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师信箱 | 最亲近的人“生病”了,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最无力的时刻之一,是身边的人“生病”了,你却无能为力。想摆脱控制,想拯救低谷,却束手无策。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咨询师信箱。


本期要回复的问题有:


1. 如何摆脱控制欲强的父母

2. 朋友状态一直很抑郁,我该如何帮助她



01

“妈妈认为我是个白眼狼。”


您好。


我的妈妈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是指导我要去做什么,对我的多数选择第一时间产生质疑。而我只是希望她可以尊重我支持我,而不要替我做出选择,然后要求我去执行。


我有选择的能力和应该有的自由,可是当我高考选择学校和志愿的时候,因为她的想法和一句“为我好”,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最想学的专业,又在大一根据她的意愿转去了师范专业,其实我不喜欢。


我从选择志愿那一刻就一直后悔和自责着,因为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可是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我一直在妥协,欺骗自己这样做是更好的,妈妈不会害我,可是我其实并没有热情,也很痛苦。


我曾试着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真的是积攒了很久的勇气,但是妈妈并不理解我,她认为她付出了所有的爱,而我却是个白眼狼。非常认真说出的话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这使我非常受伤,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园子


咨询师回信


园子你好,通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位有深度思考的个体。你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确知道妈妈的控制欲如何影响你,让你感到痛苦。你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有坚持自我的决心。


同时,我也看到了你的挣扎。当你想要行使自己的自由的时候,妈妈的控制欲阻止了你。你向妈妈表达了你的诉求,但反而引来妈妈的指责,无法得到理解让你十分受伤。


似乎在你看来,想要获得自由,必须得到妈妈的尊重和支持。


我想问,为什么妈妈的同意和理解,对你来说是必需的?



你似乎也隐隐约约地察觉了一些,但“欺骗自己这样做是更好的,妈妈不会害我”。换句话说,有些时候你知道妈妈的决定其实并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但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你独立选择。


这个阻碍你的东西,和课题分离有关。课题分离指的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他人的情绪、期待等课题负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许多父母会不自知地把自己的课题强加在孩子身上,如“当年我没考上好大学,所以你要考上好大学,了我的遗憾”。也就是说,孩子背负起了父母的课题。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为你妈妈的课题负责。你妈妈的那份期待,和发现你持不同想法后的愤怒情绪,都不需要你来满足和处理,这是她自己应当处理的事情。同样的,你对你妈妈能支持你的期待,也不应该由她来负责。



当然,现实的亲子关系绝对不是一句轻飘飘的“不负责”就能解决的。真正的解决需要长久沟通的努力和改变的决心。欢迎你来咨询中心和咨询师进行具体讨论。


那么现在,我们能做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为自己的课题负责,即你要为自己的追求负责。如果下次再有选择,可以尝试坚定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如果因此被妈妈指责,请不要忘记自己的底气:我的人生只能由我负责。


另外,父母并不是完美的。许多父母受认知局限做出不当的决定。把“欺骗自己妈妈不会害我”的陈述,改成“妈妈想为我好,但没能做出正确的行动”,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妈妈。


你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而改变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吴晶蕾

个性签名:过去我学了太多如何思考世界,现在我想知道怎么感受世界。


02

“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她。”



老师,您好!


我有一位好朋友,她有很长一段时间会处于不开心的状态,提不起劲,总是自我否定。会经常哭和失眠。


我跟她提了几次陪她去医院看一看,如果是抑郁症需要吃药治疗。但是她每次都拒绝了我,她说她是阶段性的,一两个星期崩溃一次。她想等她实在受不了再去医院。但我很担心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她,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些这方面的建议呢?谢谢您。


——小林



咨询师回信


小林同学,你好呀!从你的提问中,能感觉到你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帮助朋友的急切。


首先,我能看到你为你的朋友做了很多,我想肯定你所做的努力。你提到了“建议她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其实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虽然她现在还没有采纳你的建议,至少,你为她提供了一条道路,当她自己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有了一种选择,这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然后,你提到说:“我很担心她,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帮助她”。和大部分人一样,在听到亲朋密友患上抑郁症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我要帮助他,我希望他能赶紧好起来”。但是呢,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为对方好的那些事情,未必会是对方想要的。


比起帮她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去“看见”她。我们不妨先从了解她身上的抑郁症开始,来看看“她”为什么会抑郁。



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之一贝克提出了抑郁认知三角,它包括自我、世界和未来3个方面的认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这三角的其中几个角“破碎”了。


自我“破碎”—— “我好没用”,这是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第一种的想法,这是一种“低自我价值感”的表现。她会控制不住地否定自己,攻击自己,认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第一反应会认可她的价值,“才不是这样的,你很好”,然而,这并不一定会起到效果,反而会让她觉得你根本不理解真正的她。或许去倾听,去了解,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未来“破碎”——“我觉得未来一片灰暗”,这是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的第二种想法,这种想法其实反映出了她已经做过很多的尝试,但是现状并没有发生改变。


假如单纯地对她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变好的”这样的话语,只会加深她的无助感,让她觉得你不理解她。或许陪她去探讨、去肯定她的一些努力,去鼓励她做想要做的事情,能起到更好地效果。


世界“破碎”——“我感觉没有人懂我,感觉被世界抛弃了”,这是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的第三种想法,他们往往感觉孤独,没有人可以依赖。


这个时候,如果轻易地回应“我懂你”“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只会加深她对你的不信任感。或许,长期的陪伴,以及她需要你时,你的及时回应,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抑郁的三个认知的角,往往让抑郁的同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越是去想,越是觉得糟糕透顶,越是无法从抑郁的漩涡中挣扎出来。


或许我们要去理解,正在经历抑郁的她,是因哪一个认知“坍塌”,避开那些可能会“踩雷”的表达方式,去陪伴,去看到她这个人的全部,而不评判她的表现,不要求她为了某些事情而努力,去鼓励她“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这些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帮助”。



此外,你还要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与抑郁症患者相处久了之后,自身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抑郁情绪或症状。只有让自己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陪伴和帮助她。


无论如何,亲友患上抑郁症都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而抑郁症的康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陪伴与爱,是我们能给抑郁症的亲友提供的最好的支持。




陈逸臻

个性签名:若心之所向,平凡的日子也会泛着光。



看完这一期的咨询师信箱,

你有哪些感触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哦~


—— 欢迎来信 ——


倾听你的声音,回应你的困扰

▼ 这里是请回答 2023 的入口 ▼



文案 | caron

主编 | 宋姣姣

排版 | Blakey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图片 | yoshtomo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