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非遗”系列歌曲四首联播
2016年7月27日晚7点整,一首名为《子》的网络神曲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此后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湖南卫视《午间新闻》《湖南新闻联播》予以报道。《子》后来被誉为素乐团“摇滚+非遗”系列歌曲的开山之作,截至2021年10月,素乐团共推出了四首主打“摇滚+非遗”的艺术歌曲,全部由作家黄摩崖创意作词,独立音乐人罗卿谱曲制作,无论是歌曲内涵还是演唱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
“摇滚+非遗”的正式提法首次出现是在2016年7月29日的湖南日报文教版对《子》的报道中。词作者黄摩崖回顾说,素乐团从2016年以来所做的“摇滚+非遗”系列歌曲,是实践“文化摇滚”理念的重要基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民间的、艺术的、抢救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初衷是希望通过对传承人声音艺术(Sound Art)的留存及其与现代音乐的对话,激发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第一首:《子》
2016年丨酉水船工号子
《子》歌词
不清不楚老子的样子
如太阳下看不见道的影子
孔子摘下杏子告诉弟子
仁是耐着性子 礼是端起架子
后来曾子做了孝子
孟子和荀子结了梁子
诸侯都买管子的面子
墨子却搬不走战争的梯子
晏子指着橘子不装孙子
才高不在个子 有志便是汉子
后来韩子有了法子
列子和庄子出了笼子
谁不曾填满虚荣的瓶子
谁不曾打碎天真的盘子
谁的心上没有虱子
谁的足下不是棋子
我们都是巨浪下的沙子
狠狠地对命运的河流吼一嗓子
人一辈子 恼火 好重的担子 扎实
为了面子 恼火 好大的胆子 扎实
房子车子 扎实 金子和银子 恼火
到了日子 扎实 就一卷席子 恼火
机关算尽 恼火 不如命根子 扎实
老天爷啊 他不是瞎子
虽添乱子 苦中有乐子
恼火 扎实 扎实 恼火 恼火 恼火
唱几首古曲子啊
一首何满子又一首采桑子
好一首破阵子啊
直教人想起那行走沅湘的屈子啊
我光起膀子甩开步子
扛起棍子捉起刀子
我看哪个敢骂我蛮子
我推起磨子热起锅子
摇起扇子盖上罩子
我看哪个敢放我鸽子
搞什么 你要那个妹子做你娘子
怕么子 就算我是呆子我是傻子
我是胖子我是痞子我这个鬼样子
我就要这个妹子来做我娘子
哈哈哈哈
谁不曾填满虚荣的瓶子
谁不曾打碎天真的盘子
谁的心上没有虱子
谁的足下不是棋子
我们都是巨浪下的沙子
狠狠地对命运的河流撒情的种子
(苗歌)我要给你讲很久很久以前的话
唱很久很久以前的歌
《子》是素乐团第二张专辑《异响天开》的第一主打,邀请酉水船工号子的传承人张明松,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人吴廷翠合唱。歌词、唱腔、编曲等皆呈现出神秘、悠远、杂糅的特征,既有出人意料的多重转折,又有直击人心的金句,难以用一个词去概括全部特色。
作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盛行于酉水保靖县河段的船工号子可谓是古老沧桑的说唱,虽然号子随着酉水船运一同衰落,但其中蕴藏的与大自然较劲并和解的精神力量,是永恒不灭的。大段号子说唱与现代摇滚进行碰撞,为了化解两种声线两种风格的强烈反差,素乐团用一个开放性与包容性极强的主题将两套演唱体系贯穿起来,摇滚部分写得神秘典雅,用先秦诸子压阵,号子部分写得直白俚俗,用房子、车子、命根子等等串联,两个部分一同指向人性,并使用苗族民歌的天籁作为结尾。
“子”作为汉语中的万能名词后缀,本身有着无限的发挥空间,以此作为“词眼”,借助近70个“子”为后缀的词组,写就了一篇天马行空的唱词。歌词内容涵盖了先秦诸子、词牌名、衣食住行、男欢女爱、生老病死等,充分展现了“子”字包罗万象的特点,也因此激发了网友的趣味跟风,纷纷以“子”遣词造句。如果说拿“子”字大做文章,是通向中国人共通的历史经验,那么把号子唱词格式中的“哎”“嗨”等衬词改换成实词,让“恼火”与“扎实”这两个湘西人的口头禅交替出现,则戳中了乡土的兴奋点。经典与民俗的对话,使摇滚乐的批判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乡愁”实现了深刻契合。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第二首:《乡下人上北京》
2017年丨三棒鼓
《乡下人上北京》歌词
火车带我上京城 烟囱一根又一根
谁在大地上扔烟头 灰云在翻腾
戴着口罩转红尘 道路一圈又一层
六环就像六道轮回 前程问年轮
地铁哪么分 地铁是掌纹
背熟就能算得准 到站就要停
人生哪么混 人生是指纹
要多用力往下摁 他才显出痕
赶早看么子 赶早升旗子
若是错过不算事 生活即仪式
便宜嗨么子 高贵嗨么子
登上长城真汉子 莫碰那情字
么子最怕人 么子最销魂
胡同撞见两个人 溥仪 溥仪和崇祯
身在异乡为异客 异客有泪不轻弹
若有姑娘她问泪眼 我答她
雨冻成雪 冬去往春
回乡再赏那烟囱 算为都市点的香
若有乡亲他问京华 我答他
坐北朝南 南面而望
坐北朝南 南面而望
《乡下人上北京》是嫁接“摇滚+三棒鼓”的歌曲,在这首作品中,素乐团对三棒鼓词的字法、句法、韵律以及锣鼓点的节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词作者黄摩崖再次将现代诗的写法熔铸成俚俗诙谐的表达。主唱罗卿领衔肖泽贵、杨妙勤、袁明灿、杨志义、肖昌永老中青三代五位三棒鼓艺人倾情演唱,抒发了异乡人在北京打拼漂泊的复杂情感,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热议。
在“摇滚+非遗”的第二次尝试中,地方特色与非遗元素不是现代音乐的陪衬,不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相反,是中流砥柱。作品把最精华的表达、最好的唱段留给了民间艺人。素乐团把原本属于某种既定文化场域的元素通过歌词与唱腔加以转化,焕发新的表意力量,让看起来“土得掉渣”又极其简朴的东西变得立体弹性,并获得当代性。例如把烟囱比喻为丢弃在大地上的烟头,把六环比喻为六道轮回,就已经宣告这首作品与1960年湘西籍歌手何纪光原唱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有本质区别。半个多世纪过去,乡愁成为城市化边缘的阵阵狼烟,乡下人也悄然变了模样,湖南人的南面而王是历史了,南面而望才是现实。在精神内核上,“乡下人”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给自己的定位,在歌曲中象征着那些渴望征服京城生活的异乡人群像;在艺术表现上,三棒鼓本身是集打击乐、口头文学与杂技于一体的民间即兴走唱艺术,艺人们在江湖走走停停敲敲打打的形式也与过客逆旅的漂泊心理暗合。歌曲录制得到了龙山县委宣传部等单位的支持。
第三首:《绿肥红瘦》
2018年丨土家族哭嫁歌
《绿肥红瘦》歌词
女人出塞外 是没有选择
男人不渡江 也没有选择
选怕选错了 不选也错了 错也就错了
丈夫做英雄 天总黑的早
新娘旧成娘 冬梅颜色好
得也得过了 失也失过了 哭笑都对了
人生是一时传颂的诗
我偏偏写成歌唱的词
如果无人迁就 就说一个愁
人生是百思不解的诗
我偏偏写成歌唱的词
如果命运嘶吼 就说一个瘦
头发懂得时间 时间却不懂得皱纹
皱纹懂得笑 笑却不懂得泪
而泪懂得血
泪是男人血 也是女人药
泪是男人符 也是女人咒
哭永远比唱忠诚 唱似乎比哭世故
真哭的越来越少 假唱的数不胜数
土家语哭嫁歌:
人啊 可以通过女的去了解男的
人啊 莫通过男的去了解女的
人生是一时传颂的诗
我偏偏写成歌唱的词
如果无人迁就 就说一个愁
人生是百思不解的诗
我偏偏写成歌唱的词
如果命运嘶吼 就说一个瘦
如果命运奔流 就说一个瘦
《绿肥红瘦》是一首摇滚乐对话哭嫁歌的创意作品,收录在素乐团第三张专辑《三》中。歌曲紧扣“哭嫁是女人歌”的内核,将哭嫁中的女性群像塑造为优秀的词人与歌者,以“一代词宗”李清照名作《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作为歌名,借红绿二色表达对传统社会中女性集体经验与两性关系的思考。
歌词没有照搬民间唱词,而是化用“昭君出塞”“项羽不过江东”等历史典故,并借鉴中国古典闺怨诗词的艺术特点,语言平白如话却意味深长,凸显无奈隐忍背后倔强达观的摇滚精神。整首作品一改素乐团往日冷峻的曲风与唱腔,于款款深情中融入说唱,层层推进,并在编曲中加入中国大鼓、唢呐等传统乐器,将一“愁”一“瘦”的命运感演绎得跌宕动人,而“土家族哭嫁歌”国家级传承人严水花老师的惊艳一哭,无缝接入,堪称点睛之笔。
值得深入挖掘的是,在红绿二色的象征之下,这首作品其实还隐藏着诗词二体的争论,立足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诗体和词体,被刻意营造出对立氛围,似乎就要与雄雌的性别、地位、权利挂钩,但素乐团为严水花设计的唱词,“人啊……可以通过女的去了解男的,人啊……莫通过男的去了解女的”,具有开放性的多重意味,是箴言,是调侃,是牢骚,可各自理解,这也反映一个事实:哭嫁习俗不尽然是悲,不尽然是喜,更不等于妇女反对礼教的产物,而是非常复杂的心理仪式。《绿肥红瘦》在录制过程中得到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永顺县委宣传部、永顺县文化旅游广电局、永顺县非遗中心等单位的联合支持。
第四首:《莫骂娘》
2021年丨辰河高腔
《莫骂娘》歌词
讲鬼讲神 都在讲人
是畜是人 皆有母生
问天问地 无非问己
骂天骂地 何以安魂
(辰河高腔唱段)
生儿之时,为娘的口咬青丝足踏地,
儿奔生,娘奔死,儿呀儿,
阴阳只隔一张纸
莫骂娘 骂娘的人不孝顺
莫骂娘 骂娘的人不好混
莫骂娘 骂娘就是骂天尊
莫骂娘 骂娘就是悔人生
莫骂娘 儿奔生来娘奔死
莫骂娘 阴阳只隔一张纸
莫骂娘(要善良)
ta ma de 战争 ta ma 疼
莫骂娘(要善良)
ta ma de 苦难 ta ma 忍
莫骂娘(要善良)
ta ma de 丑恶 ta ma 恨
莫骂娘(要善良) 所有的围墙
都有门 都有门
都有门
《莫骂娘》是素乐团第三张专辑《三》的压轴之作,作为一首摇滚乐对话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创意歌曲,邀请到湖南省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州级传承人郑敏与章民权联袂献唱。
这首摇滚歌曲先以念白直击历史悠久的“骂娘”传统,再巧妙融入辰河高腔《目连救母·回煞》一折中的唱段,突出母子情与劝善主题,使现代音乐的表达与目连戏的精神内核深刻沟通,高潮部分的灵感则来自鲁迅1925年创作的杂文《论“他妈的!”》,以国骂“他妈的”作为反语,刻意制造前后矛盾,暗示“娘”也是战争、苦难、丑恶等人类痼疾的主宰,即一切围墙的门。
《莫骂娘》在采风、调研与录制过程中得到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泸溪县文化旅游广电局、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等单位的支持。
来源|湘西网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