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四个故事,道尽王阳明心学真谛——这才是最正的三观!

2018-03-15 中商研智库


1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立即察觉到传播心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于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


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2


他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弟子们唯唯。

王阳明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

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弟子笑着接受。

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遗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3


1509年,也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二年,其名气已大震于贵州。省会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会王阳明,听了几句后,就问他:“请问朱熹和陆九渊有什么不同?”

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心学,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自己胸口说:“都是一样的心。”

显然,席书问的不是这个,王阳明也没给他机会继续问别的,急转直下大谈特谈自己体悟的“格物致知”。席书渐渐听得入了港,热情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

王阳明欣然同意。席书临行前问道:“您讲课的主题是什么?”

“知行合一!”

席书一愣:“知行本是两件事,怎么能合一?”

王阳明摆出一副惊骇的样子:“知行就是一回事,我说‘合’都欠妥了。”

席书更是大惑,王阳明马上和他讲起“知行合一”的真谛来,这个真谛就记载于《传习录・卷上》中。

徐爱和席书一样,也不能理解“知行合一”,于是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说:“空谈理论,你理解起来很麻烦,你举个例子吧。”

徐爱说:“例子很多,比如大家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王阳明道:“这种人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知行分为两截。《大学》中有两句话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说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徐爱眉头紧皱,表示不明白。

王阳明解释道:“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讨厌。”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4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


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


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大悟,心灵满载而归。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王阳明针对此症,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中商研智库

以现代营销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形成软硬实力相结合,整合成战无不胜的巧实力,实现让石头飘起来!

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 中商研智库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1号院2号楼1818室

联系电话:400 066 6005              

                中国招商引资研究第一人

                  李伟林院长/教授简介

李伟林,中国第一个研究软实力、巧实力与政企招商、创业孵化结合的专家一一历任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与招商引资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创新巧实力研究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CCMD)客座教授、国家信息中心中国远程培训特聘教授,中商研智库与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创立人,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建国六十年中国策划功勋人物,北大、清华招商精品课程研发者,北大、清华招商名师,被媒体誉为“中国招商引资研究第一人”,成为中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代招商大师。  


经过总规划师李伟林与中商研专家多年的市县一线调查、深入研究,其提炼总结的系统理论与实践成果已经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国家商务部有关部门、各级有关政府的教学案例或教材,直接培训全国党政领导部级及省市县领导干部及企业家三十余万人,运用其正确理论引导或实践,间接直接带来招商引资上千亿元。李伟林被誉为“中国招商引资研究第一人”;‘’中商研‘’被媒体誉为“中国招商引资研究第一智库”。


李伟林的人生传奇,浓缩了他既有乡村大田里种地的艰辛体验,也有在基层党政机关的历练体会;既有在商海搏击风浪中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也有在中国新闻界与理论界的最高殿堂工作实践的悟道;既有在中国招商策划界的不凡案例,又有中国学术界的最高殿堂教学研究心得。区域经济策划与招商研究实践三十年,历经村委会、乡镇、县委、省委机关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作为政、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界的大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实例,又不乏严谨的分析思辨。既适合双创励志,也适合政府与企业系统。


学员反映他的思想,字字珠玑,句句哲理,学习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既高屋建瓴,又低屋见瓦!
     
中商研智库,从实际出发用高端视角总结出独到的理论并成功实践。以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的实践实验基地——天津滨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三年多到位64个亿)为代表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他已成为中国公认的区域策划与科学招商探索的领跑者、中国招商引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顶级专家,他潜心研究并总结的系统理论《区域策划与科学招商》、《招商引资的战略与战术》、《顶层设计与科学招商——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只眼看世界,功夫练在招商外——李伟林策划二十年策划实践感悟》、《产业招商与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四字经”》、《中商研企业招商主张》、《企业如何打造: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企业如何用巧实力实破困难重围》、《PPP项目设计与招商》、《特色小镇规划与招商》、《中国区域招商“病”》、《软实力决定成败,巧实力无坚不摧》等等课题,已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家商务部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高层培训的教学案例和教材,并作为中国首席招商与软实力、巧实力专家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行演讲。

中商研智库,正努力打造中国招商培训,顶层设计(招商战略策划、PPP项目设计、特色小镇规划),招商对接,园中园建设,创业孵化,中商研科创园总部基地。目前,中商研整合央企民企与地方政府资源,中商研科创产业园总部基地(五个一工程:产业基金,名医院分院,名校分校,名科技院所基地,创业孵化器),正在全国相关省市布局建立,实现中商研+百业集团,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一中国招商引资第一帝国!


中商研智库(www.zsysxy.com) 
中囯招商引资研究院(www.china-zsyz.com).以上来自《综合中国网、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等媒体报道》
 
相关中央级权威报道,百度一一
 
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相关媒体报道:
《李伟林,为何能成为名校名师》、《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在招商实践中研究招商》、《中国招商引资反思》、《招商引资在拼什么》、《城市营销下沉》。
 

新华社相关部分报道:
瞭望《中国城市病——李伟林院长观点》、“2012新华社城市与生活论坛——招商策划对话全国市县领导干部策划”。
 

中央电视台相关报道:
“2012中央电视台中国县域经济论坛之招商引资总策划并对话相关市县领导”。


中央媒体报道:
2016“中商研智库一一中国招商引资的兰德公司”,中商研智库一一中国招商引资第一智库(百度点击:李伟林院长或李伟林教授,均可)。


李伟林院长主创下的中国城市招商引资顶层设计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