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名片】红都茨岩塘
截至7月7日20时17分 湘西:80461 凉山:2551
在稻花飘香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谒拜了革命老根据地——茨岩塘。
这儿群山环抱、绵延起伏,层峦叠嶂,景色宜人,美不胜收。地属武陵山区的高山盆地。境内坪岔交错,有良田千顷,一马平川,四周地势险要,宛如天然罗帐,护卫着茨岩这颗红色明珠。更令人陶醉的茨岩八景,奇美异常。“双凤朝阳”,在旭日出时,朝霞片片飞舞,“双凤朝阳”,似欲展翅高翔;“金线吊金”仿如一扎金丝,吊着一个大酒壶,犹有清香扑鼻之感;“古刹钟声”,现已无人敲钟,但刹址旧迹犹存,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景观,“狮头耸旭”和“寺塔勺照”两相互辉映,前者头顶刚升起的旭日,后者却映照在夕辉下,意与天公试比高,朝晖夕霞,流光溢彩,令人神往;“武云飞瀑”与“神洞奇水”皆源于龙泉之水,奔流至望乡台,一泻千仞,犹如天河之水,伴着云霞蔚俱下,使人莫辩似水雾还是云雾。当夕阳西下,呈现出一道七彩长虹,游人到此,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茨岩塘,一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两排青山半弧形包抄过来,围成塘状,两山临界的垭口构成“塘”的进出口。就军事意义而言,这个非同寻常的弹丸之地,进则攻,退则守,难怪当时贺龙将军一眼就看中这藏龙卧虎之地,随即安营扎寨,从而拉开了湘鄂西中国革命红色的序幕。由是这个掩藏在深山里随处可见的小镇,留下了俯首皆拾的红色记忆。驱步登高,站在雪华山上,俯瞰这个尽收眼底的小镇,一种抚今惜旧的感慨油然而生,所有景致历历在目,所有的往事都闪烁着流金岁月。
1928年5月,贺龙率领只有数百名工农革命军,由桑植转战茨岩塘,数千名苦大仇深的群众等候在“迎红桥”上。从此,革命的薪火迅速燎原,红色火焰在这块土地上持续烧了九年,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传奇篇章。1935年5月6日,红二、六军团总部、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迁至茨岩塘,驻扎250天,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江南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从而奠定了“红都”地位。
在这里,贺龙将军,指挥数万雄师与国民党军打过多次大仗,其中著名的有围城(龙山)战役,芭蕉坨战役。特别是忠堡大捷活捉敌师长张振汉,板栗园伏击战,击毙敌师长谢彬,在长征途中又立下首功,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这里,芸芸6900名热血沸腾的土家儿女一个个成为前赴后继的战士,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用鲜血浇灌心中的向往,用生命铸就耳熟能详的历史塑像,用信念筑仰之弥高的精神丰碑。
拂去历史的尘烟,目光穿越弹指八十年,而今老区人民牢记当年红军的嘱咐,奇迹童话般地建设家园。
昔日穷乡僻壤,而今物阜民丰,公路四通八达,直通村寨。集镇街道纵横,生意兴隆,小洋楼栉比鳞次,一派新农村气象。烤烟示范基地给茨岩人民开辟了致富门路,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镇党委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提出了建设城市卫星新镇,交通枢纽重镇、红色旅游名镇、产业发展强镇,决心把这块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继续踏着先烈们足迹前进!
这个镇的兴场村,在州烟办的支持下,全村人脱贫致富。兴修了二公里水渠,近九百亩田土水旱无忧,万米管网连结一块,修通组寨公路,进行了农网改造,全村种植烤烟三百亩,引进日韩黄金梨,开发基地七百亩。2006年开始挂果,目前初见成效。与此同时,村里组建了“蔬菜合作社”,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全村人均收入达五千余元,真可谓无尽财源靠土地,有识田汉会发家。
这个镇的大田村,昔日是一个穷乡僻壤的村落,经济十分落后。狭窄的山间小道,贫瘠的土地,传统的生产方式,繁重的劳作,总难以解决温饱,村民长期在贫困的边沿徘徊。三中全会的东风唤醒了这块土地。村民几易寒暑,修通十公里村级公路,结束了肩挑背负的辛酸历史。并与周边邻村合作,用了六个年头,寻得麻阳洞的阴河水,凿通了高3米,宽2.5米,长395米的隧道,引出了“水龙”,筑起了左右二米余宽、高1.5米的万米水渠,新开垦二百余亩梯田,惠及了周边近5000余亩良田。村里在稳定粮食作物的同时,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种植烤烟800余亩,涌现出二十余户大户,成为全村的经济支柱产业。眼下,村里有电站一座,岩场一个,打砂场二个,收入可观。
为有东风第一枝,惠民政策尽成诗,茨岩人民牢记红军的嘱托,犹记党恩膏雨滋,正以新的思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借得东风,更上一层楼。
傍晚时分,我们结束了访问。抬头眺望,雪华山愈加高耸入云,山上的红枫在彩霞的映衬下愈加灿烂艳丽!顿时我仿佛看到了红都茨岩塘辉煌的明天!
再见吧,红都———茨岩塘!
本期编辑:西西
内容来源:文/团结报 贾晶 图/我是龙山
猜你还喜欢:
推广:
·END·
好看·好用·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