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登太平山记

湘西头条 2022-05-02




 登太平山记



文/欧阳文章

(团结报社专题部记者、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图片摄影/ 张 谨 刘锦刚 曾祥辉



▲云雾山尖太平山







登太平山不易。


特别经过“登云梯”一段,一条陡峭得几近直立的小道,直通峰顶。抬头,白云悠然在上,危乎高哉。低头,四周绝壁千尺,险象环生。有如诗云:“下轿登佛地,离鞍上云梯。”


太平山是佛教圣地。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山上的出家人,终日与白云为伴,在这条“绝路”上往来行走,上上下下,出世入世,殊为不易。况且,居于绝壁山顶之上的他们既要艰难地谋划生计,又要虔诚地晨钟暮鼓,修炼自己的同时,还要肩负“普度众生”的使命,着实令人敬佩。





▲太平山松月塔







太平山古称“象山”,因山形酷似大象而得名。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白莲教起义攻山失败,躲在山上的远近百姓得以安宁,始名“太平山”。山上古有庙宇,自此称“太平山寺”。后因光绪皇帝为其赐敕“普照禅林”,而简称“普照寺”。


普照寺居太平山之巅,是太平山上最负盛名的庙宇。据考证,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太平山位于龙山县域,其东部有永龙界,东北部有猛必界、黄连界,中部有洛塔界,西部有湖北省来凤县的贵帽山以及南部的八面山,均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让普照寺——这座佛光普照的庙宇夺目于群峰,扎根于人心。


自秦汉统一以来,湘西一带一直游离在中央直接管辖之外而成为“化外”之地。直到明清,随着对边疆的开发和中央政权控制的强化,中央王权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在偏远的湘西之地,苗民起义频发,所谓“30年一小反,60年一大反”。据记载,明朝276年间,发生的苗民起义就达30多次。特别到了清代前期,清政府在苗疆土司统治区域实行“改土归流”,并对“生苗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民族矛盾加剧,战乱不断。


有战乱,便有颠沛流离、生离死别,便需心灵抚慰,宗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疗治精神创伤的良药。





▲绝壁之上修建寺庙需要的是时间与恒心




众生难得普度,才渴求一座可普度众生的庙宇;天下并不太平,才亟需一份太平的祈愿。这或许才是太平山和普照寺所之由来的真正奥义。


西汉年间,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佛教的盛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权势、土地欲望的强弱。中国佛教在四海之内广泛传播乃至抵达“化外”之地的湘西从另一个角度也凸显了历代封建统治者野心、欲望的蔓延不绝与肆无忌惮。


湘西本是蛮荒之地,这里的土著原本信仰万物有灵的宗教。佛教之所以亦能扎根于这片土地,大抵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道精神的强大力量。


传说,鼎盛时期,太平山上有300多个和尚常住,上山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佛殿有灯凭月照,山门无锁待云掩。”是刻于太平山佛殿的一副妙联。以月为灯,以云掩门——可以想象,平日里,太平山上是多么的清净!


只是,太平山下的俗世人间,或许难得真正的清净与太平。





▲通往寺庙的石壁上刻着各种醍醐灌顶的文字







太平山上有松月塔,松月塔上刻有《慈松传》碑铭,讲述的是慈松禅师的故事。


慈松禅师俗姓冉,自幼不喜欢吃荤,母亲教他诵读儒家经典,朝诵暮忘,却喜欢和僧侣交友,天生就有佛缘。12岁的时候,遇到一位道长,劝慈松持斋信佛,他父亲却硬是不肯,于是在家修持多年,他父亲终于开悟,竟然和他一起皈依佛门,慈松自此得以云游天下,参禅悟道。


慈松先后赴蜀、峨眉,抵京,折回峨眉,又往成都,进陕,至西岳,过黄河西界,到五台山……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带着几个徒弟,一路风餐露宿,寻师问道,以求参悟。


问道路上,艰险不断。有一次,在抵达五台山时,慈松见一只恶犬嘴里叼着一个小孩,小孩大哭,小孩的母亲拼命追赶,却始终赶不上,正在母亲肝肠寸断之际,慈松和众徒弟奋力相助,才从犬口救出小孩。有一次,过保定,弟子光化染上痢疾,无药无粮,衣物都典当完了,另一弟子妙道虽幼,却天性纯笃,把所剩无几的粥分给光化,最终,光化病愈。这些意外的经历,让慈松感受到世俗生命的可贵,以及慈悲的力量,他对“道”的领悟也从这些世俗人情中,一步步抵达禅的至高境界。后来,他们来到京城,在龙泉寺与本然大禅师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石壁佛像建了砸,砸了又建,印证了佛教的轮回。



▲通往太平山山顶的路是从石壁上凿出来的,上山难,下山不易。




本然大禅师问曰:“汝为道来,为山来?”


慈松曰:“不因朝山,何由求道?不因求道,焉能朝山?”


本然大禅师曰:“何为道?”


慈松曰:“不知,但知饥食倦卧耳。”


本然大禅师微笑曰:“非尔所及。”


慈松唯唯,方知师是真禅,终日参求。本然大禅师曰:“道无传受,不从外得。”


慈松答以谒曰:“以心印心,本自现成。直下承当,自性主人。”


本然大禅师欣然曰:“智慧如此,志愿何等?”


慈松曰:“誓与众生,共成佛道。”


慈松在“饥食倦卧”中悟“道”,是领会了禅宗的真谛。他“誓与众生,共成佛道”的“志愿”更是大乘佛教的精义。少年出家的慈松辗转反复,周游天下,历经磨难,半生困苦,终得慧果,实在难得。


更为可贵的是,据传,后来慈松禅师因救治了慈禧太后的“背花”疾病,获赐《龙藏》半部、龙帐、禅仗等法器数十件,以及金银若干。慈松禅师受封获赐之后,并没有留念京城的荣华富贵,而是立马回到湘西龙山,在他曾经采摘草药的太平山上修建藏经阁、观音阁、大雄宝殿等气势恢宏的建筑。同时,他自己也继任了太平山第十代主持。


从此,太平山闻名天下。


无疑,慈松禅师是太平山的灵魂所在。





▲清光绪年间贡生王家柱题写的“云海古寺”







登太平山之前,以为山上会有不少沧桑的古寺、威严的庙宇。


上山之后,才知道,太平山历经劫波,普照寺、观音阁、弥勒殿、天王殿等十多栋古建筑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便消失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桶车人民公社组织了战斗工作队,带着钢钎、锤子等,几十个人上了太平山。


上山之后,战斗队就把弥勒殿的神帐烧了,然后把殿堂的一百多尊菩萨烧了,佛教办公室里面的圣旨、禅杖,还有一些书籍、文件都烧了,就连香炉钵钵都砸了……


文物的毁灭当然令人扼腕叹息,然而,也有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带着人性的温度。





▲松月塔上雕刻的云龙入海图




一九七一年秋天,太平山一位姓王的大和尚因帮人守鸭子,攒了一些钱,就请来几个劳工,试图整修太平山的庙宇楼阁。


我一直在勾勒这位有姓无名的和尚的容貌和举止。或许,他长得脸圆耳大,手长脚粗。他穿着破旧的粗布衣裳,扛着一方圆木,走到登天梯这段小路时,会气定神怡。他在庙宇的阁楼上行走自由,功夫了得。他白天守鸭子,赚取营生,晚上,便和工友们偷偷点灯,照亮幽暗的庙宇,在那些被损坏的寺庙的梁柱上,他用力地挥舞着锤子,打入坚实的铆钉,以求让这些摇摇欲坠的殿堂再次高耸入云,重振雄风……


然而,一个和尚的力量毕竟有限。搞了一个多月,只把弥勒殿和观音阁倾斜的柱头校正了一部分。工程远没完工,王姓和尚和几个工友统统被县革委会的人抓到县里关了。


下太平山,脑海里总是晃动着王姓和尚的身影。我琢磨着,其实,纵有“登云梯”,登太平山,也易,然要得王姓和尚之慈悲,却难。


所幸,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因着文化旅游发展大计,太平山上重修庙宇的工程正大张旗鼓地进行。不久之后,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又将再添胜景,太平山也有望重见昔日辉煌。


太平山上的庙宇重新建起来的那一天,应该给王姓和尚立一座雕像。可以和慈松禅师并列而立。





▲太平山入口




▲凡墙皆是门



▲2019年3月25日《团结报》特别报道。点左下方“原文链接”可看全文。






来源|团结报

编辑|孔黎明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黄青松:山水苍茫魏家寨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刘年:关于永顺的抒情

■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酉水:一条流淌着诗性与酒魂的河流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寻找苗疆边墙

■ 【神秘湘西 文化寻根】梅茶里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