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你还缺少一件
马可福音 10:17
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 的夫子,我当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 他的产业很多。
这是耶稣当年带领门徒传道途中的一个“突发事件”,事件令人憧憬的开始和令人遗憾的结果,以及耶稣带着些许惋惜的教训,相信必然在门徒的心灵里造成极大的震撼,以至许多年后使徒彼得还能历历在目,不无痛惜地讲述当年的故事,而马可也深有感触地将它传给我们。直到今天,每每读来,我们依旧感到一丝沉重。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渴慕永生的财主,经文对他的描述十分深刻生动。从短短几节经文中我们看到这位财主有很多优点:比如:
他的心情十分迫切,圣经说,耶稣行路的时候,他“跑”来拜见耶稣。一个“跑”字,充分显示财主的迫切心理。财主心里有一个结,他对自己永生的事毫无把握,冥冥之中他感到自己并未得救。尽管他有很多财富,也尝试过各种方法来安慰自己心灵的空虚,但都无济于事!财富也丝毫不能减轻他对永恒的恐惧。永生的事让他寝食难安,他必须要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否则将永不安宁。多少年来他渴慕永生,但没有人能帮得了他,他知道只有耶稣才能给他答案,耶稣才是他最后的希望。不过耶稣传道是很忙的,虽然约有3年之久耶稣在加利利等地传道,但辗转于不同乡村,尾随着大批听众,财主要想拜见耶稣其实不是随时都可以的,他可能已经失去过很多机会,他不能再失去这最后的机会了,当他一听说耶稣出来传道,就不顾财主的面子,路人的拦阻,他赶紧跑过来,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向耶稣询问那困惑已久的永恒问题。
当他一跑到耶稣面前马上“跪”倒在耶稣脚前。作为一个大男人,一个在社会有影响的财主,当着众人的面跪下,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谦卑。耶稣当时并不是一个很有社会地位的人,甚至是被犹太当局所恨恶和鄙视的。但财主不管这一切,他不管众人怎么看他,他就是要寻求耶稣,解决他关于永生的困惑。他以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谦卑、最恳切的方式表达了对永生的渴求。
他知道真诚地询问耶稣,圣经用一个动词“问”,表达了财主对永恒的追求。他知道问,知道问谁,知道问什么,他没有向文士下跪,去问文士,也没有向法利赛人询问,他找到了耶稣,这都是财主的过人之处。财主也没有像文士和法利赛人,对永生之事一无所知还假装无所不知,也没有像许多的无知的财主那样“对灵魂说,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因为我的积蓄足够享用”。他知道向一位最可问的老师问最重要的问题。
财主比一般的人更有属灵的洞见力。他知道耶稣会给他答案,他知道耶稣不是一般的老师,他称呼耶稣“良善的夫子”,这一称呼中包含了他对耶稣的信任和理解。财主不一定就明白耶稣的弥赛亚身份,但从他祈求耶稣的举动,他态度之恳切,他给耶稣的特别称谓,可见他在朦胧中知道耶稣不是平常的圣人,而代表着某种神圣,在上帝所掌管的人类历史、以色列的命运以及个人的属灵世界中,代表着某种决定性的力量。也许是先知,也许是超越先知的先知。他值得跪拜,他可以被寻求,他能给人答案。这是财主超越常人的对基督的认识。
很多人常常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财主对永恒的事如此渴慕实在难能可贵。他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得救,他清楚自己存在某种不足,他要找到永生的答案。他问耶稣:“我当怎样行才可以承受永生”,他知道永生是承受(inherit),是从上帝的继承。他知道永生与道德行为有着某种关系——我当作什么!新教基督徒也许以为财主对永生存在误区,把行为与得救挂钩,圣经实在是说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但使人得救的信心确实与相应的道德行为有关联,耶稣说,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财主知道他虽然很敬虔了,但和那个得救的信心所衍生的行为依旧有差距,财主不知道那个差距在哪里,所以问耶稣“我当怎样行(即还要作什么)”?说明永生是财主渴慕已久的事。
当耶稣回答财主诫命的要求时,财主说:“这一切我从小就遵守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财主在撒谎,他一直以摩西的律法严格要求自己。圣经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整个四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能有此殊荣的仅此一人。耶稣看着就爱他,表示耶稣的欣赏和肯定。也许正是对财主谦卑、诚恳、敬虔的肯定。
财主有很多优点,甚至超过身为道德家的法利赛人,但他还缺少必不可少的一件。耶稣直言告诉他:“你还缺少一件,你去变卖一切所有的周济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耶稣告诉了财主他所缺少的:他要追求的道德行为——周济穷人和那使人得救的信心要求——跟随耶稣(信)。缺少的一件正是财主想知道的,耶稣告诉财主的正是他必须要的。但可惜的是财主听了以后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本来产业的多寡与追求永生并无绝对的关联,周济穷人也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烦心事,但当一个人将财富当作自己的主人时,财富就成了他追求永生的拦阻,财富越多,追求永生就越艰难。从这种意义而言,经文中的财主其实并非真正的“财主”,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财奴”!一个不能驾驭财富而被财富奴役的人。奇怪的是人最愿做的就是财富的奴隶,越被奴役他反而越得志。财主财富的“多”与他生命的“缺少”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的“多”正好成了他的缺少!
财主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我们不知道财主是否还会回来,但耶稣不久就钉十字架离开了世界。也许财主就此失去了一个跟随耶稣的最好的机会,也许财主从此将一生忧忧愁愁!财富和耶稣的话将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负担——“你还缺少一件”!耶稣的话语成了财主的债主!那缺少的一件事对财主意味着什么呢?
缺少的一件是最重要的一件
耶稣告诉财主的事是关乎财主得救的大事:周济穷人且跟随主。我们会以为变卖所有周济穷人与得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耶稣对一个人得救的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要求。像财主霸占这么多的产业,而他的周围存在着许多穷苦可怜的人,圣经说不怜悯人的必要受无怜悯的审判。你怎能指望一个连恻隐之心都没有的人成为天国之子呢?其实圣经并不赞成基督徒作财“主”,而是主财。上帝希望我们作金钱的管家,圣经说管家的责任是“按时分粮给家里的人”所以基督徒对于金钱不是一味的占有,而是学会将金钱用于荣耀上帝的事工,可惜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周围,奉献最热心、最能同情穷人的往往不是那些占有巨大财富的人。耶稣告诉财主的第二点是跟随他,跟随意味着相信基督。这两点都是财主所寻求的关乎其得救的大事。这缺少的一件正是对财主最重要的一件。
缺少的一件是最难面对的一件
财主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他感觉到了自己“行”得不够,他不清楚自己缺少的到底是什么?也许直白地说是他不愿意直面自己缺少的那件事,因为那是他最难面对的。每每看到在自己周围生活的那些穷苦可怜的邻居和流浪汉,财主的天性也许会有某种悲鸣情怀,但一个人对财富的贪爱终会扼杀那可怜的良知的呼唤。财主总会掩耳盗铃地装作听不见那良知的声音,他也希望耶稣给他一个更加轻松的东西来代替他所不愿意付出的。在我们的里面总会有一种微小的声音,在告诉我们所缺少的那一件,只要你愿意倾听它的召唤。圣经告诫基督徒不可消灭圣灵的感动,圣灵会在我们的里面告诉我们上帝喜欢什么。恨恶什么,面对同样的抉择耶稣会选择什么。我们不是不知道,乃是行不到!行不到便装作不知道!奥古斯丁神学把恶定义为善的或缺,恶不是为恶而恶,恶往往是不善而恶,或者推善致恶;人们对善的漠视便成了邪恶;用恶的办法推动善,善就成了恶。财主为富而不仁,所以耶稣(神)要求他必须变卖所有周济穷人,直面自己生命的弱点。
缺少的一件是可以面对的一件
尽管财主直面自己生命的弱点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它并不是不可面对的。财富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人生只是一场过客。财富和生命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快乐甚至没有比率关系,用你可以支配的钱财周济穷人有什么办不到的?今天那个财主在哪里呢?他的财富又在哪里呢?历史上无数的财主在哪里呢?他们的财富在哪里呢?圣经说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财富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这谁都知道,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人人都在尽全力追求财富呢!仿佛财富就是人生的全部!财主直面自己缺少的那一件其实是可能的,当年的税吏撒该不就是主动告诉耶稣:“我把所有的一半分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偿还他4倍”吗?这个财主为什么就不行?也许是对钱财的看法不同吧!
缺少的一件是必不可少的一件
如上所述,财主对自己缺少的一件本质上不是不知道,乃是做不到!他希望有一个更加简便的方法,来代替他不愿面对的那一件。他希望耶稣能给他一个折中的方案,而不是那个他不喜欢的答案。对于耶稣的答案:周济穷人和跟随主,财主都不愿意,跟随主意味着受苦和断绝了赚钱的机会,周济穷人则意味着放弃他视为最宝贵的东西。他忧忧愁愁地走了,不仅是忧愁他无法面对他必须面对的,也包含着某种失望,对答案的失望,对自己侥幸心理无法得逞的失望,甚至是对耶稣的失望。财主走了!他要么就此失去跟随基督的机会,要么回转,要么放弃对永生的追求而玩世不恭,要么找一个无关痛痒的理由麻醉自己的良知来代替耶稣的要求。不少的人会选择最后那个自欺欺人的办法。但我们知道上帝的要求是不可以外物替代的,你所不足的往往是你必不可少的。
缺少的一件是改变命运的一件
财主不知道耶稣教导的将是改变他命运的一件大事。正如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失去改变命运的契机。财主有非常好的天赋、背景,圣经还特别提到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多么好的开始!以财主的资质和条件,如果他肯遵守耶稣的教训,补足他所唯一缺少的那一件,也许他的人生将从此改写!他可以成为耶稣的门徒,成为那最早推动福音布道的开路者,像巴拿巴,像保罗,他将不再是财富的奴隶,他将是天国的大使,他的人生将成为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他将成为今天我们效法的楷模而不是警戒的反例。
文 张远来
校对 孟
美编 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