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周刊 | 一片树叶的黄金梦
第十期
保靖县清水坪镇客寨村的茶园,把果树与茶园科学的布局在一起,形成茶叶生长的小气候。
团结报记者 刘琪洲 通讯员 李海蓉
吕洞山是苗族的圣山。乡村振兴时代,旅游元素的加入,让圣山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保靖黄金茶结下“新缘”。室外艳阳高照,夏日的热情传递到大山深处。保靖县吕洞山镇夯吉村村部,村支书龙承道将一叠厚厚的文件小心摊开摆放在我们面前,他的手臂上有汗珠滑落,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这是专家团队为夯吉村打造的最新旅游规划,涉及产业、生态、文化各个层面,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都有着清晰的量化指标。尤其,“山环水绕 茶旅融合”的主题让人印象深刻。
夯吉苗寨,坐落于吕洞山脚,有着“湘西第一古苗寨”之称。在龙承道的带领下,我们从村部出发,顶着炎炎烈日,沿着起伏的石阶小路一路前行,很快见到了闻名的“九龙护宝”之景。抬眼望去,九条绵延弯曲的山脊由高至低从四周向中心汇聚,五百余户苗民组成的苗寨就势依山而建。阳光下,沟壑纵横的山水与一幢幢青瓦木屋相映成趣,又融为一体。
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九”字恰是夯吉要做的文章。这座苗族村落,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古老的民族文化合二为一,正围绕苗绣、苗鼓、苗药等特色符号修建九座展示木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同时,特色民宿和新的茶叶加工点也在紧张修建之中。龙承道总结说,“黄金茶让村里人脱了贫,现在我们要把吕洞山、黄金茶和古苗寨结合起来,创造夯吉的未来。”
顺着山势而下,来到苗寨的中心,便能与夯吉的茶马古道相遇——一条狭长的青石板路穿过了整个苗寨。据史料记载,这是马帮运输湘西茶叶到重庆,再从重庆运回日用品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受着时代的变迁,难免不把茶马古道与即将完工途径村口的迁夯公路联系到一起。一古一今,两者都打开了产业的出路,建立起苗寨沟通世界的窗口。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这窗口越来越大……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吕洞山的故事说不完,与苗族神话传说有关;吕洞山下黄金村的故事说不完,与古茶树的历史有关。
黄金村是保靖黄金茶的故乡。无论是买茶还是体验茶旅文化,到这儿来的人一定会先跑到村民石元贵的家中,同村里的“明星”——茶树王合个影,宣布“到此一游”。
茶树王活了400多岁,从它身上衍生出7片古茶园,2000余棵古茶树,它们便是所有后来的黄金茶品种的“母亲”。
对于古茶树,曾当过38年村支书的向发友贡献最大。他告诉我们,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古茶园里的茶树品种必须统一,因为这样好看;二是古茶树不能随意砍伐,因为这是历史。就这样,黄金村里的古茶园被规模化地保护下来,成为黄金村是黄金茶发源地的权威证明,古茶园本身也成为游客们拍照赏玩的热门打卡点。
黄金村是黄金茶产业的重要基地。单单一个村,黄金茶种植面积就达到3.327万亩,绿茶、红茶年产量分别突破5万公斤和2.5万公斤,成为所有村民的致富金钥匙。在黄金村里,全村3000多人,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都选择留村做茶,外出务工人员远远低于其他村寨。在这里,幸福的家乡比“外面的世界”更有魅力。
当然,茶园面积不可能无止境地扩张下去,旅游发展的春风更是机不可失。怎么办?新任村支书石英超给出的回答——没有其他旅游资源,就把黄金茶茶旅文化体验做到极致。
如今,在黄金村,随便进入一户农家都能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保靖黄金茶,听茶农们讲述黄金茶的古老故事;在黄金村,漫山遍野的茶园皆可亲自采摘,亲自制茶,体味古法制茶的技艺,摊青——杀青——初揉……在黄金村,你还能享有黄金茶生产农耕文化体验、黄金茶茶道文化体验、黄金茶养生文化体验……
以茶带旅,以旅促茶,黄金村以推动黄金茶销售为主,提供黄金茶茶旅文化体验为辅,打造农家乐与民宿作为配套,这便是茶旅融合的黄金村“黄金梦”。接下来,该村还有一重大看点——建广场。建一个以黄金茶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建一个最大、最正宗的保靖黄金茶现场交易中心。
吕洞山是苗族圣山,吕洞山片区是我州最具代表性的以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复合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保靖黄金茶这样的茶中珍品,并与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结合一并提供了丰富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一茶一旅,一个是群众致富的“黄金叶”,一个被誉为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两者的结合,理应被寄予厚望。乡村振兴时代,圣山好茶结“新缘”,夯吉村与黄金村正是吕洞山片区深度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缩影。我们有理由相信,坐拥“保靖黄金茶”和“吕洞秘境·苗族圣山”两大品牌,突出优势,差异开发,吕洞山片区将成为湘西茶旅融合的一大典范。
保靖国茶村的黄金茶基地。
团结报记者 石健
有客到寨,客寨人便奉上一杯茶。
茶是自家出产的保靖黄金茶,水为白云山上潺潺而下的山泉水。
远山层叠,云雾缭绕,闲庭似画,烹泉煮茶。茶在沸水中辗转腾挪,变幻身姿,历经苦痛与快乐,为来客献上口感鲜爽、滋味绵长的茶汤,从而完成从前世到今生的涅槃。
就在六七年前,招待客人,客寨人还只能拿出柑橘。柑橘甜美,但因随处可产可见,并不具备超强的市场异质竞争能力。于是,探索更好的出路与谋求更大的发展,成为这个位于保靖清水坪镇、白云山下、酉水河畔的土家小村庄努力的方向。
在与茶相遇相爱、相生相长的十年里,客寨人以锲而不舍、奋斗拼搏的精神完成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实现一次生命的涅槃,像极了茶来世间千锤百炼的生命历程。
之前每年,都是在春天来到客寨。
此次到来,正逢辛丑年五月初一。
夏至未至,万物蓬勃生长,充沛浩大,却又未及顶点,一切刚刚好。
夏雨微凉。雨停,风住。远眺,但见白纱般的雾岚悬在白云山巅不动。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高湿多雾,生态完整。客寨是被这座大山所滋养而生长起来的村庄。
高山云雾出好茶。山走得越深,茶就越好。云山深处的客寨,注定是要与茶结缘的。
2011年,时任客寨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海林,时常听人谈及吕洞山区如火如荼的保靖黄金茶推广种植形势,怦然心动,跃跃欲试。
他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于安江农校。不论身为乡里的农技员,还是后来辞职单干,周海林一直在探索适宜乡亲脱贫致富的路子。他先后种过食用菌、香料烟、烤烟、沙田柚、椪柑、脐橙,还搞过蚕桑养殖,但凡能养的种的,都试遍了,但效益均不理想。
对保靖黄金茶,他想再试试、再闯闯。
那年春天,周海林自掏腰包,以每株8毛钱的价格,从葫芦镇购进6000株一号茶苗。不到3亩的小茶园很容易就被高山、密林、云雾所遮盖,但它却以倔强坚挺的姿态,一不小心,成为一个宏伟蓝图的滥觞。
2014年11月26日,保靖白云山万亩黄金茶示范基地定植仪式在客寨启动。基地以客寨为核心,联动中溪、夕东、马王、大坝四个村,共同发展“白云山万亩生态有机茶园”。
如今,自周海林种下第一批茶苗已经10年,客寨已建成保靖黄金茶园3500余亩;截止2020年底,清水坪镇茶园种植面积已达7000亩,可采面积2000亩,带动420余户建档立卡户、1700余人就业,有力地推动脱贫攻坚、实现茶农增收,并成功实现保靖黄金茶从吕洞山片区向泛白云区片区的产业转移。
往日,云山深处是客寨的劣势,如今成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经此一搏,村里的能人们算是看明白了:与白云山和茶产业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相匹配的,是两者环环相扣的巨大的美学价值。
于是,客寨人萌生了“茶旅文”一体发展的想法。他们历来讲究实干,“茶旅文”一体发展并非妄想。
客寨本来地处偏远,但随着迁清公路与张花高速花里连接线的贯通,抵达变得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加之,它背倚白云山的丰茂资源,面朝风光壮阔的奔腾酉水,脚踏魏家寨西汉古城遗址的厚重基石,可隔河相望的就是那闻名世界的里耶古城。此外,雏形初具的万亩茶园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内涵。
这一切,令客寨人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如今,已经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海林,专注于全村的茶产业,一门心思要把客寨的茶做强做大。他常与接任的田仁祥共同商议村中大事,包括如何把村里的“茶旅文”做起来。
经二人邀约与导游,数人同行,走进了夏雨与山雾中的客寨。
村中有小溪河,名为“倒流河”。这条自白云山而下的清澈流水,从东向西流淌,贯穿整座村庄。村中人家分布于倒流河两岸,自山脚依山势向上蔓延,零星点缀于山间丛林。
自西向东而行,溯倒流河而上。一片占地15亩的保靖黄金茶母本园映入眼帘,这里拥有38个优质单株,可为白云山片区茶产业提供良种繁育。周海林负责母本园的管理,他刚刚雇人将茶树修葺整齐。雨中的茶叶片上泛着微光,风中的茶树枝轻轻摇曳。垄垄行行,层层叠叠,像极了悠扬动听的五线谱。人立草木间,如壮丽的画,如浪漫的诗。
暂时偏离溪河,向山林深处进发。与客寨茶产业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脚下这条长达25公里、投入数百万元的茶园道路。沿途茶园错落,伴有大小两座防旱山塘以及无数花树。这里,可休闲垂钓、可漫步观光、可骑行健身、可登高望远。在这里,人同茶一样,沐浴着云山深处的漫射阳光,呼吸着新鲜洁净的富氧空气。
此生此世,愿为客寨一嘉木,愿为云山深处一瑞草。
早在2017年11月,在保靖县城乡规划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客寨村美丽乡村规划》便诞生,“茶旅文”融合发展成为其重要内容。
《规划》问世后,客寨村人立即行动,通过土地流转、口粮田改非等多种形式,分别在中溪村出口、八组所在地等处,完成了40余亩土地的征收,预留给茶展厅、游客接待中心、高标准厂房、民宿、停车场等项目的建设。
客寨人决意要把自己的家园打造成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事劳作、茶俗体验、茶艺观赏、茶商品购物等多项茶旅内容高度融合的新型茶园、创意旅游地。
清水坪镇年轻的女镇长王璐说,白云山万亩有机茶基地以“有机、智慧、循环”为指导思想,以“一园、五村、十景”为空间布局,着力于把整个园区打造成“有机生活博物馆”。
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以客寨为核心的白云山茶区,将是茶园体验、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5A”新晋
油菜花镶嵌在茶园之间,保靖黄金茶种植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团结报记者 吴刚
时下,“茶旅融合”是一个流行度较高的词汇,似乎只要是产茶区,必讲“茶旅融合”。
然而纵观各地“茶旅融合”的效果,又让人颇为生疑。一是模式上千篇一律,殊少爆眼球的新意,无非是“茶园游互动+茶文化演绎+茶产品销售”而已,而已,而已;二是茶之道终究属于“小众”,在大流通市场原本就供给充足直至过剩的情况下,虽说挂靠旅游会有些“增量”,但各地纷纷高调上马又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摊到每一家,还能有多大的嚼头?
当然,不否认也有极少数的传统大牌名茶,依托茶叶本身的IP强势,“茶旅融合”做得有滋有味。但明眼人都知道,占绝大多数的那些后进茶产区们,多半都玩了个寂寞,“一包子劲”泄下来,“茶旅融合”就退化为口号,喊喊就好,谁当真谁就“着相”了。
窃以为,要做好“茶旅融合”文章,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在先决条件上,至少要满足下列三个要素之一,甚至全部,才可能有所作为。
第一个要素是足够强势的茶IP。这中间,包含了茶品质和茶文化。也就是说,出色的茶品质和出位的茶文化,是做好“茶旅融合”的首要条件。
第二个要素是足够强势的旅游IP。这个“强势”要有多强势才算?可能……也许……怎么也得是个目的地级的一线旅游景区吧,5A已属勉强,4A则过于勉强,归根结底要看当不当红。
第三个要素是足够精致的谋划。什么是精致的谋划?人无我有的玩法、难以复制的爆点、攻心为上的宣推和周密精准的模式。换言之,就是要为目标客户量身定做新奇的玩法,为市场打造引爆眼球的话题,向消费者呈现从他们收益角度出发的宣推,为全部利益相关者设计能促成合力并实现多赢的权利分配模式。
倘若上说成立,那么以此反观当前各地的“茶旅融合”,大多数一样都不占,又怎么能够在原本就逼仄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呢?
我们也可以此来镜鉴湘西的“茶旅融合”。
大概在十多年前,湘西茶业以“古丈毛尖”为最,看到旅游产业的前景,有识之士已经萌生“茶旅融合”的想法,也做了一些实践。惜于“古丈毛尖”品牌不够强大,茶产地也没有目的地级的一线景区,更受限于当时的视野和商业意识,没有人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精致谋划,本轮“茶旅融合”始终不温不火,未成大器。
随后,“保靖黄金茶”迅速崛起,基于黄金茶和吕洞山区的新一轮“茶旅融合”,得到了湘西各界足够的重视,开展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尝试。几年过去了,二线茶IP、N线旅游IP和一般性谋划,终究没能一炮而红,未能真正呈现“茶旅融合”双火双爆的繁荣景象。究其原因,条件欠缺,成绩有限;非不力,实不能也。
然而付出总有回报,时间在无声中孕育变局。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晋级国家“5A”,湘西的“茶旅融合”,由此打开了一扇比过去宽得多的“窗口”。
十八洞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分量,矮寨大桥的国家地标分量,加上国家级“5A”的身份,在红色旅游浩荡而来的今天,加上就近凤凰古城的侧应,成为“一线旅游目的地”和“当红景区”只是时间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将吕洞山区作为湘西首个“5A”景区的辐射区一并打造的湘西旅游新格局,应该不会出现意外。吕洞山区为黄金茶主产区,由此,“足够强势的IP”强势就位。
从茶IP角度看,经过近十年来的艰难经营,“黄金茶”目前已经逐步显现出领衔湖南茶品牌的趋势,进入“准一线”茶品牌的行列,“江湖地位”与当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综上,黄金茶种植面积已近百万亩的湘西,获得了“茶旅融合”所需两种IP的加持,双要素齐备,高起点腾飞、高质量发展,终于有所凭依。
至于“茶旅融合”的“第三要素”,则需要湘西旅游界、茶业界、传播界以至跨界能人们来提供,尤其在全局顶层设计上,有所作为。我们需要清醒认知的是,“5A”新晋带来的“茶旅融合”大发展机遇,是一个“窗口期”,而“窗口期”只是一个时间区间,不是永恒存在。所以,对湘西“茶旅融合”而言,“第三要素”是否有人组织,组织的效率和水平,内容的创新性、操作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力、吸引力,上升到“至关重要”的程度。
以黄金茶为基础的湘西“茶旅融合”,是在“5A”新晋带来的机遇中破局腾飞,还是在茫然四顾或无效内卷中坐失良机,虽非在此一役亦不远矣。
念及于此,我们仿佛能闻到扑面而来的“时不我待”的味道。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谨拍摄)
来源|团结报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