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回答2022|我好像……已经习惯了逃避

Remii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10-28



遇到事情,总会下意识把自己藏起来。

逃避虽可耻但……?

本期我们选取了两位朋友的困惑,

你也有所感触吗?

来康康咨询员的回复吧~



#

“我把我自己变成了一只刺猬”

我是个女孩子,今年22岁了,从小就属于比较缺爱的那种,从小父母不怎么管我,再加上我妈妈这个人性格很极端,特别敏感多疑,在她的影响下我的性格更糟糕。


我从小好像生下来就不被人喜欢,我和任何人在一起都能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很糟糕,搞得所有人都讨厌我,都恨我,厌恶我,可是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做了什么


我知道我很敏感,很孤僻,其实我也能感觉出来我的性格跟别人不一样,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消极悲观。这就是我,而且我会多想,我会把人想的很坏,我担心别人伤害到我。


所以很多时候我把我变成了刺猬,现在的我越来越古怪了。我不敢和别人相处了。只要一相处关系就会很糟糕,然后我就待不下去了。然后我就想逃离,然后我就陷入了痛苦。


我也想改变,可是不知道怎么改。很多时候提起第二天要见到别人,我都是恐惧的,我很害怕受到伤害,很想把自己缩成一团。上学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和室友打成一片,上班了和同事也很有距离,感觉别人都能很好的相处,一到我就不行。


不知道为什么和别人关系那么糟糕,我也没有背后说别人坏话,也没有害别人。可是就是好糟糕啊。

——李李



 咨询员回信 


李李同学你好,展信悦~


当刺猬遇到危险时,它会感受到威胁,并把刺立起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这些刺其实是向后的。在我们与他人的相处中也是如此。


敏感的你或许比别人更容易感受到不安全,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就习惯以“对抗”的姿态去面对世界。而当你立起自己的刺,周围的人也会感到被威胁。所以这种不和谐、不舒服就产生了。


你用了很多负面的、绝对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生下来就不被喜欢”、“和任何人在一起都会不愉快”、“所有人都讨厌我、恨我、厌恶我”。我猜你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正回想起一些不太美好的记忆。但是,让我们再想一想,这些都是现实吗?从没有人向你表达过善意吗?当你和他人在一起时从未有过愉快的体验吗?


每一次我们和他人的相处,其实都像是在照镜子。在你的人际关系中,映射了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我们形成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一道证明题。


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做出了一个假设:“我很糟糕,我不会被喜欢”,那么在往后的相处中你也会无意识地去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忽视掉了那些“好”的瞬间。不出意外,最终得到的结论只会是“我果然很糟糕”、“我果然不值得被喜欢”。


相反,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假设是:“我很好,我值得被喜欢”,你猜会怎么样呢?那样你就能很自然地去发现那些“被爱”的瞬间了。


正如你所说,或许你成长在比较紧张的家庭环境中,或许你很少能够感受到人际带来的滋养,或许也少有人告诉你该如何去维持一段良好且持久的关系。


这些过往塑造了现在的你,但是没关系的,你的未来将如何改变,全然由你自己决定。


我能感受到,你发现了自己的不同,也急于去做一点什么,让自己变得快乐、合群、善于交际。但如果这些刺已经生长了22年,那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被拔除掉的,而这个过程也一定是痛苦的。让我们慢慢来,不用拔掉身上的刺,你也可以试着去表达自己、拥抱他人。而当你拥抱这世界,世界也将紧紧回抱你。


从明天开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吧。每天给自己一些正向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很好”,并在日常中去寻找能够支持它的证据。去回想一些和他人相处中感觉良好的瞬间,并且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要让自己彻底逃离,想想有没有让自己感到比较安全的人呢,去见一见他吧。


不带有任何假设地与人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试着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当然我也希望你可以踏进咨询室,和咨询师聊一聊你的害怕和不安,再一起去探讨属于你的《刺猬生存指南》。


总之,希望你能好好的,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



咨询员:唐艺铭

真诚接纳,欣赏,并且爱上自己。




#

“我总是担心结果”

开始做一件事时,自己就会担心结果。因为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自己就会选择不去做。


然后一直逃避,通过无意义的娱乐消遣来麻痹自己,让自己不去想。我觉得这种想法很消极,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揪揪



 咨询员回信 


揪揪同学你好啊,感谢你的信任与来信。缘分让我看到这封信,遭受同样的困扰让我写下这封回信。


在信中,我看到的是对于确定和控制感的渴望,当确定和控制感无法得到满足时,巨大的焦虑就会产生,“无意义的娱乐”就成了对抗焦虑的武器。


对于确定和控制感的渴望,它还有另外的名字,叫拖延症或者完美主义,事情太重要或者要求太高会让自己要考虑非常清楚才敢开始,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模糊情境下不仅不敢开始,还会因为截止日期的靠近不断增加焦虑,这个时候无意义的娱乐就成了逃避的有力武器。


这时,我们会因为害怕失败或害怕承认自己的弱点而选择拖延,拖延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待自己准备得更充分时,再开始着手完成任务。而一旦完成质量不尽如人意时,便可以认为或解释成是时间紧迫所致,而非由于自己能力不足。


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尊。因此在出现拖延行为时,不妨先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告诉自己先做完再做好,即使再次陷入拖延,也可以尝试以鼓励和原谅代替自我指责,觉察到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再以自然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关于对抗焦虑,我们可以尝试设定合理的目标,防止过高的期待让自己止步不前、徒增焦虑,甚至可以把目标适当降低,降低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先做完,给到自己一定的效能感,让自己意识到自身是有能力完成任务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继续完善,不求一蹴而就,但可以精益求精。


接下来可以尝试将目标进行分解,焦虑是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而当我们将目标分解到当下可以进行的一件具体事情,比如复习一章课本、检索一篇文献、弄懂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将注意力锚定在当下的事情,而不是去感知任务的宏大进而产生焦虑。


最后,不妨在自己完成小任务之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完成任务后的积极反馈也有利于自己去改善拖延。


假如你来到咨询室的话,我会邀请你和我一起分析原因。


比起思考解决方案,分析影响自己拖延的主要因素是一件更容易开始的事情。而事实上,找到自己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也能够帮我们更行之有效地解决它。因此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揪揪也可以思考以下因素是否也会导致你难以开始一件事。


1.情绪问题。当自己因为情绪问题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时,拖延只是情绪问题的“并发症”,是告诉我们应该停下,倾听自己内心的诉求,让情绪得到舒缓,让心灵得到休憩、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2.非理性的认知。非理性的认知不但会直接导致人们的拖延,还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拖延着无法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细细觉察拖延发生的时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思考有没有其他替代想法更客观、更具有建设性。


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在一次当众汇报的时候我临时更换了自己的汇报内容。


感受:我很害怕。


内心想法:我临时更换了汇报的内容,本来准备的时间就少,这一次还临时更换,一定会汇报得很差,听汇报的老师、同学会觉得我是一个能力很差的人。


可替代想法:这一次我遵循内心的声音,在看到更感兴趣的内容时,决定将其作为汇报内容代替原来的准备,即使汇报效果不理想,我也做了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时间本来就少,尽力就好。更重要的是,一次的失误并不能就定义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价值。


在信的最后,作为一个经常自嘲是重度拖延的人,我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就是目标分解,一小步一小步的靠近目标,但是我也逐渐尝试去倾听拖延背后告诉我的事情,当我状态极佳去投入,却仍然拖延时,也许这是他在告诉我这不是我的热爱所在,我可以选择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


因此,如果拖延没有严重影响到我正常的学习工作,我并不会把他当成一个问题,我会仔细倾听他的声音,去认识那个我用理性探索也还未认识到的自己。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继续来信交流。


咨询员:陈家侨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地生活。



看完这一期的咨询师信箱,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哦~ 

 

 —— 欢迎来信 ——

倾听你的声音,回应你的困扰

▼ 这里是请回答2022的入口 ▼


1

END

1

编辑 | Remii

排版 | 水水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也圓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