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城市青年信徒牧养的挑战与出路(三)
中国城市青年信徒牧养的挑战与出路
——以深圳教会为例
张远来
(三)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显明的特征,期待和梦想。蔡元云医生在其专著《一个不能少——再思青少年的成长与牧养》中总结了青少年的十个常见特征:自觉不太快乐,寻索身份,冷漠疏离,满‘心’伤痕,我行我素的‘边缘青年’,悲观被动,不闻不问,追求‘出位’,在异乡成长,迈向成熟。 针对青年基督徒遇到的一般性问题,经过大量田野调查、根据笔者的青年牧养感受,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总括当代中国青年基督徒一般性的期待与需要。
当代中国青年基督徒一般性的期待与需要
一、完整的圣经教导:用生活化的语言阐释信仰
学者薛利(Bruce Shelley)说:肢体联结的目的,不在于交换彼此的想法和意见,而在于听从神的声音。 曾立华牧师说:(对于教会)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理解真理,然后应用在现金教会的组织结构中。 尽管青年信徒各人的情况吹万不同,但一个本质的需求是相同的,那就是需要接受完整的圣经教导,同时具有生活化的语言阐释,并能将信仰活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一个合乎圣经立场的价值判断,以应对多元化时代的各种思潮与挑战。
二、需要专业的牧养年轻人的传道人
期待教会对年轻的弟兄姊妹有更多的针对年轻人的圣经真理教导,也期待教会能培养出更多的年轻传道人!
华人教会教牧学专家,曾立华博士就曾说过,尽管路德宣布“信徒皆祭司”,但在教牧执事上,信徒是教牧的伙伴,在教牧领导下,共同策划和建立有效的关顾网络。 因此,青年人的牧养依旧需要专职的教牧同工来带领。如果邀请义工证道,也要先把讲章给牧者审查。 很多人以马丁楼的的“信徒皆祭司”为由,拒绝传道人主导牧养青年信徒,实际上,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150份有效问卷,有100位青年信徒,75%的回应者呼吁青年人需要有专职的,专业的牧者牧养,以解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路德的圣职观是要信徒参与在教牧的领导下进行辅助牧养,路德说:“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有公开的职份及呼召,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利和义务按时势之需,用神的道去教导、指引、劝勉、安慰及责备他的邻舍”
三、教会更多支持
青年一代和传统教会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希望有自己更多参与教会的空间和按照自己个性组织的教会活动,而这种差异如果得不到平衡的回应,就可能出现各种张力,甚至产生破坏性的分裂。在温州瞿溪教会,当地教会采取温州地方话崇拜,而主日学发展出来的青少年班则更喜欢普通话聚会。主日学在一楼活动,主堂在二楼礼拜。原本相安无事。但当这群少年人长大以后,他们良好的团契氛围形成明显的内聚 ,从而让教会无从插手。虽然已经过了国内一般主日学的年龄 ,他们依旧形成了青年聚会,形成主日的另类礼拜。二楼是传统礼拜,一楼是敬拜赞美。虽然教堂要求这群青年人融入主堂礼拜,但强烈的文化差异和青年团契的内聚,造成教会与青年聚会的张力。最终教会在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宣布赶走青年聚会,这群青年信徒随即走失,分散。而其带领人也因为受不了打击,2016年暑假,自己一个人开车到温州某山区禁食,数天后被人发现死在车里。
类似现象在国内教会并不少见。广东某教会青年团契十年前采取小组制牧养,带领人精心的牧养内聚了数百位青年信徒一起聚会,与教会形成明显的张力。无论是奉献还是事工,业已形成教会内的独立教会。
在专门研究青少年牧养的专著中,陈凯欣分享了“为什么我们敢/不敢去闯”的四个关键因素:1.成年人的信任和尊重;2.成年人给我机会去发挥;3.朋辈的榜样;4.我心中藏有‘成长’的渴望。 教会需要对青少年信徒进行有效的牧养,而不能把青少年外包给主日学,青少年需要教会更多支持和深入牧养,从而在他们享受团契的同时,建立其教会性意识。
四、给青年人更多自主权去带领青年人
在教会主导青少年牧养的同时,更需要给青少年自主权去带领青年人。这一方面是对青少年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会学会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的基本原则。斯托得牧师说,没有人是万能的,也没有人是蒙召去做每一件事, 斯托得牧师用三句话表达这一原则:
第一、上帝呼召所有属祂的人侍奉;
第二、上帝呼召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侍奉;
第三、上帝期望蒙召担任话语职事的人专心于他们的召命,决不容许他们因管理社群而分心。
因此,引导青少年去组织青少年,让教会牧者成为tutor的角色,负责把关和引导,避免过多干预青少年自己的事工。
正如斯托得牧师所言“饭食的侍奉是社群的侍奉,话语的侍奉是牧养的侍奉”。教会需要做的是话语的供应,青少年自己需要承担的饭食性的行政性侍奉。斯托得牧师认为,大群的会众有分解为小组的需要,小组、团契等是灵命成长和成熟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在这样的小组和团契中,牧者把一些监督或牧养督导的责任托付给平信徒领袖,每个人都学习彼此关系,彼此照顾。 在青年牧养事工中,他们需要专业的牧者,但也需要专业的牧者赋权及教导他们每个人都承担起彼此关心,组织管理的工作。有着成功的从小组团契成长到香港巨型教会的苏颖智牧师,在分享其成功植堂牧会的经验时就说过。当年他从美国毕业回到香港牧会,他就从上帝领受到灵感,要他建立人人委身,人人侍奉的牧会理念。苏牧师说,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他们的团契得以成长为一间有生命力的教会。
五、提供更多更专业的辅导和咨询和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信仰帮助
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变迁,信徒需要更多专业的辅导和咨询,以帮助我们有直面生活的能力,同时呀培育他们在智、情、意、体、灵等方面的整合,活出平衡成长的生命。 在笔者侍奉的教会里,我们给青少年提供各类讲座,包括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宗教比较与英文学习,提供他们与外籍学生交流的机会,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信仰的真理,尝试给他们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引导他们进入教会的实际侍奉。举办不同类型的冬令营和夏令营等等。以丰富他们的学习实践及增广他们的知识面。藉着微信平台等各种匿名及面对面不同形式的辅导,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得着信仰原则的引导。
六、接地气的教会信息
正如华人教牧学专家,曾立华教授所言,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变迁现象,是华人教会面对的事实,但有无法找到自己应该认同的华人文化道统,因而造成华人教会的身份危机——认同哪一种文化? 另一位华人知名牧者林慈信牧师也专门提及当代华人文化道统的困惑:世界各地华人文化都处于变迁之中,到底哪一种文化才是21世纪华人文化的道统? 我们的青年一代信徒就处在这种文化变迁而至身份认同的困惑中,文化之于身份,信仰之于生活,都是每个人需要面对选择的挑战。因此,他们需要更加接地气的教会信息,帮助他们将信仰教义转化为可参考的伦理价值,进而做出信仰处境化,生活化的抉择。
七、成功的生活榜样
一位青年信徒说到:“作为教会当中的年轻人特别喜欢去倾听牧长及属灵长辈,成功基督徒的信仰见证。因为那是鲜活的生活。神在生活当中。是莫大的鼓励”。 正如这些青年团契的感言,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我们价值观的培育多半来自他人榜样的影响,而非言语的理论。榜样的教导不仅是一种方法论问题,更是基督教会的属灵传承。耶稣对门徒的教导用的是榜样: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保罗在与以弗所教会告别的时候,提及的也不是神学理念,而是榜样: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在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书信中保罗更是坦言,他的皈劝不是运用权柄,而是榜样:这并不是因我们没有权柄,乃是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 。在训练自己的门徒提摩太时,依旧强调了自己的蒙召和侍奉经历都是一种后来者的榜样: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 使徒彼得同样强调基督耶稣是信徒的榜样,要信徒学习基督受苦的榜样而成为他人的榜样。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是未知的信仰世界,充满着挑战和好奇。牧养青年信徒最大的挑战是,他们普遍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不同于接受神学装备之前的信众,吸收能力很强,求知欲很旺盛,而从神学院装备回来的神学知识已经供应不上需要。好悲哀。 在神学院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沉淀和经历吧,不够实用。还有就是,神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程度居于信众之下,牧养起来只能囿于所谓的神学一角,面太窄了,所以得加强青年牧者的装备和教育,培养教会的人才。 奥特.奥托说过:严格意义上的信赖(新约圣经中的信仰概念,把不可见的信仰在表达为重新证实的生活的信仰——笔者注),唯有在人格与人格的关系中才是可能的。严格意义上的信赖,唯有在面对我们认识的、朝向我们的人才是可能的。 信仰是通过人格在人间表达。对当代的青年信徒而言,他们就是要看到一个活出来的,可资参考的信仰与生活均有成功榜样的属灵导师,成为他们可资借鉴寻求督导的对象。这是多数青年信徒的渴求。教会的青年事工就需要可以用榜样影响他人的属灵导师。
一般而言,我们无法找到完美的替代者,可以成为青年信徒的楷模,如此,给他们的就是偶像而非榜样了。但我们可以寻找不同类型的信仰者,在他们的经历中拼凑出一个更为完美的信仰与生活相交的见证,从而成为青年信徒参照的榜样。在笔者牧养的教会中,我每个月邀请一两位职场成功的基督徒,请他们分享自己事业打拼中信仰的经历,各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与上帝的相遇历程。这些生活化的信仰见证成为了信徒良好的榜样。
八、职场规划和工商团契的互助群体
一篇专门报道人际关系与健康之关联的文章称:“人际关系的品质是人生幸福的指标。” 专肆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戴夫.厄里牧师说:人际关系活络者的抗病力是疏离者的四倍。 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团契生活是必须和绝对必要的。 对即将进入职场的青年信徒而言,他们很多人从小接受了基督教家庭和文化背景的熏陶,基本活在一种相对理想化的,较为纯洁的社团之中,突然进入一个更为复杂而现实的社会,他们的信仰理念会受到很大冲击。一位来自湖北在深圳打工的年轻人晓君,告诉笔者,他自幼信主,参加教会青少年诗班侍奉,母亲迄今是一位教会讲员。但他自来到深圳以后,接触现实的世界,从恐惧、好奇、憧憬到失落,浅浅地便彻底粉碎所有信仰理念,进而到完全世俗化地接受整个世界的价值观而彻底迷失自己的信仰,看到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便开始否定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而变成了无神论者,至少是不可知论者。
晓君的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青年信徒进入职场难免经历不同的挑战,他们需要一个互助的群体,让他们进入一个可以得到牧养和事业提携与创业机会的圈子。刚刚进入深圳工作的某青年信徒告知笔者:我渴望一个物价能消费得起的社会,一个没有势力眼、贫富卑贱、地位高底、都被尊重的圈子。人是关系的受造者,我们在关系中实现自己,也在圈子中得着灵感和发挥创造力的机会。针对信徒的这种需求,教会不妨联合自己的资源,建立工商基督徒的联合团契和相关事工,也吸纳工商人士更多参与教会侍奉,让青年信徒能更多融入工商企业家团契的圈子,帮助他们进行职场规划,和具体的针对职业问题的牧养。
九、建立能解决青年人问题的团契
当问及为何选择去教会及对教会的理解时,有青年慕道友如是回答:教会如一个大家庭真正充满爱;真诚、彼此相爱、彼止谦让、彼此扶持、彼此代祷、……众人如一人同心合意兴旺福音。
所谓团契,原文koinonia,在新约中译为“团契”,总共出现过18次,主要有以下意义:团聚,(徒2:42);捐款(林后9:13,罗15:26,来13:16,徒2:42,林后8:4);分享(有份,林前1:9,腓3:10,1:5;门6节);沟通(腓2:1-2);相交(徒2:42的相交;林后6:14的相通;约壹1:3,6,7的相交;加2:9-10的相交)。 应该说,团契有着这五个方面的意义及功能,对一个青年人而言,正需要在这样的团契生活中得着牧养和成长,建立起价值体系和身份认同感。一个人往往在某种认可的氛围中最容易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青年团契的氛围帮助青年信徒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正面的圈子,无论是对灵命的成长,价值观的建立与保守,还是事业的搭建,都不可或缺。换句话说,团契是青年信徒交友、牧养、侍奉、成长和生活的多重圈子。夏忠坚牧师就分享自己原本封闭内向的性格就是在校园团契中被改变的。 蔡元云医生也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奉献做青年事工,是因为在青年团契中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十、建立教会青年事工联谊体系,为青少年听过更多可资利用的资源
总结笔者调查回应表,青少年希望教会提供的资源是:
a、有一个咖啡屋或茶屋里面有祈祷室。咖啡室可以和年轻人谈心交流,那种情调使人放松享受。咖啡屋要有早餐、中餐、晚餐供应,可以电话预约,让那些不想回家的年轻人有家的感觉。
b、运动场地:台球桌、加另外球桌等……
c、有一个尽情赞美的舞台,组织一个季度赞美女声、男声比赛。
开展青年事工,形式要多样化。青年活动要活跃,形式要多样。除了查经,讲道以外,要举行一些适合年轻人的讲座。比如,邀请一些在生活、在社会,在工作、在行为上有非凡见证的人来宣讲,以帮助青年人努力积极向上,有美好的行为和品质,为主发光。也可以针对年轻人的实际问题计划定题讲座,例如:青年基督徒的金钱观。青年基督徒的恋爱观,青年基督徒的婚姻观,等等。尤其是在恋爱和婚姻的问题上,现在许多年青人对性的观念比较开放,认为婚前性行为不是什么的一回事,认为传统的道德思想己经落伍。合则来,不合则去。这样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所以教会对青年的正确引导极其重要。 开展青年事工,要注重灵性的栽培。有些青年来到教会不是为了寻找生命,没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有的是为了交朋友而参加团契,有的还存着不纯的动机。所以要注重青年的灵性的培养。要以主的话教导,在读经上努力,在祷告上下功夫。
尽管这些设想有时候较为理想主义,但在南大门的深圳,这样的理想主义得到了常识性的实践。在笔者准备这份青少年牧养的论文时,走访了刚刚尝试建立不久的城市之光教会。 该教会由深圳市基督教两会主席联合一群职场人士建立,其异象是让每个城市写字楼都有一间可以休憩,谈心,学习,喝咖啡,按照职场人士的需要和爱好敬拜上帝的教会。该教会在深圳某高档写字楼率先成立,提供给了职场人士,特别是青少年人士一个良好的休憩交流平台。自建立开始,开办各类婚恋、心理及职场讲座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果效。
未完待续。。。
点击链接查看前文: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美编丨四月
校对丨琳、孟
往期精彩回顾赞 赏
小说明:文末的推送广告是微信平台智能加入的,内容与本号无关。若您点击,广告主会添加本号若干毛钱的收入,(同一广告无需反复点击),也是一种奉献支持的方式。您每次表达一份支持,都是一份成长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