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特色的形式主义

维舟 维舟 2022-05-03


1月16日,西安一场例行公事的疫情防控发布会,意外在网上引发热议。起因是:在这场总共不到35分钟的发布会上,为了回答一个颈椎问题,就占了近12分钟。


当时,有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问:“请问:居家期间市民看电视刷手机会造成颈肩疼痛,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西安红会医院首席专家、脊柱病医院院长郝定均应声答:“这个问题很好!”随即详尽说明了颈椎病的相应问题。从直播回放来看,提问结束时是22分19秒,专家答完是34分06秒,总计费时11分47秒。


这一幕引发舆论哗然,广为流传的一条评论揶揄这是“三敢”:“一个敢问,一个敢答,一个敢播!”“这个问题很好”的肯定也被群嘲:这个问题真的好吗?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个记者提问发生在全国其他除了西安的城市,我都能理解。唯独发生在西安我不能理解。


西安人民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管理不当出现了多少问题?


我就不信没有别的问题可以问了?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台上台下早就彩排过的一出双簧,微博上的评论满是这样的:

演员,都是演员,我们看到的是演员想让我们看到的。


大家都在配合表演,并且知道该怎么演,如此默契。并不简单。


国产发布会不都这样么……先上报问题提纲,再根据情况选人提问,或者干脆直接对好台词。

还有人戏仿:“下一个问题记者可能会问,请问隔离期间因为吃得太饱了,长期不运动导致长肥了怎么办?”底下有人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下次不许问了。”


疫情防控发布会上答复问题的西安红会医院首席专家、脊柱病医院院长郝定均


有人惋惜这样“配合演出”,对郝定均这样曾被提名工程院院士的专家而言,有亏清誉;曾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王天定则在微博上指向新闻人的操守:

西安市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提问遭遇全网群嘲,有了解内情的朋友发私信说,这种新闻发布会,提问是事先分配好的,这位记者倒霉抽到一个糟糕的问题而已,这事儿由不得他自己。


这当然也可能是实情,但是,像新闻发布会上配合发布方表演,这是典型的羞辱公众,有违最基本的职业良知。记者不敢尖锐质疑提问,我们可以理解,但主动配合愚弄百姓,这就有些下作,做了就有违底线伦理,你不做也不会因此丢了饭碗,更何况,现在媒体的那个饭碗,也不值钱。

更多人关注的则是西安这座城市本身。有人揶揄:“黑红也是红。自西安疫情开始,这个网红城市又一次掌握了流量密码。”也有人指出,这并非西安特有,各地都差不多:“手机里存的3个关于新冠防疫的新闻发布会,分别是湖北、南京和西安的,可以说是难分伯仲了。”还有人发现,天津也半斤八两:“今天天津疫情发布会,儿童心理治疗问题占了很大篇幅。”


一位自本轮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在一线的西安人“树薰”,在知乎上说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可能连西安疫情一场完整的发布会都没看过,“实际上在这场之前,随着西安整体疫情的好转和很多舆论关注问题的解决,真的没有什么好聊的了”,剩下“有的问题可能下面敢问,上面真的不一定敢答”,这样,到头来就是“上面下面一起坐着尴尬着走程序”。


他说,其实此前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发布会也曾长篇大论聊过居家期间用眼保护的问题,除西安之外的别处在疫情防控记者会上也聊过类似养生保健,也没见谁出来说一句不合适,仿佛“西安干什么都是错的”,“要说这次唯一不合适的,可能就是专家因为专业对口,太开心了一不小心聊太多了而已”。



他所说的,很可能是实情,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无从得知什么才是真实的,在舆论场上,“真实”的意思通常就是“大多数人相信并认定的事实”


那番问答是不是一出双簧,这不得而知,但人们普遍认定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太普遍了:你能看到的,都是让你看到的。人们本能地意识到,在这样的场合,真正重要的不是字面上的信息本身,而是这在回避真正的问题,试图操控你的感受


然而,正因此,这反过来激发了人们的不满。知乎上对此次西安“颈椎问答”的一个高赞回答就表现出这种愤怒:

他们把我们当傻逼,我们也知道他们把我们当傻逼,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把我们当傻逼,可他们还是把我们当傻逼……

不过,“表演”并不必然引发这样的情绪反应,危难时刻的表现,有时能极好地宽慰人心——“虽然我知道这只是做做样子,但心里还是感动了,连样子都不肯做,更让人寒心。”


西安这次在疫情发布会上的做法,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仪式”:问答双方都默契地回避了冲突,以免让权威陷入难堪


在整个东亚文化中,这一点都是共通的。《日本权力结构之谜》一书指出,日本人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冲突,通过调解来保持各方颜面:

在日本,等级和仪式是种奇妙的机制,可以让弱者向强者屈服而不失尊严。[……]既然所有的冲突都是坏的,那么争论和讨论一般也就不会被认为是解决冲突的健康方式。日本基本上没有学术争论,大部分日本学者也不知道如何争论。外国的访问学者和知识分子几乎总是得到赞誉,很少有人和他们争论。这样一来,丢脸的风险也就降到了最低程度。

我们可以由此理解西安的那番问答:这一提问好就好在它既避免了敏感尖锐的质询,又和疫情期间的生活沾边,顺便还做了下颈椎病的科普。然而,它在直播后却在网上翻车了,这意味着,公众的反应已超出了那种彼此体谅默契的熟人社会文化了。



这种“形式主义”与尚礼重义的社会价值取向,正是一体两面。此前,西安送菜上门的一段视频也在网上引发了群嘲,但对身处那种文化语境中的人来说,这就是人际之间平常的礼尚往来,是必须履行的一套仪式。


“礼”本身就是一套仪式规范,对信奉它的人来说,形式和实质一样重要,因为这就是社会基本运行机制的表现。甚至可以说,他们未必是有意如此,只是很自然地就这么做了。正因此,他们对外界的反应才会那么措手不及。


如果说西安的形式主义相比别处更严重,这恐怕正是因为它所植根的社会土壤保留着更深厚的传统价值观。从好的一面看,这带来“风俗淳厚”、为人诚朴;而坏的一面则可能是繁文缛节盛行,偏重形式主义。


尽管有很多人讽刺西安这次疫情防控发布会上的问答是“表演”,但反过来说,舆论的翻车却恰恰表明它并不善于“表演”。在当下的舆论场上,好的“表演”其实需要某种“舞台自觉”,即意识到自己是站在公共舞台上当众表现,并充分预见到台下公众反应,随时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西安的反应来看,它还并不习惯这样站在舞台聚光灯下接受审视,更多的是按自己原有的一套行事,这隐约可见深厚的传统价值理念在此不像别处那样遭到了冲击乃至瓦解。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或许可以肯定:如果它真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那就有必要作出改变,更大程度上开放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