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梁建章的抗疫策略:除了统计,不宜忽视分子生物学

饶议科学 2022-04-12

曾依据统计分析对我国人口政策提出过很好讨论的梁建章先生,最近发表有关抗疫策略的长文(全文附后)。


梁建章认为有两种方法,“防感染策略”、“防死亡策略”。但没有非常清晰具体说何时实行第二种策略时间。从前后文以及目前情况猜测,梁建章似乎认为现在应该马上放弃“防感染策略”,开始“防死亡策略”。


没人认为任何国家会永远实行“防感染策略”,而应该是在等待条件具备、时间适当,寄希望于效果更好的疫苗、药物,或者与2003年的SARS一样神秘出现又神秘消失。


所以,只要还有新冠病毒流行,转而实行“防死亡策略”,显然只是时间和前提问题。


一种是立即开放,实行“防死亡策略”;

一种是在感染压低、同时全民要求接种疫苗(如不接种自己负责)后,转“防死亡策略”。


梁建章的文章对统计数字有很好的讨论。假定统计可靠,梁建章文章很有道理。


但是,那是单纯从统计上来说。


而新冠流行的原因是病毒,不是死的数字,而是活的生命。


病毒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毕业于中国大学的人们,包括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中国各级疾控中心岗位的少数人、和全国的医生,除了少数自己补习了分子生物学、除了少数出国进修了分子生物学,大部分今天高年资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有不足。


有些人的欠缺还很多。非生物学出身的梁建章先生,如果只听见分贝高的那些假专家、半桶水专家的言论,就可能没有注意到分子生物学的常规。


病毒突变,不是为了让人患病,而是其自身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不存在每一种病原体都是“越流行,致病力越下降、病人症状越减轻”的规律。


这是一般人的误解,也因为部分医生(包括传染病医生)、部分老的疾控中心“专家”(包括以前退休、现在活跃在媒体的“专家”)没有学过、没有学好分子生物学,没有看清楚不同传染病流行的不同,而公开说瞎话(欢迎对号入座)。


迄今为止,每一种病毒的变化,人类只能当时观察,事后总结。而新的病毒,如新冠病毒,出现的第一次,没有任何人知道它今后怎么变。


有些是逐渐变弱,有些不是,有些会时好时坏。


所以,如果立即开放,那么不仅几个地区全部感染,而且等于准备我国全民感染。


感染这么多人以后,新冠病毒将获得大量机会继续突变。


突变可以在目前Omicron基础上突变,也可能有老的病毒株再突变。还会在各种新的突变基础上继续突变。


大量突变的机遇,就难以排除出现更加恶性的病毒。


如果出现,那样的后果就远超过现在。


处理一件大事,不仅当前、还有今后。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几个大城市感染大大下降、全国疫苗接种率接近百分之百,也许是“防死亡策略”的前提。


以此短文,与梁建章先生商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