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用儿童心理学看《间谍过家家》……

Remii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10-28


最近,一部名为《间谍过家家》的番剧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可爱的主角之一阿尼亚更是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


而《间谍过家家》则是一部披着谍战的皮,讲述着温情家庭生活的动漫,它最大的看点无疑围绕着“家庭”这一话题进行。



那么先给没看过的小伙伴大致介绍一下故事吧~


本番剧共有三个主角,他们各自担任的角色分别是父亲、母亲、孩子。


父亲福杰是一个在东国从事谍报行动的西国特工,外在身份是精神科医生,而真实身份为代号黄昏的间谍;


母亲约尔是一名在伯灵顿市政厅工作的女性职员,真实身份是一个代号为荆棘公主的职业杀手;


孩子阿尼亚是一个被四次领养后送回,甚至于孤儿院也换了两所、名字也改了三次的孤儿,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读心术的超能力者。



父亲福杰受上级任务委托调查一名威胁东西两国和平的人物——东国国家统一党总裁多诺万·德斯蒙。


为了顺利潜入德斯蒙儿子就读的名门学校的联谊会,福杰必须在接到任务的一周之内组建家庭,从而进入贵族学校,获取接近德斯蒙儿子的机会。



于是福杰想到了去孤儿院领养个孩子,而他不知情的是,被他选中的那个孩子,也就是阿尼亚,是个具有读心术的超能力者。


女儿找到了,但还缺个妻子。



机缘巧合下,福杰在裁缝店碰到了约尔,约尔的真实身份是个职业杀手,她为了能够更好地隐藏自己的身份,所以此时正好需要一个社会关系帮助自己掩饰身份。


三人虽然互相隐瞒身份,但利害关系一致,便临时组建了一个家庭,开始上演温馨的日常生活。



大致的故事如上。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间谍过家家》里体现了怎样的儿童心理吧~



“读心术的超能力”——儿童的感知力


虽然在番剧中,阿尼亚被设定了具有“读心术”,但实际上,每个孩子可能都有这样一个“读心术”。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实际上是有很强的感知能力的,“孩子永远是父母关系最敏感的感知者”。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静止脸实验


实验之初,母亲与几个月大孩子进行正常的亲密互动。


妈妈看着孩子的小脸,摸着孩子的小手小脚,咿咿呀呀说着什么。


尽管孩子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但看到母亲的笑容,孩子就很明显处于一个舒展和开心的状态。


接下来,母亲按照心理学家的要求,开始面无表情。


坐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很快察觉出母亲的不快,想要做动作吸引母亲注意。


孩子试图与母亲互动,但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而当孩子尝试多次后,发现妈妈依然无视他时,就开始情绪崩溃,大哭不止,甚至上前去拍打母亲的脸。


就像《间谍过家家》中的阿尼亚一样,因为被设定了具有“读心术”,她总是能够知道父母的想法,会害怕父亲把他送回孤儿院;



但没有“读心术”的影响,她也依然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系缓和,说出那句“父亲和母亲和和睦睦”。



孩子最怕的,是父母像陌生人一样的无视和冷漠;父母的漠视,就是对孩子心灵和精神的杀戮。


父母的脸,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从父母这面镜子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寻找自己的安全感。



从婴儿时期,孩子就会有情感需求,在与大人互动时,TA渴望得到爸爸妈妈温和而积极的回应。


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出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


当父母在过大的压力下,面对孩子时表现出焦虑、抑郁、冷淡、不耐烦、敷衍等情绪,对孩子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过家家”——儿童象征性游戏


有一种游戏,不用教,也没有普及过,但是无论是早年的我们,还是现在的孩子,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孩子,他们全都玩过,这个游戏就是“过家家”。


番剧《间谍过家家》里也有这样的情节。


阿尼亚十分喜欢看一个叫《间谍大战争》的冒险动画,久而久之,她常常会扮演“间谍”,并向父母表达想一起玩“像过家家一样的间谍游戏”的诉求。



“过家家”游戏是儿童象征性游戏的一种。


所谓的象征性游戏就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其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


儿童大概在2岁左右时出现象征性游戏,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从自我模仿到社会模仿的游戏过程。


一开始,孩子的象征性游戏是个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模仿,比如他们用玩具手机代替真手机,假装打电话;用玩具娃娃当小宝宝;用杯子假装喝水等,这都是自我模仿。


这些象征性游戏中,孩子本身的角色并没有变化,他们只是对外在的事物或行为进行模仿。


随着儿童智力的提升,3岁以后的孩子进入了社会模仿阶段,开始学会替换本身的角色,模仿别人。


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妈妈、警察、医生、老师等,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越来越复杂,情节也越来越丰富。


比如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医生,让妈妈充当病人,然后像模像样的给妈妈检测身体,还要给妈妈打针。


那么为什么孩子容易沉迷于象征性游戏呢?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岁左右进入了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有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符号系统,开始学会了语言。


语言,即用抽象的符号来象征具体的事物,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能力。


当别人跟阿尼亚说出“间谍”这个词汇,阿尼亚自然就联想到是在说“间谍”这个具体东西。


这是因为在阿尼亚常看的《间谍大战争》动画中,她明白了“间谍”这个抽象词汇代表的现实间谍的意义,这是一种象征思维。


而象征思维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技能,运用并不熟练,他们有强烈的使用这个新技能的欲望。


因此象征性游戏便成为了孩子的“宠儿”,就如同阿尼亚每时每刻都想和父母玩“间谍游戏”一样。



在你的儿童时期,

你是否也有过相关经历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END-


编辑 | Remii

排版 | ame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谢琪

图源 | 番剧《间谍过家家》

参考资料:

[1]《儿童心理学》,[瑞士]让·皮亚杰/ [瑞士]巴蓓尔·英海尔德 著,商务印书馆,1980.

[2]简书:静止脸实验

[2]知乎:新生儿可以感知到妈妈的情绪吗?

[3]知乎:为什么全世界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不可不知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