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的故事 | 我们要如何面对苦难
最近,B站的一个视频冲上了各大平台热搜
他是少年天才,但是被郎中打错药医断了腿
他是村里的“工程师”,村里许多人家都要请他修电器
他是军队里的好homie,自制木件,首长都是他的澡堂好兄弟
他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最打动我们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二舅身上的生命力。
所以今天,我们想来聊一聊,如果有一天生命中也遭遇了重大的打击,我们怎样做才可以度过阴霾,保持生长?
一、正视苦难的意义
苦难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意义?
它像是时代的一粒尘埃,充满着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它会飘向哪里。
它在历史长河中并不起眼,可是它又真真切切地可以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人一夜间压垮变成颓唐绝望的人。
按照傅佩荣老师的观点,所谓意义是获得了理解的可能性,通过苦难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即苦难的价值在于思考与理解。
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从苦难中吸取的教训、总结的经验,通过克服苦难而提升的能力。
我们不是为二舅身上背负的苦难而动容,而是为二舅面对苦难时的豁达、坚韧、善良与赤诚所打动。
所以在苦难中,我们更应该保护自己思考的空间,减少自己的情绪内耗,去集中精力与时间去解决当下的困境,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二、接纳自己的苦难
在励志的影视剧/电影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
本来平庸的主人公在生活中遭遇了重创,一段时间的沉沦之后,奋起直追,化痛苦为动力,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人生巅峰,从此脱胎换骨。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苦难不是坎,是人生的养料,是成长的动力,是下一座人生高峰的起点。
可是,就在我们对于“人生巅峰”愈加渴望时,我们就会对当下的痛苦越排斥。
这种对于痛苦的对抗,不但不会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反而会加深对于痛苦的印记并负重前行。
这种对抗苦难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陷入反刍思维中,我们可能会反复地思考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的症状、原因、结果(韩秀, 2010)”。
比如,你可能在脑中会反复重现那些让你痛苦的场景——高考出成绩、被辞退、房租上涨,并延伸思考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接纳自己的苦难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视频里,二舅碰到了当年给自己打错针让自己双腿残疾的郎中,会笑着调侃,从不说遗憾,也是因为这样他成为了一个在村里第二快乐的人——因为他从不回头看。
“我们不得不接受命运和苦难,就像接受一场不期而遇的雨,接受天空的霎然晦暗,视界中的一切蒙尘发灰,接受冰冷透湿的衣服和被雨水洗去的妆容。(知乎高赞)”
命运的不变在于永恒的变化,允许一切发生,不管是美好还是苦难。
三、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苦难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疲惫,而是内心巨大的冲击与骤然丧失的希望。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
高赞回答说:“不是能力问题,不是外貌问题,而是没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这种内心的冲突,会让个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很“拧巴”的状态,一方面对于细碎的事情过分敏感,却对于需要投入的事情无法专注。
久而久之,人就像瘪了气的皮球,失去了生命的韧性。
在正视苦难的过程中更难的是如何面对曾经外界以及我们自身给予自己的期望。
在面临失败时,我们总会用“如果...,那就好了”,把对现实的想象一并揉杂进夜晚的梦里,让梦里的自己享受拥有“不一样人生”的美好。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苦难不是失败者的标签,它只是我们充满着变化性、随机性的命运中的一段旅途,是不可控的、暂时性的事件。
四、关于苦难,一些可以尝试的小练习
1
表达性书写——正视,保持思考
表达性书写是一个具有主题导向性,并描述对其深层次想法与感受的书写,由peenebaker等人(1998)首创。
随着这项技术不断发展,又分为了情绪表露书写和引导认知书写。
有研究发现,情绪表露书写对低特质性焦虑个体更为适用,而引导认知书写对高特质性焦虑个体更为适用(魏大龙,2016)。
情绪表露书写步骤
(Pennebaker et al., 1988)
1.请叙述关于当下使你焦虑的事件、计划或任务
2.尽量详细地把你的所思所想、心理状态和感受描述出来
3.连续书写三天,内容不限
引导认知书写步骤
(Lu & Stanton, 2010)
1.第一天:
请叙述关于当下正使你焦虑的事件、计划或任务,请写出你对这一焦虑事件的看法,它给你带来哪些挑战和机会?不必关注你对该事件的情绪。
2.第二天:
请叙述关于当下正使你焦虑的事件、计划或任务,请写出你应对这一焦虑事件的方法?包括你已经采取的行动以及预备的应对措施。不必关注你对该事件的情绪。
3.第三天:
请叙述关于当下正使你焦虑的事件、计划或任务,试想你在未来对这一焦虑事件有什么新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焦虑事件可能有什么新的进展?
2
臣服练习——接纳,向前看
放弃对现实进行控制而转向接纳的行为,在心理治疗师Nancy Colier(2016)看来是一种“臣服”,其核心在于乐意去遇见现实生活原本的样子(the willingness to meet life as it is)。
她也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臣服练习”。
“臣服练习”步骤
1.如果我让一切都保持原样,现在是什么样?(What is it like right now if I let everything be just as it is? )
2.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此刻的真实体验是怎样的?(If I don’t do anything to it, what is my actual experience in this moment?)
3.感受这个当下。(Feel this, here, now.)
臣服的过程是一个对“不确定感”脱敏的过程,它让我们慢慢地去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让我们逐渐去抛弃“我可以控制现实中的任一情况”的偏执信念。
这种过程可能伴随着痛苦,但最终你会获得一种解脱后的自在与安逸。
3
正念——关怀,看见自我
通过每天5到10min的正念冥想,去感受真实的自我,去放下对事物、对自己的固有看法,学会“不带评价地看见”。
如此,才能够开始看到从前有意回避的、不愿承认的某些方面;才可能听一些过去不愿意听的评价;才可以面对不加粉饰、甚至有些缺点的自我,继而在真实反馈下建立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
二舅的一生,像是余华《活着》的现实缩影,余华曾说“我书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
但我绝不是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事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他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
普通人的一生,被苦难填充,但也被鲜花铺就,因为我们热烈而勇敢地活着。
希望今天的推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面对苦难的勇气与力量。
编辑 | 百事宜可乐
排版 | ame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谢琪
图源 |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网络
参考文献:
[1] Colier, N. (2016). When It's Time to Let Go of Control and Surrender. Psychology Today.
[2] Pennebaker, J. W. , & Susman, J. R. . (1988). Disclosure of traumas and psychosomatic process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6(3), 327-332.
[3] 韩秀. (2010). 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其与完美主义、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浙江大学).
[4] 魏大龙. (2016). 不同特质焦虑个体的表达性写作干预—情绪表露,情绪抑制及引导认知的影响.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中师范大学).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