们的文化里,对生活现实一直都是“认命”的态度;更进一步说,既然只能如此,那甚至也就谈不上“可惜”。

这两年来,时代的大浪已让无数人站立不定,很多人在彷徨之下,转向自我压抑,屈从于谋求一个安稳而逼仄的生活。这当然无可厚非,但难以避免地,这随之催生大量的心理问题。豆瓣上的“臧舟壑”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最近总是想起一个故事,一个水手在海上被鲸鱼吞了下去,困在鱼腹中十年,最后被捕鲸人救出时,已经完全失去理智,只回应鱼的语言,故事最后说道,“他剩下的不多。”

这句话一不经意就在我脑海中浮现,这两年格外地感到被时代吞入腹中,一切思考、一切生活都被时代卷着向前,无法听到自己,也无暇思考自己,十年之后,如果十年之后就可以,当我被时代再吐出来时,我是否也将剩下的不多?
如果说去年疫情刚爆发那一阵,很多人还抱有一种“它可能很快过去”的感觉,那么到了今年,越来越明显的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仿佛卡在了这里。在被时代大浪淹没、裹挟之际,个人如何自处?

在欧美,这两年也常有人抱怨“the pandemic has narrowed our horizons”(“疫情使我们的视野变得狭小”)。疫情推动了某种“转向内在”(turns inward)的倾向,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压缩了个体的活动与交流空间,却大幅度增加了我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也是一个契机:只有在这样的反思中,我们才能意识到,当下的生活其实远不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适应,但不能忘了什么是正常的生活,忘了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这就像是战争时期,连以前那个普通的生活,如今都变得像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常常有人说:“维舟其实有点理想主义,说的话,都不太现实,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但怎么说呢,我只是觉得,人不能只有现实生活——吃饭最重要,认识到这点,生活就开始了,也结束了。

哲学家桑塔亚纳曾说过,值得过的生活需要“与尘世脱离”,那是一个远离平凡无趣世界的生活,因此需要有一种他所说的“假日生活”,那是一个我们从庸常生活中逃离出来嬉戏的地方。在那个精神世界里,我们得以进入隐居状态,个体由此复苏觉醒。



3


成年后就知道,“做自己”是很难的。很多人受巨大的外力逼迫,无法做自己;有时即便外力减轻,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回自己;更难的是,时间久了,都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也知道,对很多人来说,这不免像是苛责。如果你多去了解他们的经历,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然而,人生太漫长,一辈子局促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不能伸展自我,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过。“做自己”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英雄事业。

当然,坚持理想并不意味着要对每一个遇到的人宣扬这种理想,而是在生活中默默遵循它。在现实中,这需要对抗外在的压力和庸常生活,也需要内在的支撑,这就是为什么释放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幸福感。

虽然我也认为内向观照自我,或许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实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向内退缩,相反,我一直相信生活是开阔的。从他人那里,我们可以发现更立体的世界和自我,正如村上春树所言:
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
与此同时,尽管这种联结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极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依赖,相反,独立的个体才能不至于被吞没,寻获到属于自己的秘境。

很多年前,我曾读过陈丹燕著《独生子女宣言》,里面有一家上海父母教育女儿,大意是说:这世上少了谁都能活下去

我们的社会环境总是有意无意地教导孩子(可能尤其是女性)依赖他人——不是父母、伴侣,就是更大的力量,但事实上确实,一个人的独立性一旦被激发出来,他/她总能依靠自己生活下去。

我现在也觉得,尽管未来肯定仍有不确定性,但自己要想清楚,无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都能活下去的。

去年的年度小结:
(已设置超链,点击篇名即跳转阅读)

我这一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