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书记校长著文怀念老校长袁宝华

靳诺 刘伟 东大街5号 2020-08-29



学人小传


袁宝华,1916年1月生于河南南召。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中共豫鄂陕边区工委委员、豫西南特委委员等。1941年3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中共乾安、洮安县委书记。1949年6月起先后任东北工业部处长、秘书长,重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冶金部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物资管理部部长等。1970年7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3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2年5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5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组书记、校长。1995年8月离休。

  

201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管理专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袁宝华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袁宝华老校长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彰显,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党的深厚感情和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他无愧为一代又一代人大师生心中“我们爱戴的老校长”,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典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袁宝华在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 。资料图片


//信仰坚定 矢志不渝//


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十分迫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让袁宝华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时,他已年近七旬。就任之初,袁宝华老校长深知党中央对中国人民大学一向关怀深切,期望甚殷。他说,中央领导同志“希望人民大学要大大发扬自己的光荣革命传统,为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为此,他斗志不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他在《七十自勉》中写道:“人生不满百,已得十之七。革命半世纪,未曾解征衣。思想勿离退,始终须如一。不信步履老,前程似朝曦。”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民大学就在国内最早设立了各种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学科、专业、教材大都肇始于中国人民大学。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通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第一部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专著《空想社会主义》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都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普及开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发挥了为全国高校培养和输送理论师资、担当“工作母机”的作用。但在“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办学遭到严重破坏,各学科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


  对此,袁宝华老校长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


  1985年开学典礼上,袁宝华老校长专门强调要珍惜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学的革命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人民大学自1950年命名以来,一向是以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闻名于全国的主要阵地,这是我们人民大学的光荣”,“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大学是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地陶冶人们品德和情操的大熔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人民大学的办学宗旨”。


  袁宝华老校长认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这是时代的大趋势,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随时了解和总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经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理论上的坚定是最根本的坚定。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袁宝华老校长的信仰、信念从未动摇。他把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治校办学的根本,在他的指导、带动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办学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彰显,学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正积极探讨和回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方面贡献着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育人为本 春风化雨//


  成大业者,首在立人。


  作为一名老党员,袁宝华老校长深知,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建设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办学治校的根本目标。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度重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德育放在首位。


  袁宝华老校长曾指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社会势力争夺青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争夺非常激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教育和引导青年明确政治方向,把共产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在复杂的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我们在战火中锻炼成长,培养了好的传统和作风,培养了一种精神,就是为革命事业贡献一切的献身精神”,袁宝华老校长结合自身早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经历,在座谈会上叮嘱青年学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奉献精神,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他说:“解决人生价值问题,这是青年学生立身之本。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袁宝华老校长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着眼,要求学校各级和各个方面协调配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对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布置、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带倾向性的问题,牢固树立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责任感;要求各级党组织深入了解和考察专职和兼职政治工作干部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各条渠道、各种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在袁宝华老校长的推动下,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对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4门新的政治理论课。


  1986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袁宝华老校长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党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学校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学方面,人民大学有光荣的传统、丰富的经验以及较强的师资队伍。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作出新贡献。”他还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有一支少量专职稳定、大量兼职的政治工作队伍。“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不承认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政工干部也是一种专门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开拓一条路,为国家培养出有大学正规学历的专业政治工作干部。”


▲2018年1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一同看望袁宝华(左二),向他致以新春祝福。资料图片


  在袁宝华老校长的坚持和努力下,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他提出,编写政治理论课教材要总结新经验、针对新现象、回答新问题,教学工作者与思想工作者、党务工作者要紧密配合,互相创造条件、互相帮助,使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一切工作的进步建立在思想进步的基础之上,是我党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根本经验。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袁宝华正是不断践行这一重要原则和根本经验,把德育放在首位,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过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


//高瞻远瞩 目光远大//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唯奋楫者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改革者强。


  袁宝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长期在经济战线上担任领导职务的他把握大势,把高等教育工作同经济工作、高等教育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袁宝华老校长号召大家充分利用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为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他反复强调,中国人民大学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如果人民大学不改革,就没有前途,没有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摸清情况找到工作切入点,袁宝华老校长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就专门利用两个月时间,通过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或个别拜访,与学校各级领导班子交流思想,找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谈心,倾听学生们的想法。他随身带着几个小笔记本,一个用来记录中央有关指示,一个用来记数字资料,还有一个则专门用来记学校的工作问题。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袁宝华老校长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业已形成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稳定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和规模。


  袁宝华老校长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设立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在组织上保证和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他特别强调要注意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发展。在他的关注下,现在的信息学院在当时得到很快发展。他亲自过问环境经济、新闻传播等交叉学科的建设,并要求财经各系都建立计算机实验室,用计算机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关系当中的数量关系。这些强调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想,及时回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当时的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数载办学实践中,这样的远见卓识,袁宝华老校长还提出了许多。“在中国人民大学,不管你是学历史的,学经济的,还是学法律的,如果你不知道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那就很不全面,所以要学一些理科的知识,要学数学、学计算机、学当代的科学技术。”为此,他专门设定了一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课程。他认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在拟定学校发展规划、考虑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到袁宝华老校长卸任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应用学科得到了较大发展,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迅速增强,若干新兴学科蓬勃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民大学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行了院系调整;1988年,全校14个学科被列入国家教委重点学科,这些学科培养出了一批了解国际相关学科前沿问题并有能力进行探索研究的硕士、博士,其中许多人成长为我国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点,只有有效解决社会实践与知识学习不相匹配的问题,才能使青年学生真正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高端人才。


  针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片面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袁宝华老校长提出,应该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学习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本领,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密切联系实际。既要联系我国的实际,又要联系当代世界的实际,还要联系青年思想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实际,“面对四化建设新任务,中国人民大学既要培养不脱离实际的理论家,又要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实际工作者”。


  袁宝华老校长的这些思想,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确保青年学生拓展“学懂”的深度、提高“弄通”的精度、增强“做实”的力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真正把深化理论认知与推动能力发展统一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 图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袁宝华老校长特别提出,“要把人民大学办好”必须“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他认为,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更是进一步办好中国人民大学的根本出路和可靠保证。在他的领导下,1985年,学校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了校务委员会。


  袁宝华老校长亲自主持制定《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搞好民主办学的若干措施》,提出从13个方面疏通民主渠道,落实民主办学的具体办法。他说:“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我们完全不必要回避或者害怕不同意见的争论,而是要设法给这些不同意见提供充分表达和互相沟通的机会和渠道。我们要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沟通,并逐渐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以教育者姿态出现的工作方式,代之以从平等地位出发的共同商讨问题的工作作风。”


  袁宝华老校长要求学校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教职工代表会议和学生代表会议,作为师生员工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和公开监督的有效形式。他强调,进行教育改革,需要发挥教师、党政干部、后勤职工三支队伍的作用,没有三支队伍之间的理解、谅解和支持,学校就办不好。三支队伍要拧成一股劲,同心协力,通过改革的力量扭转某些不合理的情况。


  在强调民主办学的同时,袁宝华老校长也强调从严治校,他认为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如果我们把人民大学管理得松松垮垮、死气沉沉的,对某些确实存在的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腐败的现象听之任之,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甚至斗争,就会使我们学校受到损害,这也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绝大多数师生员工的愿望和意志。”


  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教师。袁宝华老校长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多次强调,“教师是建设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教师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功臣”,“尊师重教是天经地义的”。不论是老教授、老学者,还是中青年教职工、年轻学生,他都相见以诚,虚心倾听,特别对于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选拔任用,更是不拘一格。他强调,要提拔年轻干部,要大胆选拔、启用有才能的年轻人。他经常深入广大师生听取意见和建议,与教师谈心交友,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


  1987年50周年校庆时,袁宝华老校长曾将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民主团结,艰苦奋斗”。在任期间,他正是以这种精神团结全校师生,积极回应时代需要,锐意改革,勇于开拓,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使中国人民大学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离开校领导岗位,袁宝华老校长仍时刻心系中国人民大学,为学校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欣喜。作为吴玉章基金会主任委员,他几乎每年都向基金会捐助自己的稿费。这几年,年逾百岁的他仍密切关注着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亲自关心过问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和通州新校区立项建设,并不遗余力地贡献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而感到振奋,为中国人民大学位列“双一流”建设高校而感到自豪,为学校通州新校区建设的实质性进展而兴奋不已。


  2017年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喜迎建校八十周年之际,袁宝华老校长不顾102岁的高龄,亲自出席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令在场的师生和校友十分感动。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袁宝华老校长信仰坚定、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老干部、老党员的杰出典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潜心育人、堪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把握大势、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实事求是,更是一名率先垂范、光照后世的人大人。如今,“我们爱戴的老校长”虽已离开,但我们心中的老校长和老校长心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早已经深深地融为一体,汇聚成我们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指引、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


  (作者: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本期编辑: 刘昀昀


新闻联播:习近平致信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


光明日报一版文章:以伟大斗争应对百年变局


教师中"烹饪大师"荟萃,毕业生开挂模式走俏!哪家高校?


东大街五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最新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