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 | 国旗下,十四万分之一
本文字数:1600+ 阅读时间:5 min
长夜中的期待
夜晚的十点,天安门广场附近早已凝聚了万人的等待。他们或孤身而来,或结伴同行,共同的期盼,一样的心境。
席地而坐的女孩、略显疲惫却始终护着怀中婴儿的母亲、一脸兴奋的农村大叔、相互依偎的情侣……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提前十几个小时便静候在旗杆周围,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
“去年比这还挤,那会还没有排队入场,大家都直接涌到广场警戒线周围。今年好多了,有专人维护秩序,设立了紧急通道,还方便些。”一位从广西远道而来的游客回忆道。
“我到天安门看升旗已经是第三次了。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一起看升旗,一起唱国歌,一起在《歌唱祖国》的歌声里抬头追寻鸽子飞行踪影的时候,那种场面的震撼,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名来自唐山的大学生一边激动地发着“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的朋友圈,一边感慨地说道。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八九个小时之后的升旗仪式还在黑暗和低温中不可追及,此刻陌生人彼此的倚靠让黑暗不再黑暗,让寒冷变得温暖。打不开瓶盖时的一次伸手援助,席地而坐时的一次腾让空间,都让陌生的心相互靠得更近,靠得更紧。
夜已深,气温开始下降,然而此刻天安门广场上的准备工作依旧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转播台的师傅以及保证硬件完备的工作人员,不论是在台下还是角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汗如雨。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看过无数次升旗,但每一次都如初次那般心潮澎湃。
哨兵们军姿挺拔,在灯光的勾勒下,像青松一般矗立,彰显着钢铁般的意志。
从过去到现在,他们演绎了六十九年的坚守。
一场春秋守望,穿越时间苍茫,披戴雨雪风霜。
无言的坚定,笔直的站姿,是这一晚最好的旁白。
凌晨的天安门广场熙熙攘攘,灯火未眠照亮长街。
人群拥挤处,睡眼惺忪时,
他们却仍以挺拔之姿坚守岗位,
只为破晓时分给祖国那份华美的贺礼。
每年十一,天都会在升旗仪式开始之前亮到最适宜的蓝色,不是海蓝,比海的颜色更翠绿一些,因为已经有朝阳暖暖的黄色陪衬,在天安门城楼上,映衬辉煌。
凌晨五点,所有的人都做出身体前倾的姿态面向国旗的方向,害怕错过这个广场上发生的一切。
万人心心相联的等待最终召唤来了黎明,缕缕暖阳撒在14.5万人通红但明亮的眼睛里。广场上不时循环广播,升旗仪式到来的时刻即将来临,空气逐渐安静,十几万人在这个不一样的清晨里感受着肃穆与庄严。
这个值得等待的日子让收看升旗仪式直播的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的气势磅礴、蒸蒸日上,但是更让亲临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触摸到了中国的温度,中国人的温度。
凌晨六时,护卫队齐步走出城门,不久又换为正步走。
其队伍整齐划一,步伐铿锵有力,展现了军人气魄。
六时十一分,升旗手和护旗手走上升旗台,将国旗挥手展开,任其迎风飘扬。
霜寒露重的北京秋夜,人群的拥挤推搡,还有那一双双困倦惺忪的眼睛,都在军乐奏响的那一刻,化作了心头的坚定的信仰。
人头攒动,国旗随着国歌激昂的调子由忽隐忽现爬到了旗杆的顶端。待它在空中徐徐展开时,不绝于耳的掌声,身旁老人充满激情的歌唱声,远处宏伟的乐声,交织成歌唱祖国的华美乐章;冷玫瑰色天空中飞过的鸽群,一夜无眠的华灯,近处孩童手上挥舞的小旗,织就了祖国六十九华诞的绝美图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在这个广场上拥有了自己表达对祖国感情的不到四分之一平米的面积,每一个四分之一平米,都是一段小家与国家的故事。
“每个人都应该去看一次升旗”
观看升旗的人群中,有人默默敬礼,有人热泪盈眶。有人说,从小到大,我们接受过许多爱国教育,却仍觉得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相聚,谈论起那天晚上趴在栏杆上的闲谈、一起分吃的月饼,还有在人潮涌动中拉紧的双手、寒冷的凌晨时分相互依偎的剪影,脑海中浮现出成群的白鸽伴着嘹亮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国旗从天际线磅礴而出,在空中久久盘旋的画面,泪水一定会再次夺眶而出吧。
“ 那时,我见过了凌晨两点半的北京,在十几万人中挥着手里的五星红旗等待日出。
”
文字丨郭荷昕 申澳 牛文娟 黄麟雅 金润 于依雯 徐心悦
摄影 | 孙冬 马铭灿 曾祥頔 关雷 江畅
编辑丨郭凯睿 陆方舟
责编丨曲百儒 于依雯 戴璞聪
特辑 | 韩国泡菜与“身土不二”- 我很忙,没空过中秋 |
人 | 他们说:军人情结 |
事 | 我校学生记者赴韩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
物 | 跨越五年,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
我想有个星期八 | 与父亲的二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