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浅析彼得式宣道(下)
浅析彼得式宣道(下)
作者| 张远来
讲道为何?何谓讲道?如何讲好道?这是每个教会牧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圣经中有何有关讲道学现成的榜样?五旬节这篇彼得的证道正是我们学习教会宣讲可资学习借鉴的蓝本。
查看上期请点击下面的标题:
链接:浅析彼得式宣道(上)
五、预言释经式讲道
——引述听众熟悉而相信的预言,证明当下发生的奇迹,阐述基督救恩的实在
这是彼得证道的第二部分:
22-28节,他以赛53章,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
22“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 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23他既按着 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24 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25大卫指着他说:
‘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
他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26所以我心里欢喜,
我的灵(原文作“舌”)快乐,
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27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28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必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
得着满足的快乐。’
彼得虽然是第一次跟他的听众打交道,但他似乎熟悉他的听众的信仰背景 63。因此,他就用众人熟悉的旧约,阐述在当下处境中的经历,证明耶稣的受难,当下圣灵的作为,都是旧约先知预言的应验与应用,解释那大而明显的神迹的启示性意义:
正如巴克莱所言,《使徒行传》中大多数讲道都是不容置疑的传道式讲道 64。而彼得证道最为成功的亮点之一,不是介绍一位陌生的耶稣给这些带着好奇心赶来的观众,而是向他们解释,这一奇异的现象证实旧约先知——也是他们一直相信而期盼的预言在他们中间的成就,而耶稣就是那位弥赛亚! 65今天这奇异的现象之发生,证实上帝那个“末后的日子”之到来。66 因此,彼得的证道让听众感觉当下的事件,彼得的信息,耶稣的故事,都与他们息息相关,同时,也因为看到旧约预言的应验,而得着安慰。
彼得成功地运用了“切入式”讲道:用众人既有的,已经确信的,已知的信息,推导出福音的真理。用先知的预言诠释当下的处境,用已知的事实说明救恩的来历,切入实际的生活,通过释经讲解预言,解释当下的处境,带入救恩的信息,直指他们心灵的痛处。
圣灵大而明显的奇迹将这群好奇的虔诚听众带到了使徒面前,从解释他们的疑惑入手,证明这奇迹正是他们一直相信而在等待的旧约先知预言的应验,进而从预言到现实,引出耶稣基督的救恩。彼得宣讲的不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而是藉着预言将他们带入现实的情景,解释当下的疑惑,证明耶稣真是他们翘首以待的弥赛亚。彼得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这个对耶稣弥赛亚身份的认知便是整场布道的目的。他是以他们自己既有的信仰,推导出他们该有的对耶稣作为基督,暨弥赛亚的认信。67 彼得证道的成功之一,便是,不是要他们加入自己,而是要帮助他们皈信他们已经认信的先知预言,而在当下已经变成了应验的事实。68
在23节,彼得一针见血地直指痛处,毫不掩饰他们的罪恶: 23 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彼得力图证明十字架并非偶然的事件,而是上帝自古就计划好的救赎计划,只有十字架之死,才有代赎的救恩;即便如此,救赎的十字架也不能减轻这些执意将耶稣钉死十字架之人的罪,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罪,才能接受十字架之死的代赎;69 卫斯理.艾伦在其讲道学名著《决定形式——宣讲的结构》中一直强调讲道要直指听者的“痒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给他们解决的方案。70 彼得再次直指犹太人“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这对罪毫不留情的控诉,便是犹太人最痒的痛处。有罪恶的控告,有救恩的安慰,有悔改的呼唤。这就是彼得在这篇证道中的重要技巧。
24-28节,彼得用他们既有的信仰,推导出救恩的真确性,再次用圣经证明基督就是弥赛亚:
24 上帝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25 大卫指着他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26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灵(原文作舌)快乐;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27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28 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着满足的快乐。
第三部分:29-31节,以诗十六8~11,以基督的复活,证明耶稣就是那个“大卫的后裔”;
29“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的对你们说,他死了,也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30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 神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31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
‘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
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
要知道,彼得证道的时候,刚刚是耶稣复活后的第五十天。当时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件惊动了所有耶路撒冷人,特别是这群回来过节的犹太人。他们曾经欢呼耶稣基督荣进圣城,一周后又欢呼钉死耶稣,而后经历耶稣被钉死时天地的昏暗,大地震,犹大奇异的死亡 71,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耶稣复活后多次公开的显现 72,已睡圣徒复活后和耶稣一同传道 73,耶稣公开升天74 。这些奇迹的事件令人整个耶路撒冷人震撼不已, 75他们都知道了耶稣的复活。 76在这里,众人知道大卫关于基督必然死而复活的预言 77,且知道耶稣复活的事实。因此,彼得就借用既有的有关弥赛亚复活的预言 78,并藉着刚刚发生,他们还在诧异的耶稣基督的复活,向他们证明耶稣受难而复活的意义,进而将救恩带给这些听道者,让他们成为接受耶稣为弥赛亚的信徒。
第四部分、32-36节,诗99:5,110:1,证明就是弥赛亚,我们都是那个见证人。
32 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33 他既被上帝的右手高举(或作:他既高举在上帝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34 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35 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36 “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彼得直指十字架的意义——上帝永恒救赎计划之实现,用以救赎世人的罪。而耶稣基督的复活——这些在耶路撒冷过节,他们欢呼迎接过基督耶稣荣进圣城,他们同样歇斯底里地呼喊着要把耶稣钉死十字架,而后,他们又无可置疑地看到了耶稣死亡的奇异景象,并再次经历他们无法质疑的耶稣的复活!彼得正是用耶稣的复活来说明耶稣是弥赛亚身份无可置疑的证据79。
彼得从解惑众人不知道为何使徒们都能用他们从未学习过的语言讲说上帝的大能,进而通过旧约预言证明这大神迹证明了时代已经来到了先知约珥预言的弥赛亚时代,进而通过预言的应验,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从而达到这篇讲章的目的:证明耶稣就是他们要相信的弥赛亚80 。
以上的辩辞现在作成结论:这些预言已经应验在这耶稣身上了。旧约预言弥赛亚必定从死里复活,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24节),因此祂自当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因为除了末后众人都将复活之外,没有人可以从死里复活。彼得的论证当然不是说,耶稣因为复活,就变成弥赛亚;而是说,既然弥赛亚必须从死里复活,而耶稣已经复活,因此耶稣在世时就已经是弥赛亚了。 81神已经立耶稣为主(34、35),为基督或弥赛亚了(25~32)。 82
至此,彼得已经借用旁观者的调侃,引出了一篇完美的证道,借用了解释旧约的预言,证明了当下正是约珥先知预言的末世,也是圣灵大浇灌的时代,暨弥赛亚降临拯救世人的时代。第二、借用犹太人熟悉的旧约若干有关弥赛亚必须受害而复活的预言,介绍了弥赛亚的救赎使命与身份特征。第三、藉着他们已知且困惑的耶稣的受难与复活,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从而,简明而详细地将耶稣基督的救赎之道向他们听道者阐明了。
按说,彼得似乎已经完成了回答调侃讥诮者的诘问。83 证道似乎可以结束了——这正是今天许多讲道学告知你的结论。但如果就曾结束,也就没有了接下来三千人的悔改和教会的建立。而这正是卫斯理.艾伦所讲的“重新聆听式讲道”, 84特别是奎克牧师特别强调的“体验成效”。
【注释】
63. 这一点从彼得对他们的称谓,和大量引用旧约,且圣经介绍他们是回来过节的犹太人等等,都可见一斑。
64.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7页。
65. 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7-28页。
66.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9页。
67.参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31-32页。
[68. 同上。
69. 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31页。
70. 卫斯理.艾伦(O.Wesley Allen Jr)著,周健文译,《决定形式——宣讲的结构》,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初版,97-99页。
71. 徒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72. 徒1:3 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上帝国的事。
73.太27:52 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
74.徒第一章。
75.参路加福音24章,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证明耶稣复活事件对耶路撒冷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76.参 约瑟夫(Joseph) 著,「美」保罗·梅尔(Paul Maier编译.《犹太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279页。
77.诗篇16篇。
78.80 J. Dupont, 'Ascension du Christ et don de 1~Esprit d~apre&s Actes 2:35', in B. Lindars and S. S. Smalley (eds.), Christ and Spirit (Cambridge, 1973), pp.219-228. See, however, Wilckens, p.233.
79.参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31页。
80.高尔文著,黄忠译,《从使徒行传看增长的秘诀》,香港,宣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17页。
81.马歇尔着·蒋黄心湄译《丁道尔新约注释──使徒行传》校园书房,见精读本圣经软件。
82.马歇尔着·蒋黄心湄译《丁道尔新约注释──使徒行传》校园书房,见精读本圣经软件。
83. 徒2:13 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
84. 卫斯理.艾伦著,周健文译,《决定形式——宣讲的结构》,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初版,83页。
六、讲道后的体验
在与会众互动后,指明得救之道
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上帝所召来的。”
奎克强调,讲道如同游泳,讲道最后的阶段如同全体进入水中戏水,讲道者已经进入重点,高潮,就要带领会众进入水中,一同回应 86。
我们观察自使徒以来,所有伟大的布道家,他们成功的布道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证道不是结束于信息内容的总结,而是挑战会众做出悔改或者改变的回应。比如:每当葛培理牧师完成一篇讲道后,他都不是做出结论而结束讲道的程序,而是,就着讲道的信息,结论,做出实践性的呼召,呼唤人们悔改,接受耶稣做他们个人的救主。而成功的讲员也往往会在讲道的后半部带领会众做出实质性的回应。这才是一篇讲道最需要的高潮。
在这里,彼得的回答,成了基督教传道者向听众呼召的标准模式。他提出两个条件:悔改和洗礼 87。
悔改(三19,八22,十七30,二十21,廿六20)。这要求呼应了施洗约翰所传的道,叫人受悔改的洗,使罪得赦(路三3),也呼应了耶稣自己的话(可一15,路十三3~5,廿四47)。悔改一字表示方向的转变,而不单是思想态度的改变,也不单是懊悔的感觉;悔改是离开罪恶的无神的生活形态。从一方面来看,悔改是人无法自己达成的,因此虽然神吩咐人要悔改,其实也可以说悔改是神所赐予的(五31,十一18;提后二25)。还有,悔改是归向神向福音回应所必须的一步。加尔文强调说:“悔改不但必然随着信心而来,而且悔改是由信心产生的”(Institute III 三1),不过,若说悔改和信心是同一银币的两面,就更加贴切了。这里,悔改与受洗连在一起,而别处经文又把悔改与信心连在一起(二十21;可一15),因此,洗礼最基本的意义是信心的表达。对施洗约翰来说,洗礼是悔改的表示。早期信徒承接了这礼仪,并且将它的意义扩大了88。
正是这份“体验效果”,让一篇完美的讲道有了真正的实践。王怡说到,散会比聚会更加重要,反映的正是这样的属灵规律。89 如果我们有一篇慷慨陈词的证道,但结尾之处,讲员却毫无“效果的体验”,没有对会众心志和行为的挑战,羞答答地从讲台溜走,他就等于在他刚刚的证道前加上了一个负号。讲道效果体验将讲道的内容现场带入实践。这正是彼得五旬节证道的成功要点之一。
【注释】
85.奎克著,陈恩明译,《讲道360——上帝的道必不徒然返回》,香港天道书楼出版,2011年4月初版,297页。
86. 奎克著,陈恩明译,《讲道360——上帝的道必不徒然返回》,香港天道书楼出版,2011年4月初版,298页。
87. For detaiIs see H. Bietenhard, TDNT, V, pp.274-276; L. Hartman, '"Into the Name of Jesus"', NTS 20, 1973~74, pp.432-440; J. A. Ziesler, 'The Name of Jesus i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JSNT 4, 1979, pp.28-41.另参:马歇尔着·蒋黄心湄译《丁道尔新约注释──使徒行传》校园书房,见精读本圣经软件。
88. For detaiIs see H. Bietenhard, TDNT, V, pp.274-276; L. Hartman, '"Into the Name of Jesus"', NTS 20, 1973~74, pp.432-440; J. A. Ziesler, 'The Name of Jesus i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JSNT 4, 1979, pp.28-41.
89.http://posts.careerengine.us/p/5ad820b852652c5926fd9bbf;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771760102w2e3.html(2018年4月19日下载)
七、证道和劝勉的互动,教义与生活的链接
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42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在体验效果之后,五旬节证道还有进一步的劝勉和互动。巴克莱认为劝勉(Paraklesis),即鼓励在传道与遗训之教导上去实践信仰,并用信仰见解阐述人生; 90也就是挑战听众有愿意遵行主道的心志,并帮助他们在群体的实践互动之氛围中,建立实践主道 的能力。今天,我们看到许多教会成功的行为实践,正是来自教会营造的良性氛围,圣灵的工作和建立起的群体互助的鼓励模式。91
路加记载初信之人的情形。这里列举了四项活动 92,一般人常把它们分开来看,但也不妨看作是初期教会聚集的四种特性;大体而言,这个看法更为可取93 :
首先,是使徒的教训,使徒曾与耶稣同行,因此有这资格。在教会萌芽发展的当儿 94,他们可能特别被视为耶稣所传教训的护卫者。
第二是彼此交接,这字的意思是“分享”,虽然可以指44、45节所说的物质分享,但此处更可能是指共餐,或共享同一的宗教经验。
第三,擘饼。这是路加的用辞,则称之为主的晚餐。这是犹太人进餐前的一项举动,由于耶稣在最后晚餐,与喂饱群众时,都如此行(路九16,廿二19,廿四30,徒二十7、11),这举动就在基督徒的圈子里有了独特的意义。有人认为,此处不过是指共享的餐会,表示复活的主同进餐的延续,与最后晚餐或保罗纪念主受死的主餐形式,没有特别的关联;不过更可能的是,路加在此沿用巴勒斯坦早期惯用的字眼,来指主的晚餐。
最后是祈祷。这里若不是指基督徒聚会中的一部份,就是指基督徒按照犹太人祈祷的时刻祷告了(三1),这便是基督教会四项基本的宗教活动 95。
藉着这四项基本的宗教活动,将会众带入合主心意的“情景生活”之中96:
43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4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45 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6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47 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从圣灵带来一群虔诚的听众,从面对众人的讥诮而解惑,带出圣经预言对当下发生之事的阐释,进而通过圣经让人明白眼下发生之事在上帝整体救赎计划中的意义和角色,并藉着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向听众解释他们已知的受难复活的耶稣正是他们翘首以待的弥赛亚。并指出他们的罪孽,及在基督救赎中的救恩,深深地刺痛了这群听道者的良知,让他们不得不对所听见之真道的回应。接下来,彼得没有就此结束他解惑和护教之证道总结,而是挑战会众悔改归正,给他们指明救恩之道,带领他们悔改,并藉着洗礼归入基督,并立刻带领他们进入信仰的情景生活。从而将一间悔改的教会正式建立。
彼得的解惑护教式讲道并不长,但他挑战信徒悔改、决志洗礼,并劝勉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势必为这篇讲道幕后真正的重点,而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讲道说忽视的高潮97。
【注释】
90. 参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6-27页。
91. 比如,内地较为成功的男士营,女士营,夫妻营事工,许多人的生命在其中得到改变,除了讲员的信息,更与营会中营造的氛围,以及会后建立的群体性互助生活模式,与互助而互相鼓励而建立的积极价值取向有关。
92. 马歇尔着·蒋黄心湄译《丁道尔新约注释──使徒行传》校园书房
93. Marshall, Luke, pp.204-206.
94. H. Riesenfeld, The Gospel Tradition and it Beginnings (London, 1957).
95. 马歇尔着·蒋黄心湄译《丁道尔新约注释──使徒行传》校园书房
96. 参H. Riesenfeld, The Gospel Tradition and it Beginnings (London, 1957).
97. 很少有一本讲道学提醒我们讲道后的讲道工作,但彼得证道的成功之处,不在于那说出来的话,而是那伴随着证道之言语的切实行动。
总结:
每一篇成功的讲道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游戏,或者一篇演讲的魅力,而是从情景到实践,从释经到处境应用,从阐述到组织实践,从经文文本到氛围营造的整全效果的结晶。
彼得的证道从抓住听众的疑惑开始,直指他们的痒处98 ,作为该篇讲道的引言;进而藉着先知的预言解惑当下的处境,阐明救赎的奥秘,直指众人的痒处,并给悔改者以激励,带领他们进入赦罪之道,建立信仰化的群体生活实践。彼得证道的成功就在于圣灵的工作,纯正的真理,和完整的实践是一篇应时而需的讲道,不是宗教礼仪的讲道。
今日教会证道的失败之一就在于我们的证道停留于一个主题的圆满,而不是一种生命的建造,也不是信仰生活氛围的建立。
巴克莱说,初期教会有四种不同的讲章:
第一、传道式(kerygma),权威的基督教事实之陈述;
第二、遗训式(Didache),是对事实陈述再加上解说;
第三、劝勉式(Paraklesis),即鼓励在传道与遗训之教导上去实践信仰;
第四、说教式(homilia),用信仰见解阐述人生; 99
五旬节彼得的证道包括了上述四个完整的部分 100,不仅如此,还直接将证道带入生活,这才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总结彼得证道之成功的亮点,也许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楚明白地解明听众的困惑——具有实践性。
二、一针见血地阐明福音的奥秘——具有救恩性。
三、直截了当地指出听众的罪恶——具有针对性。
四、诚恳坚定地指明悔改的道路——具有可行性。
五、大有能力地建立体验的成效——具有生活性。
六、直截了当地组建情景的生活——具有团契性。
七、完完全全地依靠圣灵的工作——具有可视性。
彼得的证道是证明耶稣和祂一切的事迹都是旧约预言的应验101 。今日教会很少谈及预言在今日的应验,但彼得证明耶稣及其事迹,以及五旬节当天发生的神奇现象均为旧约圣经预言的应验,如此便直接将耶稣带入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中。
无论从讲章的结构,讲道的内容看,彼得的讲道都堪称完美讲章的典范。而其对圣灵的依靠,神迹奇事的印证,预言的解说,处境化的应用,属灵氛围的营造,信仰生活的建立,都是这篇讲道最为成功,而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些看似简明的要素,又恰恰是今日讲道所故意忽视的部分。
【注释】
98. 蔡慈伦 著,《当代基督教讲道学》,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蔡牧师在其著作中所强调的要点。
99.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6-27页。
100. 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7页。
101. 巴克莱著,马鸿述译,《使徒行传注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27页。
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初稿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修改
于深圳
校对:琳、孟
美编:四月
图片:网络
更多精彩回顾,点解链接:
QT灵修
公众号ID:Ixrj2016
关注
小说明:文末的推送广告是微信平台智能加入的,内容与本号无关。若您点击,广告主会添加本号若干毛钱的收入,(同一广告无需反复点击),也是一种奉献支持的方式。您每次表达一份支持,都是一份成长鼓励!