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级大心课优秀作品展 | 课程感悟:“我”不是他人定义的
授课老师:
莫艳
艺术学硕士,助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学生会、易班工作站、艺术团、辩论队指导老师。
参编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女班)、参演舞蹈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参演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获表演金奖、参与《广东排瑶大长鼓舞》获“非遗”舞蹈进校园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优秀精品课例”;
广东省辅导员工作案例一等奖;指导学生作品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铜奖(国家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省级)。
大学,人生自传中隽永华丽而短暂即逝的篇章。
与刚过去不久的高中岁月相比,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代替了备战高考的紧锣密鼓;缤纷精彩的文艺活动代替了永无止境的高三课表;琳琅满目的华师菜品代替了单调将就的高中饭堂——似乎就像是久困兽笼囹圄的雏凤,终究以成年的名义,获得了被剥削的自由,飞回了被夺走的天空。
黑格尔说过:“一旦充分自由这个抽象概念进入个人和民族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它更难以控制的了。”
其实,在大学这充分自由的象牙塔里,我们的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光明的导向的话,那么在我们头上悬挂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会成为幸福大学生活的羁绊。
因此,在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里面,我们仍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为此,今年我校特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第一批参与课程的学生,实在是受益匪浅,意义非凡。
01
印象最深的一课
回望这短短八周的理论心理课程,于我而言,每一节心理课不仅仅是老师传授心理知识的过程,更加是我们一步步探索自己的历程。但因篇幅有限,我不可能全然将之分享,最终也还是选取了自认为印象最深的那一节课堂——“认识自己”。
那一节课上,老师先是把课前打印好的表格发到我们的手中,莫老师让我们用能够真实形容自己的词语填写在表格上。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一类的人;或者说,我不敢给自己太多的定义。
回忆人生已逝的十九个年岁,好像我能够了解到的自我评语,都来自他人。如果说,大脑中的词汇似浩瀚星空的话,为了完成这个课堂的小任务,此刻的我就像是一位采撷星星的人,凭着第一印象,揽星之词语,列之于空白之中。
接着,莫老师就引导我们把这些词语分类——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是优点还是缺点?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应该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这么认真地来认识我自己吧。
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也从来没有很刻意地要对自己进行认识与评价。我总觉得这些没有什么必要,只是十分地想要把自己认为做得好的部分做得更加优秀,把自己认为做得不好的事情尽最大努力改正就够了,他人的反馈就是我验收成效最好的对照了。
然而,我错了,因为这只是他人眼中的自己的好与不好,不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好与不好。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自我实现者都可描述为在行为中具有相对的自发性,并且在内在的生活、思想、冲动等等中远远更有自发性。他们行为的特征是坦率,自能,很少做作或人为的努力。”
小时候的我不太爱去像其他男生那样围在一起打打闹闹,父母就认为我有点儿性格孤僻的倾向,于是向我灌输了太多“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啊”诸如此类的观念。
在他们的建议中,我也有尝试自己好好地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中打打闹闹,可是我后来发现,相比起这些活动,我更喜欢的是多看一些书,因为我觉得在书中会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等着我去探索。
而我又不是不去社交的那种,父母就纯粹地按照他们的思维把我的“不去融入打打闹闹的群体”当作是了孤僻,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我的“不好之处”。此刻,我的表格上,就有所谓的“孤僻”一词。
可是,我真的是“孤僻”吗?
断然不是如此的呀!
我并非不善于社交,我会和同学谈及内心所好,也会和好友隔三差五地互致问候与祝福,更会和朋友们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周末旅行,我喜欢每一次心和心,思维和思维之间的碰撞。
除却这些,我也喜欢自己独自与自己相处——看一本书,对着窗外发呆,又或者说一个人散步,迎着路途之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并不觉得这些是孤僻的表现呀。
相反,热闹时尽情地去与每一颗心与心交响,静寂时独自和内心对话,提炼生命的思绪,这都是十分的正常之表现。我,就是我呀!
莫老师的那一节心理课让我醍醐灌顶:原来,他人眼中的评价不一定是真实的呀。曾经的我迫切地想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找寻那个更好的自己,可是,殊不知只有自己才更加地了解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屏蔽掉一切他人的评价。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要先接受,面对好的评价我们先扪心自问是否属实?实则继续努力;虚则填补缺陷。
面对坏的评价,我们得从原则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这个行为是否根本上错误?是否根本上对他人的幸福造成了影响?是,则以他人的评价为明镜,找出缺点,必定改正;否,则保持自己个性化的本心所在,继续如此。
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请教他人或者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附图:笔者于此节课堂的收获,
以及其积极意义——认识自我的思维框架)
我想,我们只有用符合根本原则的认知去认识自己的方方面面,才不会在他人的评价中浮浮沉沉,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02
感触最深的知识
论及这短短八周心理课之感触最深的知识点,我会选择“延迟满足”。因为在老师讲述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曾经。
曾经的我,用父母的话讲,是一个十分禁不住诱惑的人。
譬如说,小时候有一次妈妈从外面带回来了一份香气浓郁的芝士蛋糕,那时的我正在做着功课。妈妈说:“等你做完功课,并且让我检查发现没有犯什么低级错误之后,你就可以尽情地享用啦。”那时候的我先是爽快地答应了,谁知我禁不住诱惑,趁着妈妈去厨房做饭的时候偷偷地尝了一小口。
被妈妈发现了——于是,妈妈的责备驱散了我的心情,作业也做得一塌糊涂。那天晚上,妈妈就和我说:“俗话说:‘无功不受禄’,你要知道,苦尽甘来,奖励永远是藏在努力与汗水之后的,你要禁得住诱惑,要心无旁骛往目标进发。”
现在回想起来,妈妈那一段话就蕴含着最为朴素的“延迟满足”理论,我也自从那时候起开始下意识地抑制住诱惑的干扰,尽管那诱惑就像在我内心中挠我的虫子,但在一次又一次磕磕绊绊的努力之后,总算有了点坚韧的模样。
妈妈不曾告诉我用什么具体方法排除诱惑的干扰,但是每次有诱惑阻碍着我前进时,我就想象着达到目标后的甜美,就会有十足的勇气与定力往前冲。这样想的结果是,我可以进入心流状态,不受任何干扰地向着目标进发。
米哈里教授在《心流》中提出:“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我们把它称为‘心流体验’,因为接受我们访谈的人,大多采用这类字眼描述他们处于最优状态时的感觉:‘好像漂浮起来’,‘一股洪流带领着我’。拥有它的人就能培养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能够用更多的精神能量,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
“延迟满足”就能够使我们锚定决心,把享受的欲望抛到目标之中,从而以心流体验冲向成功。在过去,“延迟满足”,使我受益;在现在,听到了老师讲授“延迟满足”的意义之后,我更加确定了它的伟大作用。
03
触动最深的活动
一堂课上,莫老师和我们来了一个互动——手势舞。手势舞我只是在看一些视频的时候看见过,但是真正让我学起来可真的没有尝试过,因为我总是觉得,这样的活动和自己不太符合,在心理层面上给自己设置了关卡。
但既然是心理课所需,这时候我也不愿退却了,于是我们就跟着莫老师一节一节地学习起来。
有些事旁观不觉得有什么意义,而当我们真正地参与到了其中之时,我们才明晰其带给我们的力量之大。
伴着音乐,我在学习之中慢慢地领悟:手势舞其实也是一种找寻快乐的方式,我在这从前不曾涉足的领域,找到了快乐的模样。
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各种条条框框而束缚了我们尝试的步伐,我们永远都尝试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东西,只要是在不伤害自我的身体健康、不干涉到他人的权益、不会干扰到社会的秩序的前提之下。
理论课之后,我们开始了实践课的版块,内容是打卡每天快乐的三件小事,我从一开始就十分喜欢这样子的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于瞬间,而那一瞬间却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足以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但也正是因为它们往往发生于一瞬,便有了昙花一现的可惜之意。《菜根谭》有言:“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然而,我觉得,就这么让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就白白地流走了,未免也有点儿太可惜。我一直都有着要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念想,可总没有行动的发生,只是让他留存于一个小小的念头,如水逝去罢了。
然而这一次实践课的活动真的成为了我要记录下这些事情的动力,每每回忆起这些美好的小事,总有一股暖流涌进内心。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实的幸福》里面说:
“好奇的人不会容忍模棱两可的情境,他们会去追求真相。好奇心可以是很特定的(如只对玫瑰花),也可以是很广泛的(对每一事都睁大眼睛去观察)。好奇心驱使我们主动地追随新奇的事物。”
我想,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意身边的小事,就能从中汲取幸福。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遇、所感,都会改变着我们心理活动的状态——我们会快乐、会伤心、会自豪、会自卑……
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的话,未免会造成过犹不及的心理失衡,最终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慢慢失去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心理健康,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安装一个检测器,当检测器察觉到异样时,我们也要讲求方法地使我们的心理健康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
待未来真正进入了社会工作,我们也要懂得时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享受健康的人生!必要时,永远别忘了华师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永远的信赖!
-END-
文案 | 欧宗杭
主编 | 瞎猫 宋姣姣
排版 | plu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祝菡
图片 | 作者提供 网络
参考书籍:
[1] 《心灵简史:探寻人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陈珺 著,线装书局,2003.
[2] 《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美] 著,张定绮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
[3] 《真实的幸福》,塞利格曼[美] 著,洪兰 译,万卷出版公司,2010.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