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迪达斯,以及冷战时期的球鞋野史

吴鞑靼 苏俄转播 2022-03-03

一、低调合作二十年


尽管苏联官方鄙视所有西方事物,但实际上,苏联和“无关道德的”西方之间,存在着积极而密切的伙伴关系。



当然,这种联系从未被公开承认过,它们的证据仍存在于外国媒体和苏联内部档案中。阿迪达斯就是这些奇妙的连接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运会成为广告植入的主要平台之一。世界上的每一家公司,都梦想着看到最优秀的运动员展示他们的产品。在体育这方面,苏联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苏联拥有世界上无比强大的一批运动员,加上这个国家许多不为西方观众所知的“神秘要素”,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外界普遍认为,阿迪达斯和苏联之间的联盟始于1980年,当时莫斯科举办了奥运会。但这种合作实际上开始得更早。


根据苏联体育委员会1979年的日志,与德国公司“阿迪达斯FRG”的合作已经持续了20年。也就是说,在1959年的赫鲁晓夫时代,阿迪达斯就已经秘密进入苏联了。


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品牌也经常出现在苏联运动员身上。1965年,《纽约时报》援引美联社(AP)的报道称,苏联从匡威橡胶公司(Converse Rubber Company)订购了46双篮球鞋。



对这些双重标准的行为,解释其实也简单:苏联在运动服饰方面没有足够的生产力、竞争力,既没有技术,也没有材料。同时,它又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掩盖与西方帝国主义之间“不合情理的伙伴关系”。


于是就有了阿迪达斯的“苏联本土化”合作案例。


题外话,2015年老吴就写过“苏俄阿迪”的话题,没准您还记得这篇:苏俄的阿迪狂热症




二、隐藏在“莫斯科牌”背后阿迪达斯


1970年代后半期,苏联领导层开始与阿迪达斯建立正式合作关系。该公司成为了即将到来的奥运会的官方供应商,鞋类占据了大部分出货量。


然而,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抵制,与西方的关系也急剧恶化。



结果,包括西德在内的65个国家退出了莫斯科奥运会,阿迪达斯发现自己处境艰难——手拿一份利润丰厚的合同,但眼瞅着煮熟的鸭子没准就要飞了。他们别无选择,看在钱的份上,只能忘记政治分歧和国际舆论,选择和苏联合作。


此外,根据历史文件,当时的阿迪达斯CEO霍斯特•达斯勒(Horst Dassler)不得不在奥运会期间,成为苏联事实上的“外交使节”,周旋于苏联和西方之间。这种非官方的身份,帮助苏联领导人及时了解到西方各国对苏联的态度和想法。


拿钱办事儿,两边都不耽误。阿迪达斯的这一步棋,走得还挺妙。



不过,出于本国对内的面子工程需要,苏联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公司,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第一,是去掉所有Logo和“阿迪达斯”的名字,以免这个西方品牌和苏联运动员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上。


其次,该公司必须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转移到苏联,并在完工后将设备留在那里(偷师学艺应该才是花大钱的最终目的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从阿迪达斯公司那边购买了在苏联领土上生产该公司产品的许可证。对德国公司来说,这是标准做法,商业规范。苏联也因此成为了第20个,可以合法合规生产阿迪达斯运动鞋的国家。


除了许可证本身,他们还必须购买设备、化学原料和其他生产材料。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制造鞋所需的材料中,苏联只拥有3种人工材料(可见当时苏联轻工业的积贫积弱)。



风靡至今的“Gazelle”球鞋版型有好几种颜色,然而,你很难在商店里找到它们:一部分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立即出口,广大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市场,就可以消化很多。另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了苏联运动员——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蓝色款。



于是,就有人猜测,当时苏联只生产的了蓝色款的球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传奇的三道杠条纹被保留了下来,但是“阿迪达斯”的名字被换成了“莫斯科”。这也就是莫斯科牌三道杠球鞋流传一时的由来。



1970年代末的时候,在非运动场合穿运动鞋,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奥运会之前,球鞋压根就不流行,人们永远不会在办公室或者出门的时候穿球鞋,苏联人有一套自己的着装规范,以工业生产和办公室日常为中心的。


奥运会临近的时候,苏联官方为了推广球鞋,尤其是苏联自己生产的阿迪达斯球鞋,着实花了不少公关心思。他们把苏联的运动拉到国外去,让他们拍了很多像电影海报一样的宣传照,除了穿运动服之外,官方还教育苏联大众——牛仔裤和阿迪球鞋的搭配,是非常时尚的日常休闲装。


苏联牌牛仔裤


于是,伴随着奥运会的到来,运动鞋风靡全苏联。甚至国内生产的其他品牌球鞋(比如加加林穿过的苏联本土球鞋品牌“双球/Два Мяча”),以及杂牌仿冒球鞋,都供不应求。



苏联其实也曾尝试过制造牛仔裤,但失败了——造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像在美国流行的那种牛仔裤。说白了,没有金刚钻,这瓷器活真揽不了。阿迪达斯明白,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运动鞋上,因此决定制定严格的员工选拔程序和品控制度。



阿迪达斯在苏联的一个工厂选址在亚美尼亚的古城Yeghvard。Yeghvard 运动鞋工厂的厂长米沙·乌利汉扬(Misha Ulikhanyan)自1985年以来一直在生产阿迪达斯的产品,她回忆说:“德国人来到这里,雇佣了一群23岁以下的年轻女孩,不接受年龄更大的人。他们就是不允许。


另一个条件是,员工之前不能有工作经验或拥有任何其他专业技能。目的就是,确保员工没有任何制作假冒伪劣产品的经验。他们被训练出来,就只会生产阿迪达斯,而不懂如何制造劣等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解体,亚美尼亚获得独立之后,Yeghvard 也停止了生产阿迪达斯球鞋。之前培养起来的球鞋生产资源,转而孵化出了一个本地民族品牌——Yeghvard球鞋。从之前的三道杠,变成了如今的四道杠。




三、特种部队里的阿迪球鞋


经过多年的生产,苏联已经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阿迪达斯球鞋了,就像在德国买到的那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莫斯科牌”三道杠球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阿富汗苏联士兵的作战装备之一。



因为西方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缘故,阿迪达斯球鞋又“鬼使神差”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军需品。


苏联军方向阿富汗战场供应阿迪球鞋的理由,说来也非常简单:因为士兵配备的军用靴子,不适合在山地走路,不舒服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走路时动静太大,会影响突击行动。



因此,苏联入驻阿富汗的精锐部队成员,如空降兵师和特种部队,被允许即兴发挥——选择他们自己想要的“便鞋”,以适应地理位置的要求。



不出意外,又时尚又耐穿的“莫斯科三道杠”成为了理想选择。除了一个公关问题:穿可以,但这事儿不能让本国国民知道。1995年美军发布的一个调查报告里,也提到了这个细节。


苏联指挥层明白这样说出去会有点不太好听,所以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媒体曝光。尽管如此,特种部队与“莫斯科牌球鞋”还是被媒体给发现了,民众对阿迪达斯球鞋的追捧于是更加狂热,1980年代的阿迪狂潮也由此拉开序幕。


电影《第九纵队》,2005年


游戏《反恐精英:全球攻势》,2012年


Gazelle 阿迪球鞋的传统,在阿富汗战争之后也保留了下来,车臣战争中,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于是,在有关苏联俄罗斯的战争电影,以及军事题材的游戏中,蓝色三道杠球鞋,成为了一个亮眼的标志性符号。


直到苏联解体20年后的2011年,莫斯科和阿迪达斯的“混血球鞋”才停止生产,真正俄罗斯本土品牌的体育运动品牌崛起,成为了俄货的中坚力量。


1990年代的俄国 Gopnik 经典上装


关于 Gazelle 这款球鞋的故事,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和流行文化中的有趣纪念。到了19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低阶的俄国黑帮和街头小混混们,把阿迪达斯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阿迪成了更广大群体“每日制服”一般的存在。尤其是那些便宜的,来自中国或者高加索地区的仿冒产品。它象征着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的狂欢,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90年代文化遗产。



2019年俄罗斯还出了一本书《球鞋:体育运动鞋的文化参考》,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球鞋、政治、体育、文化、大众,密不可分的一个个环节,都有详尽阐述。


20年后,阿迪又成了被潮流文化玩家们的目标,Gosha Rubchinskiy 把90年代的动荡与狂欢,青年文化的崛起与自我认知的形成,杂糅出了他的一套街头风格。

Gosha Rubchinskiy FW17

小众的,暴力的,锐舞的,街头的,乡愁的,互联网段子的,黑色幽默的,刻板印象的,男子气概的,斯拉夫三教九流的……各种各样的阿迪达斯风起云涌,令人眼花缭乱。


突然想到,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里面的一段独白。

“伟大的事情都将终结,琐碎的小事一如既往。”

阿迪达斯的球鞋,以及与此相关的延伸,就是冷战、后冷战历史中的,那一件小事。


文字:吴鞑靼
参考文章:
https://www.rbth.com/history/333843-ussrs-adidas-special-forces
https://esquire.ru/letters/65952-kak-v-sovetskom-soyuze-nachalas-adidasomaniya/
https://www.calvertjournal.com/features/show/8676/adidas-brand-russia-rubchinskiy



手绘的苏联太空狗,透明手机壳
已经上架苏俄转播的微店:



手绘的苏联太空狗,透明手机壳
已经上架苏俄转播的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