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沈从文笔下的端午节

杨胜国 湘西头条 2023-11-06


  端午节是民众喜爱的传统节日。包粽子、剥皮蛋、赛龙舟、抢鸭子……民俗浓浓,趣味多多。


  古往今来,众多名家留下了无数赞美端午盛况的诗文。而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对端午节更是情有独钟,其笔下多有精彩的描述。


凤凰古城龙舟赛。龙珍 摄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这段文字出自散文《箱子岩》。


  短短两百余字,既摹色彩,也拟声音,更见神情,无论是船只、桨手还是看船人,都充满着生命的朝气,热热闹闹,精精神神,勾勒出一幅激烈的龙舟竞赛图,令人叹为观止。难怪作者不惜笔墨地大加赞美:“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


  在小说《边城》中,关于端午节的描写更加详细生动:“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灌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赛船过后,城中戌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边城茶峒。花垣县委宣传部供图


  第二章如此开头:“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后来祖父跑去喝酒醉倒了。翠翠等到晚上不见祖父来接,却在河边遇见了二老傩送,傩送请翠翠到家里坐坐遭拒后,又好心派伙计送她回去,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却使翠翠沉默了一晚上”。两个人可谓一见钟情。


  一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避雨。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天保,大老把抢得的鸭子送给了翠翠。回家的路上,祖父笑着问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儿,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回道:“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并气恼地走到前面去了。从此处可以窥出,翠翠不喜欢大老。


  翠翠满十五岁那年的端午,被邀到顺顺吊脚楼上看船。“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两年前的旧事”。她恰巧听到关于二老要娶碾坊女儿的流言,于是她吃醋生气了,不搭理上岸讨好的二老。


  也正是端午节这天,二老傩送向哥哥天保公开表明喜爱翠翠的心意。大老为了成全二老,便选择退出。不幸的是,后来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滩被淹死了。二老傩送认为自己对哥哥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内疚下了桃源。


  “到了冬天,那个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回味的空间。


  端午节场景的多次出现,不仅再现了湘西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而且较好地烘托出小说的环境,巧妙地将凄美的爱情穿插其中,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与线索,对于刻画人物与揭示主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真正读懂《边城》,涉及端午节的文字章节绝不可忽略。


  再看其长篇小说《长河》中《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之叙述:“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初五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预备大六月天送人。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为村中那条船呐喊助威。”


  沈从文不仅妙笔生花写端午,还念念不忘讲端午。一九八二年五月,沈老偕夫人张兆和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凤凰,特意到沱江河上泛舟忆旧,不时清晰地向夫人张兆和讲述自己下河洗澡、到喜鹊坡摘三月泡、掏雀儿蛋,在沙湾廻龙阁看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等童年趣事,以及豹子湾的鬼专迷熟人的传说,逗得满船笑声。


边城。田宏贵 摄


  沈从文为何心怀如此深厚的端午情结?


  首先,与他的经历有关。“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这是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写的一段话。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端午节,但对于贪玩爱水的他,每年在沱江上举行的龙舟赛事,料想他绝不会轻易放过,且乐此不疲。后来,他从军在沅水上辗转漂泊,大多与水与船有关,从小耳濡目染,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端午节及其物事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次,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对端午节的回忆与描写,其实就是对湘西生活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是在抒发一种对家乡的热爱思念之情。在汪曾祺先生的眼里,恩师沈从文“这真是一个少见的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的人。他经常来往的是家乡人,说的是家乡话,谈的是家乡的人和事。”哪怕功成名就、定居都市,他仍对家乡念念不忘,往往以“乡下人”自居。在他的笔下,总是蘸满了感情的浓汁,带着一种乡土性的抒情,在对读者喃喃诉说式的叙述风格中,从淡淡的孤独悲哀中感受到他对家乡人的深深悲悯。即使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其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安葬于沱江畔的听涛山上。只有家乡的山山水水及山水中演绎的各种美丽景象,才能使他安眠吧。


  最后,有一颗赤子之心。“一辈子善良的不近人情,不懂政治,孩子般天真。”这是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中对表叔沈从文的印象。沈老八十高龄回乡听到久违的傩堂戏时,一边情不自禁地手打节拍、自言自语道:“楚音楚音”,一边手掩脸面、热泪盈眶,不停地取出手绢擦拭泪水。有次,当一位女记者采访沈老,提及“文革”期间打扫厕所那段往事,八十三岁的他像个受委屈的孩子抱着女记者肩膀号啕大哭。沈从文是个稀有的善良赤诚之人,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他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天真得像一个孩子。余光中先生说:“童心是诗心的源头,天真是天才的起点。”如果没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似水情怀,他笔下的世界会那么真善美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沈从文最好的评语。


  品读沈从文的文章,感悟浓郁的端午文化,美哉!醉也!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杨胜国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夜读|好好过个端午节

■ 夜读|凤凰台上 坐看云起

■ 夜读|石板寨,古营盘

■ 夜读|八部大王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