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让“非遗”活起来,湘西是这样做的……

湘西头条 2019-12-23

创新融合让湘西非遗“活”起来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文/彭 晗



▲《土家千人大摆手》 张建强/摄

创新发展湘西文化 彰显非遗保护新高度

我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里耶古城一次性出土秦简3.7万枚、20多万文字,填补了文献中有关秦代历史的大片空白,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老司城土司遗址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是我国大西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遗址;苗族赶秋与“二十四节气”捆绑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湘西,几乎每个乡村集镇都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性和乡土特色的风土民情相融共生,构成了我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人陈千均(前左一)在演唱苗族民歌。 向民航/摄


如何透过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我州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让那些尘封或即将消失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近年来,在湘西州文广新局的努力工作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极大提升,州委州政府响亮提出了“把湘西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总愿景和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健重大发展战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列入我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州委州政府绩效考核和州政府目标管理,列入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列入“美丽湘西”建设考核内容。社会各界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大大提升,据初步统计,近3年来,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提案议案每年在50件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是荣誉,也是动力。 向朝阳/供图


据统计,全州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50处,州级44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8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


虽然我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正逐渐萎缩和消失,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仍处于濒危状态,非遗保护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湖南省和湘西州两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委员会和县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目标管理,精准扶贫“十项工程”,“美丽湘西”建设考核内容。


▲踏虎凿花 谭必文/摄


同时,我州出台了《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湘西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湘西自治州土家族医药苗医药条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对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传承授徒、生产性保护、培训研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非遗焕发新活力 传习体系扎根湘西大地

▲辰河高腔 李炎华/摄



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随着岁月流转,尽管非遗和它的那些踽踽独行的传承人、保护者所发出的烛光正日益微弱,但我州的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遗,他们与非遗传承者、保护者一道,坚守民族文化阵地,打捞历史记忆。


为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州大力实施非遗传习基地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空间;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已经形成。逐步构建起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土家族、苗族综合展示馆为两翼,县级传习中心以及乡镇传习所为基础的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州博物馆、非遗馆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是我州文化标志性建筑。现全州共建立了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4个州级非遗传习中心(所),9所省级非遗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14所州级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乾州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成为全省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立了大师工作室,集中展示15个项目30位大师精品力作。设立了全国第二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让“非遗”传承的辐射服务面最大化,也让“非遗”文化焕发活力、得以传承。


▲摆手锣鼓已成群众喜爱的一项赛事 陈亚丽/摄


众所周知,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民族的根。湘西州文广新局把恢复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活态传承非遗的最大平台。通过近几年的连续支持,已基本形成了以土家族舍巴日、苗族赶秋为主的一县一节、一乡一品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活动,“湘西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同时,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湘西苗绣进行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现已组织60余位“传二代”、年轻传统工艺从业者参加了中国传承人群研修计划,与北京木真了公司联合举办了三期苗绣研习培训。举办了“指尖上的湘西”——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创意技能大赛。传统节日文化借助创新形式,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非遗传统文化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让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多措并举深度融合形成非遗保护“湘西模式”

▲吕洞山祭祖 龙清彰/摄


近几年来,湘西州文广新局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平台,坚持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原则进行一系列有益探索,将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四个结合”的非遗保护“湘西模式”。


湘西州将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有机结合,合力推进非遗保护。我州抢救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开展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了非遗档案和数据库,组建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现已全面完成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技艺、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和土家族哭嫁歌5个国家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然而这些只是非遗项目保护的一项成果。近年来,我州实施的非遗保护“湘西模式”,在推进非遗保护法规建设、项目管理、传承传播、宣传展示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2010年3月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调演”活动中,保靖铜铃舞在北京舞台上表演。该动作为“勒马望月”。  彭秀莲/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赖以存续的文化空间,而文化空间的修复必须根植于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之中。“自2012年起,湘西州文广新局在全州8县市各选取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空间相对完好、文化特色非常鲜明的村寨开展整体性保护工作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湘西自治州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世树介绍说。“经过5年来的试点探索,目前初步形成了‘有生态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观、有独特风情可赏、有舒心情感所释’的整体景致。通过整体性保护,将非遗项目与其孕育、滋养的人文生态环境一起保护,还非遗项目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让非遗项目健康发展。”


▲比赛中的龙山县红岩溪镇三棒鼓队 龙清彰/摄


目前,全州现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已全面展开。我州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湘西苗绣进行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打造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打响了一批民族文化品牌,生产性保护极大惠及民生。



拓展宣传载体提升“神秘湘西”文化品牌形象

▲为非遗表演逗乐的观众 张军/摄


传承“非遗”,最重要的是恢复非遗项目的实用价值,让传统文化重归生活,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近年来,我州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活动,揭开了“非遗”神秘面纱,许许多多的“非遗”项目走进大众。民族文化“五进入”活动常年不掇,举办了民族文化进机关大汇演、民族文化进校园展演、两届原创民族广场舞大赛、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目光聚焦湘西,关注湘西民族文化。


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要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欣赏,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因此,为了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恒久绽放魅力,我州一直在努力探索创新和传承的措施途径。先后出版了80余种非遗相关书籍,总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完成了《神秘湘西——国家级非遗丛书集萃》编撰出版。拍摄制作国家级非遗项目宣传视频,推广发行《寂寨》、《嫁衣》等微电影,非遗动漫电视《盘瓠与辛女》登录央视少儿频道。与京东、飞艺宝联合开发互联网+非遗。


▲土家族织锦 卢瑞生/摄


我州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湘西州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神秘湘西”品牌,让湘西旅游全面“火”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开发新业态新产品,各县市区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了一批乡村游精品线路,全州旅游业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商品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的“湘西制造”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全州销售额达千万元以上的旅游商品加工企业达20余家。积极参加莫斯科、柏林等国际旅交会,开展“神秘湘西”境外推介活动,美国、泰国、德国等11个国家、230名国外旅行商集中来湘西考察踩线,有力提升了“神秘湘西”国际影响力。


▲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的土家织锦作品 曾祥辉/摄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守护今天的资源、守护未来的希望。长期以来,我州着力在挖掘、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下功夫,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新活力。过往征程,步步精彩。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重新焕发魅力的“非遗”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迎来新生、“活”出精彩。




来源|湘西网

作者|文/彭晗

编辑|杨世芳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喜讯!张吉怀铁路毛坪隧道贯通!

■ 我州住房公积金最高月缴存额上调至3724元!

■ 冰雪中,湘西因你而温暖!

■ 赞!90后湘西妹子进京讲解“改革开放40周年”

■ 听见湘西|在这里,读懂湘西经济工作,还有其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