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湘西㊲】党史故事 | 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西征
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西征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1934年7月23日,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之一,撤出湘赣根据地,转移到湘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北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系,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领导红六军团行动。湘赣省军区所辖部队由陈洪时、谭余保等人领导,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
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任弼时同志于7月底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作了《争取新的决战胜利、消灭湘南敌人,创造新的根据地》的报告,并向与会者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给红六军团的任务。会后,湘赣省委和省军区积极部署西征,通过调整机关、精简合并各直属部队、动员回家的战士归队等工作,使红六军团在突围出发时,兵力达9758人,弹药和粮食也有所增加。同时,还抽调了250名地方干部,组织随军工作团,以便部队在突围西征中,协助做好整治宣传工作。
经过充分部署后,红六军团向中央军委建议提前于8月上旬突围,并将部队隐蔽在进入遂川境内的横石、碧江洲、新江口等地待命。红六军团的突围建议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后,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在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独立四团引路,分三路出发,一路从横石、新江口经五斗江、大坑至藻林;一路从衙前经大坑、县城至藻林;一路从碧江洲经五斗江至藻林,踏上了西征的征途。8日下午各路军在藻林会合。9日凌晨开始,部队日夜兼程,经过遂川的藻林、左安、汤湖、高坪等地,连续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11日中午到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12日,在寨前召开了连以上干部的誓师大会,庆祝突围的胜利。会上,正式宣布红六军团的领导机关,萧克为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十七师政委,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为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为师政委,谭家述为参谋长,方礼明为政治部主任。全军团共管辖两个师、六个团、十七个营,九千多人。红六军团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军政委员会,由任弼时任主席,统帅红六军团的西征。
寨前誓师大会,是红六军团长征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大会后,使广大指战员认识到这次突围远征,不单纯是到外线去牵制敌人,而是为了保存自己,挽救革命,实现战略转移,从而鼓舞了斗志,增强了西征的必胜信心。
寨前会议后,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于8月12日晚继续出发西征,前后转战两个多月,行程2500余公里,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打破了十倍于我军兵力的围堵,于1934年10月24日到达贵州东部的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26日,两军在川黔交界的酉阳县南腰界举行庆祝大会。两军团领导同志在会上讲了话,任弼时同志宣读了党中央的贺电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王震仍分任军团长和政治委员。这时虽然没有正式成立统一的指挥机关,但以贺龙、任弼时、萧克等为首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两军团会师,指战员们欢欣鼓舞,这不仅为解决两军团的建设中各自存在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使来自两个战略区的红军,结成了团结、战斗的整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为完成更大的政治军事任务、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红六军团西征的胜利实现,对中央红军和全国红军的战略转移,也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并在战略上牵制了湘、鄂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来源|中共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中共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刘娜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