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家】林时九:为什么我喜欢大伙叫我“小林”?
6月15日《团结报》第三版刊发了《五竿男儿 笔润殷墟——对话书法名家林时九》的专题报道,引发湘西文化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西西现将全文呈上,带您领略这位湘西名家之风采……
对话·名家
刘世树: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
林时九:著名书法家
刘世树与林时九正在对话中
刘世树:林老,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认识您了,那时,我还在花垣县委工作,印象中,那时大家都叫您“小林”,如今,转眼20多年过去,您也成为了大家尊敬的“林老”,真是有白驹过隙之感啊!
林时九:哈哈,现在好多熟悉我的人还叫我“小林”呢,以前大家叫我“小林”大概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早,年纪小,个子也小,现在大家叫我“小林”,多半是祝愿我永远年轻,哈哈,我还是喜欢大伙叫我“小林”。
刘世树:我们都知道您不是湘西人,但很早就来了湘西,您是一位将毕生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湘西的艺术家。
林时九:不敢说奉献,不过,你一说,我一算,确实来湘西有65年了。记得1951年,我才17岁,考入“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第四期”,当年毕业后,转入省银行干部培训班,培训一结束,等着分配工作,当时,政府号召“最优秀的干部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那时我年轻得很,自认为自己是优秀人才,我左思右想,到底哪里最艰苦呢?最后,我主动请缨,就来到了湘西,我工作的第一站在龙山县。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从龙山到长沙开会,得先走路到永顺,要走整整两天,然后坐车到长沙,又是整整两天。
刘世树:很理解您经历的这些艰辛,这么多年来,您扎根在湘西,在这里娶妻生子,成就自己的事业,您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了。
林时九:在湘西待了这么多年,当然是湘西人了,但我还是很难忘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根”,特别是家乡祖辈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让我受益一生。小时候,我家在当时宁乡县算是一个有声望的书香之家,祖父喜欢诗文、书画,尤其喜好收藏鉴赏。我父亲为人洒脱,也喜欢读书,学画。受父辈的熏陶,我4岁就承接庭训,学习描红。
刘世树: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我了解的很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都是从小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长辈良好的教育,耳濡目染,从而获得润物无声的滋养。
林时九:哈哈,很有道理,记得我5岁那年,春节,有一天,我父亲要我写一副对联,我现在还记得,是“元旦发笔,万事如意”8个字,我写好后,父亲竟然把对联当春联张贴在大门上,当时,我才5岁啊,字一定写得歪歪斜斜,不成章法。不过,过年到我家来道贺的亲友们却对我写的春联“啧啧”惊叹。我当时激动得很,一晚上都睡不着。现在想来,那都是父亲和亲友的一番良苦用心,他们就是用这样的“熏陶”与“激励”唤起了我学习书法的兴趣,从此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刘世树:您可以说一辈子都在跟书法打交道,您的书法也很全面,甲骨文、篆书、行书等等,样样擅长,特别是您长期以来把甲骨文作为自己研究和书写的主要对象,非常难能可贵。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被称为“最早的汉字”,辨认、书写都非常困难,无论在书法界,还是在学术界,它都是非常冷门同时又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门类。
林时九: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
我一辈子都在研习甲骨文书法艺术,其实,我学习甲骨文和我哥哥有很大关系。1962年,我也将近30岁了,当时,我常常感觉到自己学识浅陋,有想报考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念头。为此,我特意征询当时在国家水利部工作的哥哥的意见。那时,哥哥不赞同我的想法,并建议我走旁门左道“学冷门”,选100个人中有99个人不懂的特长——研习甲骨文书法艺术。我当时也没多想,就听从了哥哥的劝告,并开始自学和研究中国古文字。
刘世树:选择冷门,更容易出成绩,看得出,您的哥哥蛮有智慧。考古也是一个冷门,您从事考古也有多年,还得了“林考古”的雅号,考古对您书法艺术的提高一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林时九:我是1969年调入湘西自治州博物馆的,专门从事考古研究工作。考古和书法的关系当然密切,特别,考古涉及对古文字学的研究,直接和书法艺术有关,书法不仅仅需要笔法技艺,它更需要学术涵养,考古在很大程度上就为我提供了古代文字学方面的学术滋养,让我更能理解汉字的内在灵魂和我们民族文化的本质精神。
我非常热爱考古工作,我不仅多次主持了湘西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古研究,还参加了长江流域葛洲坝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古墓葬考古发掘工作。
刘世树:一路走来,您搞考古,搞书法,搞收藏,关注湘西民族文化,您身上有一种对文化的自觉。
林时九:是的,这种自觉或许和我的家庭和祖辈的熏陶有关。
刘世树:我听说您与沈从文、黄永玉这些从湘西走出去的艺术大家有许多交集,而且,他们都对您的书法艺术作出过高度的评价。
林时九:1984年春天,我举办自己的个人书法展,为此,我托人到北京请黄永玉先生为我的书法展览册页题签。黄永玉翻开精美的册页后,非常喜欢我的书法,他稍许沉思片刻后,欣然写下“澧兰集”3个大字。题完,黄老仍感意犹未尽,随后又写下“五竿男儿”4个字。
屈原《楚辞》中有“沅有芷兮澧有兰”句,黄永玉先生借用“澧兰”两字其用意大概是激励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如同名贵高雅的澧兰一样,清新高洁,超凡脱俗。
至于“五竿男儿”的款识,我是这样的理解的:“五竿”一词是明、清时期对湘西的称呼,当年我刚好又是50岁知天命之年,所以黄老题“五竿”二字是为了鼓励我作为湘西男儿,要立志成为有志之士。我和沈从文先生的交往更多与文物考古工作有关,沈从文和黄永玉对我的书法创作都有关注,但更多是鼓励。他们两个本身也是非常优秀的书法家,是我们湘西的骄傲。
黄永玉为林时九所题“五竿男儿”
刘世树:您的儿子林格专业是搞设计的,不过书法也写得不错,对现在正走在艺术道路或准备踏上这条道路的年轻晚辈们,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期许?
林时九:谦虚,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记得谦虚,然后就是学习,当然,只有谦虚的人,才真正肯学习。一个狂妄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去学习。学习,太重要了,记得1967年那年,我拜师于当时湘西的大学者邱震门下,相处达8年之久,8年里,我向邱老力学不辍,临习碑帖,获益匪浅,成为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我能活到90岁,我一定学到90岁,要是能活100岁,那我就学到100岁。
佳作欣赏
本期编辑:龙尧
内容来源:团结报(文字/刘世树 图片/田宏贵 杨文洁)
猜你还喜欢:
推广:
·END·
好看·好用·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