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石板寨,古营盘
周末,约上一位朋友,驱车在354国道上行驶,穿梭在武陵山脉的连绵群山中,与苗疆边墙来了一个美丽的邂逅。苗疆边墙好像少妇丰胸前的乌金项链,悬挂在“波峰”与“波峰”之间。车到拉毫,一石板寨斜靠在山坡上,它和苗疆边墙协调的融为一体,远远看去,酷似乌金项链下端的一个宝石吊坠。这石板寨便是拉毫营盘。
它位于354国道旁,距凤凰县城16公里,现为凤凰县廖家桥镇的一个自然寨。
营盘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占地5000平方米,设东、西、南、北4座城门,城楼及碉楼1座,古井3口,曾设有总兵府、军火库、营房、牢房等,古民居数十栋。石屋、石柱、石桌、石凳布局其中,漫步其间,似乎穿越了时空,进入了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一种原始、古朴的意味扑面而来,自然地令人想起曾在苗疆边墙燃起的那些硝烟与战火。
石板寨营盘东城门
营盘依山而建,呈椭圆形镶嵌在山坡上,从坡脚一直延伸至山顶,所有房屋均由青石片错缝干砌而成,屋面以薄青石板铺盖,形成一相对的封闭状态。整个营盘没有讲究门的朝向,房屋均是随意而安,错落立着、房屋之间的巷道自然也是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而成,一条主巷道由东门直到西门,苗疆边墙在北面与她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一深情的拥抱竟相拥了460余年,可谓山海无涯,地老天荒。
古时的镇筸,地处湘黔边境、武陵山脉苍茫腹地,交通不便,十足的穷乡僻壤。再加之,苗民为反抗腐朽王朝的统治,战火四起。当朝为了平定战乱,镇压苗民,维护统治政权,安营扎寨,屯兵于此,营盘就此出现。
沿着青石板游道,走过细长的田埂,水汪汪的稻田,呈阶梯状簇拥在游道的两旁,蛙还在酣睡,唯有流水在不停欢歌。骄阳下,早耕的老农推着犁耙犁田,那动感的画面与吆喝声便是一幅绝美的图片。
东门通往西门的主道
越过山脚小溪上的跳岩,便来到了东门。大门的右前方,一颗百年古树犹如一位忠实的哨兵,忠于职守的守护着城门。人能触摸到的大小枝条上,挂满了两三公分宽的红布条及同心锁,这些美好的期冀随风而动,红绿交织,就如此安静了岁月。
拾级而上,两门由铁铸就的大炮横卧在平台上,深黄色的炮身和炮架已被游客们抚摸得油光华亮。站在炮前,昔日的炮火犹在耳边,硝烟似乎还在云层中弥漫、漂浮,厮杀、惨叫、嚎哭似乎还伴着溪流在低诉……
跨进雄伟的东城门,一步一阶,一瓦一石,旧屋与废墟,都在给你讲述着千古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走过东城门,前约十来米,左边有一四合院,鹤立鸡群般的挺立在营盘中,经过雕凿的大门依然在炫耀着它当年的风采,门头上“南阳世第”四个彰显主人身世的大字,似在传唱着主人的辉煌家世。如今四合院为“中国屯田文化展览馆”,又在向后人讲解那一段厚重的历史。
石板寨营盘遗址
与之斜对面的是“明清苗疆战事展览馆”,设在营盘的一栋保家楼内。
保家楼,也称碉楼,是当地人为了躲避匪患而修建。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每当土匪入村抢劫时,村民就躲在保家楼内,青壮年男士就通过射眼、楼门及楼孔阻击入村的土匪,得保村寨,保家楼也因此而得名。
随着既定的巷道,追随历史的足迹,前方的丁字路口,“守备兵衙署遗址”指示牌直指右前方。按照指示牌的方向,10来米过后的旧址就是当年辉煌一时的衙门。墙体大部分已经坍塌,房屋的前檐墙体明显可以看出有修复的痕迹,旧基内的隔断墙墙体已全部倒塌,守备兵衙署共四间房,总面积约70平方米。清朝末年,吴善德被委任为拉毫营盘的守备兵衙署司爷,掌管这里的军政、司法大权。吴善德做事英明,断事公平,为人和善,处处为百姓做想,深得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在他执政期间,边陲苗乡社会稳定、次序安然,人们生活美满,大家和睦共处,营造了一个时期安定团结的盛况。如今旧址处虽已杂草丛生,但依然挺立一隅,似在为历史上曾经的安定繁荣为证。
守备兵衙署遗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营盘也结束了它驻军镇民的历史使命。附近的村民陆陆续续迁了进去,民国15年,坨子岭整个村寨全部迁入营盘,形成了现如今庞大的农耕村落。
由于拉毫营盘保护完好,历史悠久,意义深远,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国家历史古村落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
历经百年沧桑,从“防苗制苗”到“保家防匪”;从“历史兵营”到“农耕村落”;从“历史旧址”到“旅游景点”,每一次的功能转变,每一次的华丽转身,拉毫营盘都默默不语。站在苗疆边墙的墙垛上,遥看神州大地,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它又将继续为历史做见证。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伍岩生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夜读|八部大王庙
■ 夜读|宝藏天桥山
■ 夜读丨抢梁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