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羊了个羊」上瘾的一个月里,我在逃避什么?

caron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10-28

“羊了个羊”,是九月份异军突起的一款消除闯关小游戏。在通关率不到0.1%的机制下,无数玩家分享自己被“羊了个羊”虐哭的经历,也有为数不多的幸运儿晒出自己闯关成功的记录。一时之间,“羊了个羊”爆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羊羊~



一个月过去,这款游戏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依旧顽固地留在一些人的应用界面上、小程序界面上,更有甚者,还将时间投入到无限循环的“发起挑战-失败-重新挑战”的模式中。


01

游戏都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能够常驻在应用界面的游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们所拥有的魔力是游戏设计者赋予的,为的就是延长玩家的在线时间,从而创造更多收益。


游戏的升级模式和奖励机制,给玩家提供了一个目标清晰、反馈即时和挑战平衡的游戏环境,只要玩家投入一定的时间或资金,就能轻易获得内在奖励感。由此,玩家进入了一种神奇的心理状态——心流。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①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②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③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④ 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⑤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⑥ 主观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时间而感觉不到时间的消逝。

⑦ 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性,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克服障碍的能力。


沉迷“羊了个羊”的玩家的表现实际上也契合心流状态的特征,但该游戏的存在却破坏了心流状态存在的前提——平衡的技能水平和挑战


不到0.1%的通关率,显然是游戏设计者为获取广告收益而故意提高游戏难度的手段。如此不平衡的游戏环境,为何还能吸引玩家重复挑战、不知疲倦?


02

“羊了个羊”背后的心理学


回想起“羊了个羊”入侵社交网络的那个下午:微博话题讨论度第一,朋友圈“羊了个羊”热度上升,甚至身边朋友问你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玩了那个游戏没有?”


当玩家因好奇心驱使打开游戏,首页界面就是省份排行榜:第一名广东羊队、第二名浙江羊队……上面甚至还显示了闯关成功的具体人数。此刻玩家最想成为的是闯关成功的羊群中任意一只羊。所以,当“加入羊群”的按钮被按下,玩家就跳进了这一游戏的重重陷阱。



①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表现为:


跟随时代潮流

特定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


顺应风俗习惯

长期性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



当然,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知道,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不到0.1%的通关率可不是说说而已,一开始玩家还能游刃有余,但到了游戏后期,槽位几乎要被挤满,迟迟没有办法消除槽位中的方块,每次点击都是赌上人品和运气,用尽所有的道具次数,甚至重新复活还是无济于事。


你以为自己永远只差一点点,实际上,这不过是种自欺欺人的错觉。



② 控制错觉定律



控制错觉定律由Langer提出,指的是在完全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境下,个体由于不合理地高估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而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


Langer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两种情境:


技能情境

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取得成功是可控的。


随机情境

幸运只是个随机结果,取得成功是不可控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混淆技能与随机情境,在随机情境中试图通过各种行为去控制结果。


当玩家无数次重复以上体验,久而久之便会发现:即使这个游戏不再风靡,即使玩家已经完全认知到这就是个圈套,但无所事事的时候,焦虑烦躁的时候,只要玩家看到“羊了个羊”,就会接收到一种暗示:点开它,再尝试一次,说不定这次就能通关。


之前的重复经历已经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你清楚地知道如何做能让自己走到最后,离成功更进一步,所以你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开始沉沦。不需要任何外力作用,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斯金纳箱”的小白鼠



③ 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的结构非常简单,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置于箱中,按下按钮随机掉落食物,在实验过程中,小白鼠自主学会了不停地按按钮,即便是40-60次按按钮才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保持这一行为习惯很长一段时间。




与斯金纳箱对应,玩家就是小白鼠,随机食物就是不到0.1%的成功机会,为了那个概率事件,玩家会尝试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


随机机制会导致上瘾。专业的心理学解释为,由于概率性给予结果,行为者很难直观地判断机制是否失效,但是单次的失败不会给予明显的“惩罚”效果,终止行为者的习惯,所以学习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



03

拒绝“羊了个羊”上瘾

跳出循环怪圈


由于边际效应,“羊了个羊”带来的刺激逐渐降低,不少人会在后期完全放弃这个游戏,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会无可救药地沉迷其中。这些人可能拥有以下特征:



 特征1 逃避现实 


大多数人应该都有同样的体验:明明觉得微博上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却还是无法关掉微博,只是一遍遍徒劳地从微博跳到豆瓣,豆瓣跳到知乎,知乎跳到朋友圈,朋友圈跳到QQ,等待着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刷新出现。如果出现以上迹象,问问自己,是否还有什么紧急事项或麻烦事情需要自己处理?


当我们逃避现实的力量越强大,成瘾程度就越高。一个在生活中有着清晰目标和执行计划的人,他能够从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很难对任何网络游戏上瘾,而一个因为明天就要交论文今天还没动笔的,被强烈焦虑所困扰的人,倒是往往会盯着各种无厘头的小游戏玩一下午,即使是“羊了个羊”


内心对于现实冲突的逃避,会让有些人躲进游戏的舒适区,短暂地出现游戏成瘾的症状。这时候,直接切断媒介,并且直击自己逃避现实的原因,强制性行动,才是真正缓解焦虑,避免上瘾的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特征2 从游戏中获取成就感 


 每个人获取成就感的模式都不尽相同,多数人的价值观是“以现实成就为荣”,但有一部分人,他们的价值观是“以游戏成就为荣”。他们获取成就感的模式来源于游戏。


而要解决游戏成瘾的问题,则要从根本上改变获取成就感的模式。


改变获取成就感的模式是极其困难的,只能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它伴随的不仅是内心价值观的部分坍塌和重建,还有自我怀疑和自我焦虑。特别是当转变来到关键时期,旧的成就感来源已不能再使用,新的成就感还未来临,负面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重蹈覆辙。




总结语


当现实生活中出现焦虑事件,由于惯性,我们会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一些重复性行为上,比如“羊了个羊”上瘾。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常理心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反常行为,多了解自己,即使是寻求转变,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后,想问一句,你们还在玩“羊了个羊”吗?有没有通过无敌变态的第二关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哦~


- END -


编辑 | caron

排版 | Cylin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源 | 网络 大葱明

参考文献:

[1]知乎:为什么很多人沉迷于电脑,总会不由自主地打开电脑玩游戏?

[2] 壹心理:游戏成瘾的原因是什么?

[3]成年,李岩梅,梁竹苑.权力的三种心理机制及其影响[J].心理科学,2014.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