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过去的歌好听?
萌主有话说
常常听到身边人感叹:“哎,听来听去,还是过去的歌好听。”是现在歌质量下降了,还是我们的耳朵越来越刁钻了?
part`1
part.1
01
# “千禧时代是华语乐坛的鼎盛时代”
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耳边常能听到的歌曲中,有多少是2005年左右发出的?
前段时间,有一个微博话题被推上了热搜,#十五年前的华语乐坛#这迅速引起了大家的一波回忆杀,张韶涵,王心凌,S.H.E,by2,五月天,苏打绿……这些对于现在10后们陌生的名字,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2000年到2015年,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音乐启蒙年代,也是唱片行业的最后一段黄金年代。互联网也还没那么兴盛,乐迷们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在专辑发行后,第一时间冲到唱片店,抢购到一张专辑。
唱片虽然是工业化的结果,但其背后成熟的产业链,也是歌曲质量的保证。因此,许多歌曲流传至今,曲调和歌词仍旧不会过时。
但随着音乐技术的成熟,MP3音乐格式、数字专辑等等的发展,唱片行业逐渐衰落。而电视选秀、网络选秀等等渠道的增加,也压缩了歌手的成名时间,但同时也压缩了歌手的成长周期。而经纪公司的逐利性,也让一些歌曲并没经过好好雕琢,就被发行了出来。
就这样,那个“首首是精品”的华语乐坛年代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part`2
part.2
02 # “多久没有完整听过一首歌了?”
如今想通过榜单寻找好歌的人都很迷茫。
打开榜单,跳出的歌手,是个有八个似乎天天都挂在榜上,从来没有掉下去过。后来才知道,有一种榜单叫做“粉丝打榜”。或许一些人还没来得及听过,听歌次数就已经成千上万,“荣登” top10 了。
榜单中,仅有几个为专业歌手,其他都另有职业。
而某一年吴亦凡的粉丝为其冲billboard榜单,更为这一个音乐怪象掀开了遮羞布。也难怪郑钧会说出这样的的一番话。
而短视频的出现,像一个助推器,加速了所有人的生活。人们的耐心也在减少。30秒,如果合不上自己的口味,就会被人轻易“Slip”掉。
由此,许多独立音乐制作人也陷入音乐制作的困境。
对于很多深谙制作套路的人,这或许为他们提供了投机取巧的便利,几个基本和弦,随意地进行组合,就足够他们制作成百上千首歌曲。旋律、歌词在这些“音乐裁缝”的眼中,根本不重要,能在前15秒内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可这同时,对很多用心制作的音乐人是一种打击。
之前华晨宇在明日之子上批评某热门歌曲的创作者,就很能说明问题,因为这位创作者连最基础的和弦都不清楚。
30秒钟,无法形成对于一首歌好坏的评判。记得在《我是唱作人1》,梁博一首《黑夜中》非常打动我。这首歌有6分钟之长。当后采时,导演组问,为什么这首歌为什么设置时长时,他这么回答到:
我想留一分钟给我的乐手们,他们的存在才最后构成了这首歌。
一首好歌需要的时间,从来都不止30秒。而一首好歌带来的回味,也远远不止于它的那几分钟。
想一想,我们有多久没有安静下来,完整地听完一首歌了?
part.3
part.3
03
# “大浪淘沙的过程还在进行中”
我们总觉得过去的歌好听。
可很多歌曲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了时代的甄选,最终才成为今天大街小巷依旧循环播放的金曲。而现在的歌曲质量不如从前,一方面,我们的确正处于一个音乐爆炸式发展的年代,各种制作软件、制作工具井喷式增长,人们只要身边有工具,便可随意制作。这为音乐人提供了便利,但也导致很多良莠不齐的音乐混杂其中。另一方面,很多歌曲还没有经过时代的检验,就流到了我们耳朵里。
但其实,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好转。许多优秀的音乐人,也随着一些节目被推到了大众的面前。而近期的一档节目《我们的歌》,将新老歌手联合,相信这也有利于乐坛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当然,看推文的你,也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给这些成长中的歌手们一些时间,也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安静下来多听几首完整的歌吧,相信你或许会听到新的惊喜。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字丨刘佳琪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李晓暄
责任编辑丨陈玥凝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