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历史》2022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世界历史编辑部 世界历史编辑部 2022-06-09

《世界历史》目录及

内容摘要

2022

第2期


目录


·帝国主义话语与帝国的知识生产·

美国外交中的

“扩张”与“帝国主义”话语(1898—1914)

刘义勇 (上海师范大学)

帝国的知识生产:

20世纪初全球檀香贸易与檀香植物属名之争

吴羚靖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社会史研究·

中世纪英国土地用益及其法律救济

——以国王与封臣、教会之争为视角

柴荣 (北京师范大学)

近代英国社会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大争论

李新宽 (上海师范大学)

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

——法国19世纪40年代末的贸易原则之争

周小兰 (华南师范大学)

穆罕默德查伊王朝时期

阿富汗部落社会的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闫伟 (西北大学)


·朝鲜史研究·

历史书写与现实诉求

——朝鲜王朝洪启禧《文山先生详传》考释

孙卫国 (南开大学)

19世纪朝鲜哲宗时期的王权运作与对华关系

黄修志 (鲁东大学)


·中世纪史研究·

律法与新民:

《申命记》与加洛林时代的共同体想象

刘寅 (浙江大学)

巴格达翻译运动中的希腊哲学和医学

——希腊-阿拉伯学的学术史考察

林丽娟 (北京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美国外交中的
“扩张”与“帝国主义”话语
(1898—1914)

刘 义 勇

内容提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由占领菲律宾引发的“帝国主义”争论中,美国国内关于“扩张”和“帝国主义”的话语区分也变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美国的政治文化精英普遍将“帝国主义”看成“扩张”的一种特殊且败坏的形态,对前者十分厌恶,对后者则较为宽容。在他们看来,“扩张”应当包含同质性、共和主义、联邦主义和非军国主义四个原则,倘若政策与这些原则相违背,便有坠入“帝国主义”陷阱的危险。在此语境下,支持占领菲律宾的美国人往往用“扩张”而非“帝国主义”作为主导话语,来界定美国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又会受到上述四个原则的规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统治方式。这种话语在塑造美国对菲占领政策的同时,也影响了美国此后的“帝国”构建路径。
关键词 概念史 美国外交 扩张 帝国主义 美西战争
 

帝国的知识生产:

20世纪初全球檀香贸易

与檀香植物属名之争


吴 羚 靖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全球檀香贸易格局变迁,中国檀香市场低迷,欧美檀香消费文化兴起。这导致当时全球两大檀香产地——印度迈索尔与西澳大利亚相继转向欧美市场。两地檀香业竞争因而渐趋激烈,就连檀香植物属名也成为双方商业论战的话语。檀香属名之争的焦点最初是迈索尔和西澳檀香品质孰优孰劣,后来转向西澳檀香究竟是否为檀香属植物。英帝国内部伦敦、迈索尔和西澳等地商界、政界乃至科学界相关群体先后卷入其中。该争论最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折中方案”收场,将西澳檀香标注为“檀香桃属(类檀香属)”。此方案帮助西澳檀香获得欧美市场认可,但也加剧了印、澳檀香业竞争。这场论争是英帝国扩张、全球贸易竞争与现代科学传播的结果。它说明现代植物学知识生成于帝国殖民语境,也受帝国殖民地之间商贸竞争的影响。
关键词 英帝国 檀香贸易 植物学 知识生产 西澳大利亚 迈索尔

中世纪英国土地用益及其法律救济

——以国王与封臣、教会之争为视角


柴荣

内容提要 土地用益是占有管理他人土地的一种方式。中世纪英国土地用益具有灵活复杂性。土地用益及其法律救济的演变特征是国王与封臣、教会各方利益诉求的反映。从封臣与教会的诉求而言, 土地用益能够帮助他们规避封建役务, 实现自由 处分地产以扩大自己的财产权的愿望。从国王的角度而言, 国王期望运用一切法律举措, 压制土地用益的使用以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基于各方实力的较量,国王在此过程中不得不做出妥协。从法律救济方式而言, 中世纪英国土地用益诉讼经历了从教会法庭管辖到大法官法庭审理的过程。最终,在双重土地用益实践基础上, 国王与封臣、教会通过成文法的形式找到了经济利益的平衡点。《用益法》认为第二层用益属于应受保护的信托,《遗嘱法》丰富了土地用益的内容。《财产法》取代《用益法》后,“用益”与“信托”两个概念统一于“信托”之中,“土地用益”这个概念从此被“信托”所吸收,成文法中发展出了现代信托制度。
关键词 中世纪英国 土地用益 法律救济 土地信托 用益法
 

近代英国社会

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大争论


李 新 宽

内容提要 从17世纪晚期开始,英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以股票、债券和衍生品交易为主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引发的投机和混乱,导致英国社会各界围绕证券市场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证券经纪人是否通过操纵市场牟取暴利、国家是否应该出面管控证券市场等问题开展了大争论。这种争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初兴的证券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再加上当时通过欺诈手段获取暴利的行为广泛存在,以及当时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利益集团的政治斗争。通过争论,人们逐步认识到证券市场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英国初步形成了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升了资本主义资金流通和使用的效率,为工业革命准备了金融条件。
关键词 英国金融史 证券市场 辉格党 托利党 金融革命

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

——法国19世纪40年代末的贸易原则之争


周 小 兰

内容提要 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七月王朝面临挑战,政界充斥着政治斗争,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经济危机和后来的萧条使各行各业遭到重创,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舆论界爆发了针对贸易原则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并非纯粹针对经济的辩论,而是大革命以来难以弥合的政治裂痕在经济层面的投射:支持1793年宪法的激进派与对1789年原则有好感的温和共和派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整个19世纪上半叶,法国自由主义者都在1789年原则和1793年宪法之间犹疑,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的矛盾主导了法国的政治生活以及贸易政策的制定。这一时期的贸易原则之争反映出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多重面相。
关键词 法国七月王朝 贸易自由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 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
 

穆罕默德查伊王朝时期

阿富汗部落社会的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闫伟

内容提要 穆罕默德查伊王朝时期,部落是阿富汗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其形式松散但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部落社会形成了体系化的血缘和谱系观念,由此塑造了部落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以谱系为界层层裂变、互不统属、相互平等的社会组织。部落集体所有,以家庭占有为主的小土地所有制成为部落社会的物质基础。部落社会具有家庭、宗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的层级结构。家庭首领具有绝对权威,其他层级的社会缺乏强有力的公共权威。部落社会具有秩序性,与传统国家形成共生关系。19世纪,西方逐渐形成了对部落社会的认知与想象,将之视为充斥冲突、暴力的野蛮社会。这种观念在西方以及阿富汗国内广泛传播,其影响余波犹存。
关键词 阿富汗 穆罕默德查伊王朝 部落社会 土地制度 部落秩序
 

历史书写与现实诉求

——朝鲜王朝洪启禧

《文山先生详传》考释


孙 卫 国

内容提要 洪启禧系朝鲜王朝英祖朝重臣和主要史官,尽管任职多个部门,修史却是他一生的志业。英祖是朝鲜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当时朝鲜已臣服清朝百余年,但在性理学“华夷观”的影响下,朝鲜在文化心态上难以认同清朝,“胡无百年之运”的说法甚嚣尘上,英祖高举“尊周思明”的大旗,既扩建大报坛,又藉燕行使从北京购来文天祥画像,将文天祥画像崇祀于三忠祠。洪启禧是英祖朝“尊周思明”理念的宣扬者,在议定崇祀文天祥画像两年后,他主要以《文山集》中的材料为据,草成三卷本《文山先生详传》。以文天祥自撰材料,叙述他的生平经历,较之中国近代以前任何文天祥传部头都更大,对其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最详尽。开篇就以梦等神秘事件的写法,强化文天祥的使命感,也借以表达该传的象征意义。该传不仅有助于对文天祥的了解以及《文天祥全集》的订正,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清代中朝关系。
关键词 朝鲜王朝 洪启禧 文天祥 文山先生详传 尊周思明
 

19世纪朝鲜哲宗时期的

王权运作与对华关系


黄 修 志

内容提要 19世纪,朝鲜王权面临空前的内外危机,这在哲宗时期尤为显著。内政方面,安东金氏全面控制了哲宗国王,登上势道政治的顶峰。面对诸多不堪的“往事”,哲宗在安东金氏主导下采取诸多重构家族历史的举措,包括删改档案记录、赴京辩诬祖父罪行、辩诬太祖事迹、修改家族谱牒、追尊金氏先祖等,以巩固哲宗的王权合法性和安东金氏的执政名分。对华关系方面,清朝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朝鲜产生强烈冲击,哲宗积极搜集关于“贼匪”“洋夷”的情报,加强与清朝的联系,从而形成坚实的“奉清”“尊清”观念,使“小中华”思想发生重要转变。因此,哲宗时期的王权运作与对华关系,体现了一些关键问题:朝鲜对华关系由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决定,官方史学成为王权与各方势力的竞技场,势道政治的本质是地方精英对中央和王权的挑战,东亚王权在面对历史与他者时总有合法性焦虑和多面性策略。
关键词 朝鲜哲宗 安东金氏 势道政治 史册辩诬 对华关系

律法与新民:

《申命记》与加洛林时代的共同体想象


刘寅

内容提要 圣经旧约经书《申命记》在加洛林时代不同层面的共同体想象和秩序规范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萨利克法典》百条本序言借助《申命记》的“神恩—特选民族”话语表达对法兰克民族的称颂,体现了丕平政权对内外时局的舆论回应。将《申命记》中“特属之民”的身份运用于法兰克人的做法,很可能源自罗马教宗。卡特伍尔夫和约纳斯等以《申命记》中对统治者的训示劝谕加洛林君主履行“对上帝之民确立上帝的律法”的职责。查理曼时代的条令中对《申命记》律法的运用反映出通过改革打造以“神命君主—基督之民”为基本结构的加洛林基督教政治的努力。对编撰于9世纪初里昂的佚名注释的分析表明,在国族层面之外,《申命记》也被加洛林地方教会用于构建以“教士—信众”为主轴的基督教教牧秩序。对部分《申命记》律法字面义权威的强调,强化了基督教共同体生活的神圣认同。
关键词 加洛林时代 《圣经·申命记》 查理曼 法兰克人 共同体想象
 

巴格达翻译运动中的希腊哲学和医学

——希腊-阿拉伯学的学术史考察


林 丽 娟

内容提要 在西方文明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对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有深远影响。希腊-阿拉伯学领域即以这一运动中诞生的古典希腊作品之中世纪阿拉伯语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希腊-阿拉伯学主要研究成果的学术史考察需要特别以希腊哲学和医学著作为重心。希腊-阿拉伯学的研究进展不仅对于希腊学、阿拉伯学和叙利亚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为诸多相关领域如古代晚期研究、中世纪研究、拜占庭研究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巴格达翻译运动 希腊-阿拉伯学 希腊哲学 叙利亚学 亚里士多德

 


长按左方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