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悔 改
悔 改
太3:1-2 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可1:14-15 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讲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参太4:17)。
徒3:19 (彼得)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
徒20:21(保罗) 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无论是为耶稣开路的施洗约翰、耶稣自己、还是按着耶稣心意传道的门徒,他们所传讲的福音都是由此开始。悔改是天国的起始,是福音的入门。福音就是一个关于人还有重新做人,悔改归正,得蒙赦免之途的好消息,而此途正是耶稣的救赎所为我们预备的赦免与宽恕之道。很多时候人们心灵的结,也源于他们缺乏悔改的意识以及宽恕赦免的属灵知觉。罪恶的压抑往往成了人们追求良善的“心魔”。悔改是信仰的根本,那么什么才是悔改呢?
一、悔改是生命的转向
当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背离上帝而犯罪后,人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去”,人类在一条背离上帝的路上渐行渐远。从背离上帝,到弃绝上帝敬拜偶像,再到否定上帝而以自己为上帝,人类在背叛的路上越陷越深。悔改便成了上帝的先知所传讲的主要信息。当先知的声音沉寂4个世纪后,施洗约翰作为上帝使者传道时,他向人类大声疾呼:“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声音洪贯穹苍,气盖山河,发蒙振聩。他是在呼唤人们转回上帝,“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旦权下归向神”。耶稣传道时他传出了同样的信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他呼唤:“凡劳苦担重担的人(背负罪担者)都可以到我这里‘来’……”。从被赶出“去”到被上帝呼召“来”,这是一条悔改的路,是上帝预备的救恩。它意味着生命的转向,意味着我们否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向而转回以上帝为生命的目标。
二、 悔改是心意的回转
心是情感与意志的所在,圣经说人的心怎样,他的为人就是怎样。心决定人,心变了,人就变了;我们说人好,因为他的心好。耶稣说好的心灵才是孕育福音种子的好土。圣经箴言4:23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悔改首先就是心意的回转,心意的回转带来信仰与信念的改变。先知玛拉基预言耶稣的开路者的工作是使人心意回转的工作:“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心意的回转是悔改的起始,它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基督耶稣为中心,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以上帝的意念为中心,从追求自我利益的思考模式转为追求上帝国度的思想境界,从一个“我能得到什么好处”的心思转为“耶稣会怎么想”的心思。从对神的拒绝变为对上帝的爱。
三、 悔改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个人悔改了,他的思想方式就不同了,即他判断事物的基调改变了。同样看到一个罪性人,悔改前把他看成是穷凶极恶的恶棍,悔改后便将他看作在罪性中挣扎,需要救恩的待赎对象;悔改前你看玫瑰上的刺,悔改后是看刺上的玫瑰。判断事物的基调取决于你的心。思维方式不同,看出来的人也不同。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标准去衡量他人,如果我们将人看扁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基调有了问题。耶稣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当我们里面有恶时,我们就会把问题看得很绝望,我们就会将一个可以拯救的软弱的罪人看成十恶不赦的死刑犯。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悔改,需要抛弃我们惯性的以恶为出发点的思维,而转从救赎的立场看待我们周围的人事物。
四、 悔改是行为方式的转变(罪行的悔改)
汉语的悔改是一个复合性的动词,悔——知错而悔悟;改——悔悟而改变。在浪子的比喻中,小儿子在穷困潦倒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他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忧伤难过,这是他的悔悟。他明白自己的罪恶时,立刻起来到父亲那里认罪,祈求宽恕,敢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就是改的表现。浪子体现了一个罪人悔改的心理和行动过程。当浪子真正悔改以后,我们相信他的行为方式就完全改变了,以前他是离家,现在他是归家;以前他对父亲,对家有着很多埋怨,现在家庭对他有着特别的意义。浪子的行为将从此改变。浪子以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生活的追求,现在是以让父亲高兴为生活的目标。基督徒就是悔改而被上帝接纳的浪子,当他被上帝接纳后,就不再为自己而活,他是以荣耀上帝而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就是鉴别一个人是否真正悔改的可见标准,耶稣就把基督徒的行为当作他见证信仰的光(见太5:13-16)。悔改以前我们是用浪子的标准去活,但现在我们是用儿子的标准去活,两种不同的活法必然带来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悔改是将自己献给基督,为基督而活,悔改就是行为方式的改变。
五、 悔改是罪性的忏悔
悔改不仅是罪行的悔而改,更是罪性的忏悔。忏悔是对罪心灵而于行动的反省、认罪以及寻求克罪之道的心理过程。罪性是产生罪行的因子,它隐藏于人心灵的深处,比罪行更加顽固。在浪子比喻中的大儿子,当他见到自己的兄弟悔改归家,又被父亲接纳时,他就怒不可遏,责怪父亲:“我和你一起这么多年,你没有给我一只羊羔,叫我和朋友一起快乐,只是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一切所有的……,你倒……”。我们看到大儿子,在他自己的眼里,他是一个好人,他没有罪行,至少他没有像小儿子那样“和娼妓吞尽一切所有的”。但我们看到在大儿子里面其实泛滥着更加可怕的罪性。他没有和小儿子在一起,他怎么就这么肯定自己的弟弟一定是和娼妓吞尽了一切所有的?这说明他自己心里有娼妓。他对父亲的责怪和埋怨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积怨。他不觉得自己有罪,但他的自义就是他最大的罪性。压抑着罪行,却泛滥着罪性,而他对弟弟的指责又仅仅是出于他忌妒弟弟实践了他罪性中渴望而尚未敢于付诸行动罪行,这是多么的虚伪!
悔改若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罪行就算不得真正的悔改。在诗篇51篇,我们见到大卫的认罪诗,他没有在上帝面前细数自己的犯罪经过,这和我们今天教会传统教导的认罪方式十分不同,他甚至没有多谈自己犯罪的动机,他却深刻地忏悔到自己犯罪的本能,他向上帝忏悔了自己的罪性,他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大卫谦卑地认识到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个罪人——罪性人。谈到罪,使徒保罗有过形象的描述,“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罗8:21)。这个律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罪性。保罗的心理表白便是一种忏悔。
在约伯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罪行,却依然满有罪性。约伯受试探,在艰难的时候他向上帝发怨言,他说“我至死都不以自己为有罪”,他说唯愿在上帝和他之间有一个审判官,他就可以和上帝一起辩诉:为何他没有罪(行)却受如此大苦难。约伯的思想陷入一个传统的误区,即为义是可以向上帝换取利益的资本。他不明白“义”是人本该有的生命特质,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义也不是换取平安和荣誉的门票,反而可能成为受苦的原因。约伯不觉得自己有罪,但不代表他里面没有罪性,在见到上帝以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自义其实就是最可怕的罪!(他的自义几乎将上帝推向邪恶)。他对上帝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见到了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5-6)。他懊悔满有罪性的人却向上帝自义。对此保罗就有更深刻的发现:“我虽不觉得自己有罪,但也不能以此为义”。因为我们是有罪性的人,悔改需要对罪性的忏悔。
六、悔改是性格的革命
悔改是全人的转变,信仰不仅是接受一种理念,信仰本质是接受而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即一个完整的——心、身、灵合一的人要改变,信仰的过程是改变的过程,信仰的变化应该带来性格的改变。性格是自我的外在表现形式。信仰者的个性需要改变,一个以自我喜好与利益为中心的性格需要改变为以讨基督的喜悦为目的的品格。我们常听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我们的生活见证中亦然,不好的性格会成为福音的拦阻。比如,忧郁、多疑、不自信、论断人、浮躁、虚伪、吝啬、偏心、粗暴、板脸孔等等,这些都会成为福音见证的拦阻。我们发现一些基督徒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爱主,而是不够改变自己性格的缺陷。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故意忽视自身性格的不足,将不顺归结为自己信仰的执着,安慰自己是在为信仰受苦,并且常常埋怨环境和他人。对他人充满怨恨,对自己也十分不满。性格的悔改可能是悔改中最难的功课,它需要有革命的精神治死败坏的性情。
七、悔改意味着宽恕与接纳
悔改需要信心,即相信上帝的慈爱和祂赦罪的恩典,悔改意味着接受神的赦免、宽恕并接纳别人与自己,接受自己无能为力的面对罪性的现实并接受上帝的救恩,不再被罪疚感捆绑。当我们悔改后就不应该再背负罪的重担,因为上帝自己说过,“你们的罪虽如朱红,必洗净洁白”,“神是信实的,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必要赦免”。上帝必会赦免一切悔改的罪人,赦免就是被神算为无罪,认罪悔改而依旧背负罪的重担是对上帝信实与赦罪能力的怀疑与不信的结果。悔改包含双重的含义:被上帝宽恕与接纳,以及自我的宽恕与接纳。当我们向上帝承认自己的罪,愿意悔改并接受祂的救恩,祂就必赦免我们的罪,这是信心的接受。当上帝赦免我们以后,我们还需要自我的接纳与宽恕,弃绝一切罪的控告和罪疚的缠累。
赦罪源于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赎的救恩,不过被赦罪依旧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饶恕他人!在耶稣教导他的门徒(祷告)时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别人的债”。在欠债的比喻中,耶稣进一步教导他的门徒:“这样你们若不从心里饶恕你们的弟兄,你们的罪必不蒙饶恕”。悔改意味着宽恕与接纳,忏悔而接受上帝的赦罪,宽恕自己与他人。
八、悔改是个体与群体,心灵与行为的双重事件
悔改不仅是个体的事,即,悔改不仅是个人的心灵的悔悟及向上帝的忏悔行动,悔改还应该是群体的行为。罪不仅有个人的罪,还有群体性的罪。圣经很多时候把罪描述成群体性的思想与行为,如“承认他们的罪”,(太3:6);当耶稣谈到世人对善与义人的普遍迫害时,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太23:36)。我们习惯将某些历史结果或者现实荒谬归咎于某些纯粹个人行为结果,但很多事件与荒谬现况的产生不仅是个体的,往往还是群体性心灵和行为的结果。单纯的受害与施害者的对立不足以描述全部的现象社会,往往是集体性的行为与思潮结果造就了社会与教会的现实和存在的种种悲剧。我们不能简单化地说社会权力阶层制造了社会悲剧,但是谁赋予了他们权力,他们是如何得到权力的;权力阶层制造了社会现状,但往往是社会普遍信仰思潮制造了权力阶层的“权利”。比如,焚书坑儒以及诸多类似历史悲剧事件,或者暴乱的责任不能单纯归咎于个人,或者封建统治阶级,它不仅是社会性的事件也是文化事件、制度运作事件。社会制度比如民主或者其它其实源于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圣经中的巴别塔事件,就是一次人类群体性对抗上帝的事件,上帝变乱人的口音也是预防人类群体犯罪的动态。人类文化多元化的现象并未改变人类罪性“一元”化的现实。当群体性的罪性力量统一起来时它所爆发的往往是非常可怕的毁灭性灾难。既然群体影响了个体,个体又参与了群体世界,罪有个体性的,也有群体性的,忏悔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也是人类的群体性的必须。不仅是行为的抉择,也是信仰的,信念,思潮的转变。当群体的罪性污染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需要对文化的本身进行忏悔,因此我们说悔改是个体与群体,心灵与行为的双重事件。
天国的福音源于基于救恩的悔改,他是基督自己和历世历代基督教会传讲的中心,是福音的永恒主题。悔改是天国的起始,是福音的入门,胜过了罪性,就会有心灵的天国。没有罪的地方就是天国。对罪性的忏悔甚至是基督徒长久的属灵功课和灵修课题。约翰、耶稣、门徒的呼唤一直在历史的廊道中回响:“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文 张远来
校对 孟、琳
美编 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